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10多年来,西南、全国及港台学者对西南历史地理作了一些开拓性研究,取得了许多十分可喜的成果.一、西南历史政治地理方面取得的成果最为突出在政区沿革和地名索考方面方国瑜先生在《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一书中对从上古到明清今云南、贵州大部及四川西南部政区治地沿革、民族部落、山川、馆驿关津作了系统考释,征引广博,考征精辟,成为研究西南历史地理的必读之书.蒲孝荣的《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一书,对战国至建国初四川政区治地沿革作了系统爬梳和注释;吴光范的《云南地名探源》一书,对云南地名发展的特点作了深入探索,特别对傣、彝等民族地名作了开创性研究;史继忠执笔的《贵州通志·地理志·历史沿革》则对贵州从春秋到现在政区沿革和民族部落作了全面系统爬梳通释.  相似文献   

2.
五代十国时期,归、峡二州前后归属颇有不同,后梁至后唐庄宗伐蜀前,归、峡隶于前蜀;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归、峡二州方始改属南平(高氏荆南),其间又屡有反复,归州归属尤其如此;逮至天成、长兴之际,归州重入南平,南平以荆、归、峡三州为基本疆域范围的格局至是最终得以确立。其后的后晋、后汉、后周三朝,沿而未改,并一直延续到乾德元年(963)南平亡于北宋。  相似文献   

3.
荆南,又称南平,是五代十国中最小的割据政权,公元963年以疆土归宋时,“尽籍其境内为州府三:江陵府,归、峡二州,县17,户14万3百”北有先后割据的梁、唐、晋、汉、周五代,南有据地14州、监,66县的马楚政权,东为兼跨19州3军108县的吴唐大国,西则先后出现了拥有二川、山南西道的前、后蜀。四雄虎锯于“无地无割据,无岁无战争”的动荡年代而这处于“四战之地”的荆南小国却能维持五代四十年之久,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4.
韦庄存世的三峡诗文共两篇,其《谒巫山庙》之巫山当在湖北,与今之三峡无涉;其《峡程记》为其任职前蜀之时,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六月亲下三峡之作。  相似文献   

5.
我国文字记载蜀与中原发生关系最早当在殷末。如殷墟卜辞有“至蜀”“蜀射三百”周原甲骨有“伐蜀”的记录。《华阳国志·巴志》云:“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而《尚书·牧誓》确有此记。但古史有关巴蜀事端零若散珠,又多讹误,故不能详其考。因此,运用考古材料来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则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汉书·赵充国传》中四望峡、落都和西部都尉府的位置问题,近几年有不少文章发表,其论点大多倾向于“四望峡”即今老鸦峡,“落都”就是现在的乐都,“西部都尉府”在临羌(今西川的镇海堡),也有人认为西部都尉府在金城(今兰州西固,下同),四望峡在今八盘峡等。 众所周知,赵充国是西汉进入河湟地区的著名历史人物,弄清上述地名的所在,对研究当时汉、羌关系和了解汉代河湟地区的交通状况,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从当时汉、羌的形势,郡县设置的时间,以及《汉书》的有关注释,结合实际调查,对上述地名的位置,提  相似文献   

7.
晋常璩的《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志。它记载了公元四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一部重要的史籍。 (一) 《华阳国志》在中国方志编纂史上的地位常璩,字道将,出生于蜀郡江原县(治今四川崇庆县)的一个世家大族。灌县旧志谓常道将废宅在治南三十里,即今灌县太平公社一带,或有所本。其生卒年代无可考,生平事迹史书记载也很少。只知他少好学,后在成汉李势时曾任散骑常侍,掌著作,孙盛称之为“蜀史”。这个职务给了他接触大量文献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方便,为完成《华阳国志》等著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字永叔,是宋代学术大师、文坛领袖、史学名家,所著《五代史记》(后人称《新五代史》,以别于薛居正监修之《旧五代史》),及与宋祁分撰之《新唐书》,均被列入封建时代之“正史”。  相似文献   

9.
提起澳大利亚文学,人们较为熟悉的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1912—),对小说家彼得·凯里(Peter Carey,1944一)则一般知之甚少.彼得·凯里虽不象怀特那样享有世界声誉,但是在当今澳大利亚文坛上却被批评家誉为“‘新派’作家中最富有独创性,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所著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历史上的胖子》(A Fat Man in History)《战争的罪恶》(War Crimes)以及长篇小说《幸福》(Bliss)和《魔术师》(Illywhacker)等.  相似文献   

10.
《新五代史·李仁福传》云: “李仁福,不知其世家。当唐僖宗时,有拓跋思敬者,为夏州偏将,后以破黄巢功,赐姓李氏拜夏州节度使。” 《旧五代史·李仁福传》云: “李仁福,世为夏州牙将,本拓跋氏之族也。唐乾符中,有拓跋思恭,为夏州节度使,广明之乱,唐僖宗在蜀,诏以思恭为京城西北收复都统,预破黄巢有功,僖宗赐姓,故仁福亦以李为氏”。 二史所载,同一人一事,然欧史作“拓跋思敬”,薛史作“拓跋思恭”,这是什么原  相似文献   

11.
成语溯源     
英雄无用武之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录用了《诸葛亮传》中这一段:“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通鉴引录其原文,只改动了一句话,变成了今天的习惯说法。(《辞海》与《汉语成语大词典》皆举《资治通鉴》为源,误)  相似文献   

12.
巴渝辞——竹枝词 “巴”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甲骨文就有五片说到“巴方”。“巴”和中原华夏族很早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一壮举,《华阳国志·巴志》说“巴、蜀往焉”。这是完全可能的。巴人素以能歌善舞著称。《华阳国志》又说:“周武王代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代纣,前歌后舞’也。”——巴人的艺术才能曾经在战  相似文献   

13.
一、诸家观点之检讨 关于此诗的旨意,自中唐以来,众说纷纭,几如聚讼。今列举代表意见如下: 1.唐范摅《云溪友议》说《蜀首难》是为严武镇蜀欲危害房琯、杜甫而作。此说为《新唐书·严武传》采纳。 2.宋沈括《梦溪笔谈》认为《蜀道难》是为讽刺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而作。 3.元萧士赟说《蜀道难》是讽玄宗天宝之乱幸蜀而作。  相似文献   

14.
前言近年出版的沙·马合谋·伊本·米尔扎·法即勒·忽刺思所著《编年史》(奥·弗·阿基穆什金校订、翻译、注释、研究并索引,莫斯科,1976年),是波斯文《编年史》的校订、译注和研究论文(以下简称《编年史》)。这部《编年史》是为察合台家族的亦思马因汗(1670—1682年在位)写的,成书于回历1087(1676—1677年)年,书中叙述了1428年至17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东突厥斯坦统治者们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穆陵考     
《左传·僖公四年》“南至于穆陵”中的“穆陵”在今何处?晋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到今天的《辞海》都误以为在今山东临朐,以致与历史史实、与上下文扦格不入。本文通过对历史事实和具体上下文的考证,得出了穆陵当在今湖北麻城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生错误结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唐且(一作“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章,今之标题为后人所加.《战国策》一书,自《汉书·艺文志》以之与《史记》并列,归入“春秋”一类以来,历代史志及书目大都归之于“史”部.其实,《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杰作.它在史学上固然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而在文学上则具有更大的价值.因为其所记之事并非“实录”,真伪参半,不可尽信;而策士之辞又多拟作、伪托,这就明显地带上了“创作”的色彩,难免为史家所诟病.然而虚构和想象正是文学的特征,“史学”意义上的黯然失色往往意味着“文学”意义上的增辉添彩.有趣的是,《战国策》中那些历  相似文献   

17.
严遵(或作尊),字君平。蜀人。“君平卜筮于成都市,……才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无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旨,著书十余万言。扬雄少时从游学。”①原姓壮,后人避明帝讳,改称庄为严。严遵著作,《汉书·艺文志》未著录。《隋书·经籍志》著录为《老子指归》十一卷,《唐书·经籍志》则为十三卷、十四卷(包括末尾序目为十四卷)。今本唯存七卷至十三卷,另附序目。《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必遵为散佚”,“能文之士所赝讬”。唐鸿学等考辨其“确为君平所作”。此书即使有后人附盖的部分,大体应是严遵所作。严遵继承并发展了先秦老、庄的消极、无为的思想.使之与儒、法的名分、中庸调和、刑名法术等思想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反映了封建农民不满现实而又无力反  相似文献   

18.
[题解]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卷五《诸葛亮传》。标题是另加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公元233——297年)是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县)人。三国时,陈寿曾仕蜀,为观阁令史。蜀亡入晋,陈寿因张华的推荐为官,初为佐著作郎,继为著作郎。时人称赞他“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所著《三国志》一书,共六十五卷,分《魏志》、《蜀志》、《吴志》三部分,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都有专门的记载。《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这部书可与《史记》、《汉书》相比美。  相似文献   

19.
郭允蹈所著《蜀鉴》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它记载了四川及其周边地区在宋代以前的历史发展变化,并将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结为一体,提供了新的历史表述方式。《蜀鉴》具有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和历史军事地理特点。同时,由于《蜀鉴》征引甚众,保存了大量的史料。  相似文献   

20.
中缅两国,山水相连,民族相通,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胞波情谊深厚。 公元前122年的西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归国,说在大夏(今阿富汗)见到蜀布。这种布也称为“白叠”。《史记·正义》说:“白叠,木棉所织”。《后汉书·西南夷传》说,永昌郡(驻今云南保山市。辖境包括今德宏州在内)有“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再往后到晋朝时期,郭义恭《广志》说:“梧桐有白者,剽国有白桐木,其花有白毳,取其毳,淹渍缉绩,织以为布”。从西汉时期张骞在大夏(阿富汗)见到的蜀布(白叠)到晋朝时期汉族了解到来自永昌郡(驻今保山市)的“桐华布”,都是棉织品。从公元前二世纪末的西汉武帝时到公元四世纪的晋朝时期,中国与缅甸之间便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蜀布”(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