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崇祯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题即一悖论。按照一般的常识,励精图治的总是那些圣明的帝王,如唐宗宋祖,秦皇汉武,康熙乾隆。而亡国之君,不用说,那自然要么昏庸,要么残暴,要么糊涂,要么就是兼具三种特色的扶不起的刘阿斗式的人物,因此,将崇祯定位于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就好像  相似文献   

2.
崇祯皇帝是个亡国之君。但他很有明君色彩:不好色.私生活不仅检点。而且简朴:但他喜欢杀人,对犯了错误的部下,更是从不轻饶。袁崇焕的下场,三百年之后还让人寒心。崇祯不仅杀了袁崇焕,对其他能臣也猜忌颇多、非常苛刻。例如“五省总督”陈奇瑜招抚义军失败.把责任推给了几位无辜的官员.崇祯不分青红皂白就把那几个倒霉蛋抓了.还抓了五十多个“共犯”,其中包括陕西巡抚.被充军到了广西。有人看不下去了,向崇祯揭发了陈奇瑜.他又把陈奇瑜也充军到了边疆。还好.没动刀子。  相似文献   

3.
正崇祯皇帝是个亡国之君,但他很有明君色彩:不好色,私生活不仅检点,而且简朴;但他喜欢杀人,对犯了错误的部下,更是从不轻饶。袁崇焕的下场,三百年之后还让人寒心。崇祯不仅杀了袁崇焕,对其他能臣也猜忌颇多、非常苛刻。例如"五省总督"陈奇瑜招抚义军失败,把责任推给了几位无辜的官员,崇祯不分青红皂白就把那几个倒霉蛋抓了,还抓了五十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有着浓厚官本位的传统的国家,“官面子”之大自不待言。面子最大、最威风十足的“官”,当然要数那些个垄断了第一人称“朕”(秦以前人人可用,秦朝开始为皇帝专用)的皇帝,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士之滨,莫非王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的官面子大矣哉!从皇帝往下数,各级官员的面子也都大  相似文献   

5.
部下的责任     
景公问于晏子:“忠臣之事君也何若?”晏子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公不悦,曰:“君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其说何也?”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奚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奚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之,是诈伪也。故忠君也者,能纳善于言,不能与君陷于难。”  相似文献   

6.
后主情怀     
廖德全 《领导文萃》2009,(5):103-107
南唐后主李煜,后人多指为亡国之君,泼在他身上的脏水不少。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江山易主,改朝换代,多了;居“后主”之位而亡国者也绝非李煜其人。玩物丧志,荒淫而大失其度,把江山社稷给丢了,实属可悲可叹,后人说他几句也在情理之中。有哪个帝王没给挖出来戏说一通的?其实,李后主留给后世的,  相似文献   

7.
皇帝读书     
散木 《领导文萃》2008,(3):140-144
古代中国的皇帝。如果考察他们的读书生活,可分为读书、不读书这两类。继之,读书的,又可分为因读书而成为“好皇帝”(所谓“做稳了的皇帝”)的,以及因读书而成为“坏皇帝”(所谓“亡国之君”)的这两类。  相似文献   

8.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封建专制社会君臣关系的实质。在这种关系中,“臣”对“民”来说虽然高高在上、说一不二,但从根本上说仍是任君打杀的奴才走狗。在危机时期,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一度地覆天翻的义和  相似文献   

9.
略一:君甘臣酸遴选大臣,对于君主来说实在是一件重大的事情。他们是否良臣,取决于君主的明智,人们对于一位君主及其能力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通过对他左右的人们的观察得来的,如果左右的人们是有能力的而且是忠诚的, 他就常常能够被认为是明智的,因为他已经知道怎样认识他们的能力并且使他们忠贞不渝。任何一个领导集团,其内部最佳结构,都可以用得上“君甘臣酸”之计。晏子说:“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意思是说,君与臣皆有不同的气质、能力、风格和独立见解。如果一味地君说甜,你也说甜, 满朝文武一个味,这个领导集团就没有生气,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10.
晚明的才子     
聂作平 《领导文萃》2009,(23):100-103
甲申年(1644)三月十九日凌晨,大明末帝崇祯在北京煤山自缢身死。两天后,这具披头散发、只有一只脚穿着袜子的尸首被李白成农民军找到,草草安放在东华门外的一副原本安葬穷苦人家的薄皮柳木棺椁中。刚刚亡国丧君的大明臣工们面对他们圣上的遗体,表现得很是耐人寻味:痛哭中以头抢地的只有一个人,  相似文献   

11.
<正>1627年,虚岁18岁的朱由检改元登基,开始了明朝政权的最后一个时代——崇祯时代。17年后,正当盛年、精力充沛的35岁的崇祯皇帝却用一条白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强大一时的明帝国也随之倾覆。崇祯是少见的得到后人不少同情的亡国帝王,《明史》即赞叹崇祯勤  相似文献   

12.
曾商 《领导文萃》2006,(4):90-91
作为臣下,绝不能超越君主的权限,妨碍、干扰乃至取代君主的地位和权力,故韩非子说:“有道之君,不贵其臣。”作为君主,应时时不忘“贵主弱臣”的统治之道,使臣子恪守其职,不得越权。韩非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造父、王良都是名扬天下的驭者。可是,如果王良抓着左边的缰绳,造父抓住右边的缰绳,马跑上十里路就要出问题。这是因为两个人不能同时操纵一马的缘故。田连、成窍都是名扬天下的琴手。可是,如果田连、成窍共弹一琴,无论如何也弹不出好曲子来,这是因为,两个人不能同时弹一张琴。同理,君主若和臣子共同拥有权力,就不能治理好国家。君主若和…  相似文献   

13.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面对李自成、皇太极的交相侵扰,他力图振作,也有多次振衰起弊的良机,但终究逃不过亡国的命运。台湾女作家林佩芬的《天问——明末春秋》一书,史实考据平实严肃,小说笔法典雅流畅,对造成明末皇朝衰败、困弊,乃至于走向灭亡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整体因素,以及帝王、黎庶的个体因素,都作了完整而精当的诠释,目的是以古鉴今,使浩劫不再。本文选摘的“崇祯磔杀袁崇焕”,在奋扬的情绪中,小说抒写了不幸生长在破败、腐朽的时代中的袁崇焕狂飙英雄式的“知其不可而为”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4.
正公元1644年3月19日,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怀着无限的遗恨,在京城煤山的一棵歪脖树上自缢,统治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自此覆灭。崇祯帝并不是那种骄奢淫逸、荒淫无道之君,登基之初,面对危机四伏、弊病丛生的政治乱局,他忧心忡忡,殷切地寻求治国良方,渴望扫除朝廷多年积弊。为此,他勤于政务、一生操劳,宵衣旰食、  相似文献   

15.
正齐景公是春秋时期齐国君主,姜姓,吕氏,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他幼年即位,在位达58年。概括齐景公的一生,可谓幸运:本来没有成为国君的份儿,但由于哥哥齐庄公行为荒唐被杀自己被扶上君位;耽于享乐、赋敛无度、思想幼稚、宠信宵小,却依赖祖上齐桓公称霸诸侯的余威,并倚重晏子、司马穰苴这两个贤、智、忠、勇之臣而安享富贵,虽有亡国之迹却得以免于亡国之祸。但另一方面,齐景公坐视权臣田氏收买人心、倾覆姜氏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下君尽己之力,中君尽人之能,上君尽人之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最核心的是如何做到尽人之智,“让天下英雄尽入彀中。”这就要求领导者具备相应的驭人与识人之术。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对待亡国之君大概是最优厚的。尽管有好几位都死得不明不白,但身后无不被追封厚葬,子孙安享荣华富贵。不过,因对待被统一的态度不同,这些前国王的际遇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李煜与钱淑就是不同的例子。  相似文献   

18.
河之洲     
平公射,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颜,乃趣赦之。(《国语·晋语》)表面看来,叔向似乎是力主杀掉竖襄,但言语之间却明显地透露出对平公的讽劝。他不直言平公之过,而是搬出了“先君唐叔”来进行比照,这自然会使平公羞愧难当。他越是强调“必速杀之”,平公就越感到无地自容。是啊,“搏之不得”当死,那“射不死”而招致耻辱的,又该当如何呢?(摘自《中国古代交际…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代的齐景公也是历史上一位明君。他手下有一位宰相、大政治家晏婴。当时有一大臣触犯众怒,齐景公大发脾气,下令把此大臣绑在殿下,要把他处以“肢解”酷刑,同时下令:谁胆敢救他,也一起处  相似文献   

20.
读懂忠诚     
正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在其《四言铭系述》中说:"尽心于人曰忠。"忠诚,就是对人真诚,没有二心。忠诚,代表着忠实、诚信和服从,是为人处世、为官从政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忠诚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纽带。没有相互间的忠诚,就难有相互间的信任,更难有国家之治、家庭之睦、同志之情。从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韩非子"为人臣不忠,当死",到东汉经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