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后,文化建设的主题重新突出,中西文化实现了一次成功的历史整合。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救亡图存孕育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也是中西文化相碰相撞的历史性归宿,中国文化的变革由中西糅和走向中西文化的双向批判,并实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回顾从19世纪四十年代到20世纪八十年代这一百多年时间里一些历史人物对中西文化的研究及其认识,着重探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来源及历程、建国后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历程以及近年来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的述评,由此窥探出近年来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国与西方的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文化的差异又影响着旅游文化。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旅游文化的影响以及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研究中西文化何以有此异同。中西文化最根本的不同表现在思维模式方面,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因而,文化、思维与翻译三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确立中西文化差异教育理念、遵循中西文化差异教学导入基本原则、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别、充分挖掘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善于利用多种学习渠道能更好引入中西方文化差异,以此为切入点,以找到更好的方式贯穿于大学英语课堂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学术界越来越重视中西文化交流的当下,有必要澄清"中西文化交流"概念的意义、所指及其相互关系。作为一个组合概念,"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与所指具有宽泛性和历史性,这就要求在具体研究时,既要进行概念层面的意义分析,又要与具体所指对象的研究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才能理清哪些历史事件是真正的中西文化交流活动,哪些不是。从而不再把西方文化单方面的输入与中华文化单方面的输出视为中西文化交流。但是,为了澄清"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和所指,就有必要把对概念的理解与具体的个案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人”尤其是人的自我问题是中西文化、哲学历来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中西文化对人我观的理解和体验,最显著地存在着“人天(自然)相合”与“人天相离”,“趋善与求真”的认识论与价值论差异。了解中西文化在人我观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对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真切把握,有助于我们寻找中西文化融合的切合点。  相似文献   

8.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中西文化蕴含的个性特征既有表层和深层差异,又有固有的习俗差异。中西文化差异需要依据建构主义理论,通过教育者的积极导入和潜移默化,转化为学习者内在的基本素质,使其知识、素质和能力相互统一、彼此促进。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学生中西文化素质培养的启示是: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突出教育者在中西文化因素导入进程中的引导作用,强调教育者在中西文化因素导入实践活动中的可操作性做法。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钱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中西文化的看法主要反映在他的重要著作 《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本文就该书的一些重要内容, 如钱穆的中西文化比较和融会中西文化的思想作了具体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的翻译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翻译的内容和形式上看,体现了中西文化平等且平和的交流,其原因有很多,归根到底应归结为经济原因。这种翻译活动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是双向的。  相似文献   

11.
赛珍珠中西文化和合思想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以其独特的文化身份,“双焦透视”中西文化,以切肤体验和智慧感悟中西文化的真义、差异和冲突,以毕生的跨文化创作和社会活动寻求跨文化理解、融通之道,从而形成了其极具历史前瞻性的中西文化和合思想,倡导中西文化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赛珍珠中西文化和合思想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文化、社会和宗教渊源,探讨其所蕴涵的丰富内涵无疑对于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下建构一种全球和合共生的文化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复观是 2 0世纪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其学术生涯中对中西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中西文化在渊源、文化取向、内容方面都有所不同 ,并且各有成就和弊端。他主张中西文化应该扬长避短 ,互相学习 ,反对文化上的大民族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这使中西文化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文章主要从文学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的视角,即从媒介功能、促进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以及交往工具功能等方面探讨文学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关系研究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以传教为契机的中西文化交往关系之课题现已成为一大学术热点,中外学者对此作出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以问题为核心,从四个方面对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总体性的反思:一是就传教士之主动因应与被动附会问题提出了“文化的双重强制”观点,指出传教士与中国入教儒士在受制于中西文化之双重强制的同时,也开启了超出单一文化桎梏的双重视域,从而造成了对于中西文化的一种奇特贯通;二是从现代的学理脉络之下对“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对话论”提出质疑,指出这次中西文化交往关系远非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对话”,因为构成交往关系的各方无一例外都是“真教惟一论”、“正道惟一论”者;三是结合对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名著《中国与基督教》之评议,反驳了以此书为代表的明末清初中西文化“错位论”观点,指出中西文化之间的意义传递实有赖于话语中介的形成;四是提出了中西文化交往中的“理解”问题,并以笔者近作《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为例,阐述了以“理解”为方法论线索来探讨中西文化互动机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英语学习与翻译中出现的许多障碍来自中西文化的差异。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认识中西文化的不同特征,从而使文化语言沟通得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6.
纵观严复一生所致力于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有两个显著特点:早晚两个阶段重心转移及旨在中西文化的融通。前一个特征反映出严复思想的变化,而后一个特征使得严复思想呈现出变中不变的独特景象。探讨严复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特征,以期能把握严复思想的本然面目。  相似文献   

17.
"红色"在中西文化中的联想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红色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象征含义,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从一个侧面窥视中西文化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文化的异和同可以在中英语言的异同上体现出来.这对于翻译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俗语的英汉互译比较,揭示中西文化的异同,再根据中西文化的异同,诠释在俗语的英汉互译中要注意的九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兆胜 《南都学坛》2004,24(5):53-60
林语堂有着中西文化融会的思想 ,其渊源既与他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又与他的家庭背景不可分离 ,还与他在中西方的双重经历脱不了干系。可以说 ,中西文化自始至终对林语堂产生双面的影响 ,这是林语堂中西文化融会思想形成的客观原因 ,它通过林语堂的内因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的小说表现出中西文化融会的特征,而文化致用性无疑是林语堂对中西文化进行抉择,确立其文化理想的一个支点。林语堂小说对生存状况的关注,对生活、人生的享受,对个体快乐和幸福的张扬以及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四方面构成林语堂中西文化致用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