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莫瑞斯>折射出福斯特漫长艰难的对同性恋本质和内涵的探索历程.<莫瑞斯>的三个主角莫瑞斯、克莱夫和阿列克映射出了福斯特人生不同阶段对同性恋伦理观探索的侧影,表征了传统社会的异性恋主流话语和价值取向对同性恋的重压,同性恋者自身的焦虑和困惑以及痛苦的身份认同过程.作者生前拒绝出版此书和书中对同性恋行为描述所体现的含蓄陈述的风格、那欲言又止的情感表征了那不言之下的蕴藉:同性恋有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特征和双重诉求,但其身份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焦虑和困惑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小说中,女性自恋与同性恋曾形成为一个巨大浓厚的情结场域。它所表现出的文本特征与时代意义,与传统文学中表现的异性恋和男同性恋及其他时期的女同性恋均有不同之处。在男权传统的历史背景下,这一创作现象的出现无疑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与现实意义。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必须对此进行及时有效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小说中,女性自恋与同性恋曾形成为一个巨大浓厚的情结场域。它所表现出的文本特征与时代意义,与传统文学中表现的异性恋和男同性恋及其他时期的女同性恋均有不同之处。在男权传统的历史背景下,这一创作现象的出现无疑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与现实意义。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必须对此进行及时有效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4.
西方女性主义写作理论作为实现颠覆男性专制的书写策略,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已成为女性主义文学解构男性社会主流文学话语霸权的写作方式,多采取一种自传或半自传体的形式,通过对婚外恋、同性恋等题材书写冲击传统的性道德观。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同性恋者在数量上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受西方男性研究和男性特质研究的影响,学术上很有必要关注中国的男性同性恋者。作为弱势群体的男同性恋者正在努力融入主流文化中,但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其处境又非常尴尬。中国男同性恋者受西方同性恋运动的影响衍生出其独特的话语,并为其话语权与社会身份认同的构建而努力着。理论上,福柯的话语权理论和酷儿理论有助于客观科学地研究同性恋者的话语及其身份认同,有利于改变社会对同性恋者的观念。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每一个人,同性恋者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分子。  相似文献   

6.
同性恋是一种亘古已有的人类文化现象,我国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对它的书写。受到先秦时期文史不分的影响,在先秦典籍中主要记载的是君主与男嬖的同性恋爱的故事。这些记载对后世的同性恋书写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于男嬖形象的书写尤其重要,它不仅给后世留下了大量关于同性恋的典故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确立了后世对于同性恋现象的基本态度。要想对我国的同性恋文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就必须先对这些男嬖形象进行一种客观公正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女同性恋理论的构建糅杂了性学、心理学、社会学、女性主义、哲学、文学中的相关成份,不以传统的"正常"和"异常"来划分异性恋和同性恋,对传统的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欲这三者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读,虽然还不完善,但是为解读人类这一客观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而文学作为人类本性和历史的记录也为女同性恋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沃土。女同性恋书写和其理论构建的历史证明,女同性恋是人性表征的一客观现象,不是对性和性别的医学解读。女同性恋文学承载着女同性恋作家长期艰难的思考和探索,不同的女同性恋作家表征着不同的女同性恋内涵。女同性恋文学值得研究,因为女同性恋作家在"她者"的倾诉中揭开了女同性恋存在的事实和其艰难困境,颠覆了人类性别两分的窠臼,诉求着女同性恋者的权利,为剖析人类"性"的多元复杂本质提供了更开阔的思索空间。  相似文献   

8.
同性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多有反映,《玉台新咏》也收录了涉及同性恋的诗歌,涉及的都是男性同性恋,在吟咏模式、情感展现上虽较异性恋题材简单,但是有其独特性。这类诗歌收录于文学总集中,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同性恋现象的包容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同性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之一,但曾长期遭到禁止和迫害,其法律认可和社会认同的历程坎坷不平,有时凸现希望有时跌入绝望。同性恋禁令体现其社会认同的艰难步履,与特定的国家制度及其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有关,也与主权话语、性别身份划分和思维方式关系密切。同性恋解禁法令及其重大事件体现了人类的科学认知和社会进步,颠覆了传统性别僵化的二元"自然"划分,其社会认同对人类寻求各类平等的路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同性恋相关法令及其重大事件绝不仅仅与性别和性取向有关,而是人类身份、科学认知、价值取向、群体范畴、政治和社会地位等问题的综合表征,折射出人类自我认识和科学解读其性本质的艰难之旅。  相似文献   

10.
理想是一个永恒的文学话题 ,在重实际讲效益和价值多元化的 2 0世纪 90年代 ,理想受到了解构 ,但却从来没有从文学中真正退出 ,只是理想的话语方式变得多元。 90年代文学呈现出理想颠覆与建构的交织 ,90年代的小说在爱情理想、道德理想、英雄理想、宗教理想等方面的书写典型地凸现了这一现象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的"新历史小说"经历了一个有着诸多争议的命名阶段,即便到了今天,对各种名称使用的随意性依然充斥在有关的评论中,尤其是众人对中国新历史小说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混淆往往令大量的争议显得似是而非。在这一文学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来的往往是中国学者们在西方强势理论话语面前的自卑感与焦灼心态。  相似文献   

12.
在初唐史学家和“四杰”、陈子昂等人批评南朝文学之前,宫体诗已经经受了五次批评。它们分别发生在:宫体得名之初、梁末侯景之乱时、陈代何之元编纂《梁典》时、隋代李鄂上书高祖革除浮华表和王通著《中说》时。但五次批评都未对宫体诗的创作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究其原因,在于以下两点:整个社会盛行以宫体为代表的文风、批评者既无理论创新又无创作实绩。但唐前批评也逐渐出现了新气象,已经由单纯批评宫体和宫体诗人转变到批评整个汉魏六朝以来的文学创作,带有追根究底的性质。这种批评方法为初唐南北文化融合时批判继承南朝文学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在北周与庾信齐名的王褒,是一个名重当世而后世大大跌落了声誉的诗人。这其间原因何在,很少有人作过深层次的探讨。文章试图从史论家的评价、文学主流和文学趣味的变迁诸方面对王褒文学地位“由显到隐”进行考证,并对王褒作品在后世遭受冷遇的原因做出较为辩证客观而又合乎情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货币的经济功能已为人们熟知,但对其背后隐藏的社会功能,众说纷纭。马克思用唯物主义特有的历史的、内在批判的方法透视了货币的本质——特定社会历史中人的社会关系。主要从货币的历史形成、货币的资本形态和货币导致的拜物教现象三方面分析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思想,并探讨这一理论对理解唯物主义哲学的精髓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变革的非常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评述了吉尔布雷斯的权力经济学思想:权力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来源于人格、财产和组织,三种权力形式分别制约着不同的社会关系,其互动过程生成并保持了一国的政治与经济秩序,推动着该国经济社会形态的演变和进化。社会演进的实质是组织的演进,组织只有通过维持并增强其对内与对外权力的平衡才能提高其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万象》创刊于上海“孤岛”时期,终刊于沦陷时期,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一份很有影响的综合杂志,销量十分可观。《万象》的编辑宗旨是趣味盎然,“拳头产品”是长篇连载小说。它的海派特色就是作者、文体、内容、风格、趣味各方面的包罗万象以及鲜明的地方色彩。其中颇可称道的是长篇小说的连载技巧、对通俗文学的讨论及本埠作家的方言写作。  相似文献   

17.
对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解读都离不开其独特的历史语境。《大公报·文艺》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副刊,主编萧乾组织了由当时文学界著名作家、评论家参与的对《日出》的集体评论。曹禺也发表了《我如何写(日出)》,对这些评论进行回应。此次评论对于《日出》中“光明”与“希望”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刻的探讨。文章通过对此次集体评论的梳理,还原出《日出》主题形成及其批评的历史语境,为今天解读《日出》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新闻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我国省、市级电视台掀起了一股民生新闻热潮。对这种新闻传播现象,国内学界和业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有赞有弹。文章运用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客观分析了民生新闻产生的背景,阐述了民生新闻的新闻定位,并对这一新闻现象进行了全面、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论胡风的古代文学批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胡风的著述中很难发现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富于学理性的宏观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文学现象就整体而言没有进入胡风的批评视野。当然这不能否认他对少数作品的批评,尤其他对《红楼梦》《水浒传》的批评值得关注。这些批评意见有的确乎发人深省,有的则未必妥当。这些意见和看法隐含着胡风对世界文学经验的重视,既是其理论个性使然,又是"五四"时代精神对他的深刻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20.
纪实文学一直以其真实性和纪实性而引起人们的重视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的发展并非是平稳的 ,在“文革”中 ,由于历史原因它只能畸型片面地发展。本文就从题材和观念两方面 ,简单谈谈 2 0世纪 80年代在这种几乎空白停顿的基础上 ,取得了怎样的突破和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