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是明末经辽诸帅中之作为突出者。三人均先后两次在明朝辽东危难之时经营辽东。他们积极推行、不断完善明朝的以守为攻,筑城以守,以辽人守辽土和以和为旁著的抗金(清)的战略思想,挽救了危局,挡住了后金的进攻势头,立下了功勋,堪称明朝在辽东战争漩涡中的中流砥柱。然而由于明末政治腐败、党争激烈、君主昏庸,三人又都在第一次经营辽东之后,被迫去职。筇二次出任辽东之后,熊廷弼和袁崇焕惨死在自己君主的屠刀之下;孙承宗再次被迫去职,最后在家乡的抗清战场上战死。这一自毀长城悲剧的发生,预示着明朝灭亡必然到来。  相似文献   

2.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之后,女真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原有的女真习惯法已不能调整当时的民事法律关系。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尔哈赤通过颁布谕令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借鉴汉族传统法律的基础上,对女真习惯法予以改良,取得了比较积极的作用。通过考析努尔哈赤时期的民事法律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到少数民族习惯法和汉族传统法律逐渐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明末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黑龙江女真各部,形成了满族.建州风俗保留在新的满族共同体中,满族风俗直接来源于建州女真风俗.因此,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建州女真人风俗的各方面,对进一步研究满族风俗与其源流,及这种风俗对后金和清朝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后金政权的建立,拉开了皇权斗争的序幕 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建州左卫指挥使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开始了统一女真诸部的活动。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元天命,建立起奴隶制的后金政权。随着后金势力的不断发展,1621年迁都辽阳,又于1625年定都沈阳,继续与腐败的明王朝分庭抗礼,企图取而代之。但是,随着奴隶制国家的确立,争权夺势的斗争接踵而来,一埸争夺汙位的丑剧也随之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5.
作为清王朝的奠基者、开创者,努尔哈赤、皇太极在统一女真诸部、建立巩固后金和清政权的过程中,推行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其中大力实施的"虚边实内"政策,为满族的兴起和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灭亡明朝、统一全国作了必要的准备.但"虚边实内"也造成东北边疆人口、防务等的空虚,为俄国后来的入侵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6.
熊廷弼是晚明辽东军事方略第一个系统的制定者,他一次巡按辽东、两次经略辽东,制定了系统的辽东军事防务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辽东军事防务思想。由于明末党争和时局的限制影响,熊廷弼的军事策略和思想最终未能获得完全实施,也注定了他的悲剧性后果。本文力求在晚明万历与天启两朝辽东军事史研究背景下,复原军事家熊廷弼的历史真实,给予熊廷弼以准确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7.
刘兴祚兄弟事迹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兴祚先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归后金,曾一度受到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重用,对后金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天聪初,为抵制和反抗满州(女真)贵族推行的民族高压政策,附明抗清(后金),率其兄占据以皮岛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岛屿,威镇东江,成为活跃在明清之际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之后,女真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原有的部落纠纷解决机制已不能解决当时不断涌现出的各种法律纠纷。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尔哈赤通过颁布谕令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借鉴汉族司法传统基础上,对女真传统的纠纷解决机制予以改良,取得了比较积极的效果。通过考析努尔哈赤时期的司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看到纠纷解决机制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脉络,也能从一个侧面看到少数民族司法传统和汉族司法传统逐渐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领导的建州女真迅速崛起建立后金政权。此后,后金政权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农事、安定汉民和督课农耕的重农政策,建立了由八旗“份地”、贵族“托克索”和“编户民”土地构成的封建土地制度,辖区农垦面积迅速扩大,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快速发展,农耕技术水平也迅速提高。后金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清入关统一中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袁崇焕是在明末抗击后金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叱咤风云、颇有作为的杰出人物。他从天启二年出任辽东,抗敌守边,到崇祯三年惨遭磔刑,蒙冤而死,前后十载,对于加强和巩固明王朝的关外防线,捍卫山海要塞,抵御后金南犯,阳止和抗击女真奴隶主贵族的掠夺和侵扰,做出了  相似文献   

11.
朝鲜宣祖执政年间,正值努尔哈赤政权由微末到强大,宣祖政权对努尔哈赤集团的认识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壮大而发生改变,从最初的“扰边夷狄”到“浸浸有强大之势”的强虏,随着这种认识的深化,朝鲜也由轻视、防范努尔哈赤势力转变为重视、“曲以应付”,随着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结盟蒙古一系列举措完成之后,朝鲜成为女真政权马鞭所指之地,面对努尔哈赤拆毁“藩篱”,朝鲜只能被动应变.这一期间,宣祖政权对努尔哈赤势力的认识颇具历史预见性.  相似文献   

12.
发生于一六一九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的明与后金的萨尔浒战役,是明清之际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明清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其爆发原因、战争性质及双方兵力等等,都值得加以深入研讨。有的同志认为它的性质是后金的一次民族自卫战,我对此提出不同意见,不妥的地方,希望同志们多加指正。这次战役是明朝发动的,还是后金挑起的? 一说萨尔浒战役是由明朝发动的,是一场不义之战,而后金则是被迫进行的民族保卫战。按诸事实却非如此。诚然战役是明朝首先发兵进攻后金的,但这只是战争爆发的时间。必须探求其起因,才能说明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明与后金的关系,做一简要考察。后金政权本是崛起东北一隅的地方割据势力。它公开脱离明朝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从这年起,努尔哈赤建元“天命”,自称金国汗。努尔哈赤出身于建州左卫女真贵族之  相似文献   

13.
辽东自古就为形胜之地,所谓“负山抱海”形势险要。有辽一代一直都把辽东边界防御作为重点。自阿保机在辽东半岛修筑镇东海口长城及设置东平郡后,辽代在辽东的南部边界和东北部边界都布有重兵戍守并修筑了大量的边堡山城及其烽燧,有效地控扼了渤海、女真、高丽及五代诸政权,对捍卫辽朝东南边疆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同腐朽、没落的明朝展开了争夺天下的对峙斗争;但因担心明朝与朝鲜的联合,于是积极拉拢朝鲜。明帝国衰落,急需得到朝鲜的军事支持,夹攻后金。朝鲜光海君既要听命于宗主国明皇朝,又不得不顾忌强盛的后金政权的威胁,故只好在明与后金之间左右周旋,明哲保身。如此一来,在1619年萨尔浒战役前后的东北亚政治舞台上,就出现了富有特色的三角关系态势,这对彼时中朝传统政治秩序的演进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普遍注意到了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的关系,然对与女真族兴起的关系却关注不够.事实上,明末东北地区自然灾害频仍,促使女真族内部相互攻掠,建州女真乘机兴起.灾荒也成为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因素之一;政策失误与自然灾害交互作用,亦使进入辽东的后金陷入困境.皇太极统治时期灾害不断,他除了调整政策、发挥八旗的作用、逼迫朝鲜提供经济支持,便是大规模掠夺明朝,既削弱了对方,也有助于渐渡危困.但无论明朝灭亡抑或女真族兴起,自然灾害的作用皆视乎王朝政治与人类社会基本状况而定.  相似文献   

16.
日前偶得《熊襄愍公集》,读后很为熊廷弼的遭遇而不平。熊廷弼为明代神宗万历年间辽东经略,他文武兼资,胸藏韬略,精于运筹,严于防范。他在镇守辽东期间,建州卫一带清兵虽然大军压境,但始终不敢越雷池半步,关口坚如磐石。 然而,熊廷弼生不逢时。当时的朝纲不振,政府腐败,上下行贿受贿之风盛行,不管文官武将,还是王公大臣,倘若没有金银玩好打通关节,就会处处制肘,有才难施,有位难保,吉凶难卜。偏偏熊廷弼生就一副刚正不阿、赤胆忠心、腊梅傲雪般的性格。他的这种“不合群”自然便触怒了朝廷中的一些权贵。有一兵科给事中来到了辽东见没有捞到半点油水,回到京城便四处诬陷熊廷弼野蛮专横,结党营私,刚愎  相似文献   

17.
女真贵族努尔哈赤从1583年起兵之后,经过33年的奋斗,建立了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即帝位,改国号为清。至1644年,清军入关,顺利地占领北京,开始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这个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少数民族为什么能在60年之内,通过军事斗争,挫败明军主力,取代明王朝,入主中原,统治全国?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用法制妥善地  相似文献   

18.
试论清入关前满族军事家群体的形成与特点何晓芳满族人勇武善战,以努尔哈赤为首的满洲贵族集团在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直至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形成了满族军事家群体。这一军事家群体不仅以其赫赫武功建立了清王朝,而且在中国军事史上以其突出的民族特点和军事艺...  相似文献   

19.
在《清史稿》中,关于清初仪仗制有如下记载:“清自太宗天聪六年定仪仗之制,凡国中往来,御前旗三对,伞二柄,校尉六人,其制甚简。自天聪十年改元崇德,始定御仗数目及品官仪从。”既然后金天聪时期仪仗之使用已定制,那么,清代仪仗制即应由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溯起。一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以为祖、父复仇名义起兵,开始削平诸部、统一女真的大业。当时,女真各部正处于“群雄蜂起,称王号,争为雄长,各主其地,互相攻战,甚者兄弟自残,强凌弱,众暴寡”状态,即为残余氏族制与奴隶制并存的时期。无疑,仅以“遗甲十三副”起兵的努尔哈赤,此时政治、军事实力都很软弱,绝没有条件考虑并设置标榜统治者等级、身份、威严的仪仗。  相似文献   

20.
16世纪末,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建立后金的过程中,创立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政治军事组织体制——八旗制度。作为八旗基层组织的牛录,肩负着八旗的社会政治、军事和生产等方面的全部任务。通过对“牛录”广泛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对八旗组织性质的了解。 一 “牛录”,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时期进行集体狩猎和对外作战的需要,而形成的临时性的生产和军事组织。努尔哈赤时,为统一女真各部及实现更远大的政治宏图,将其所统部众、战争俘虏和归附者编为牛录,并使之由松散的临时性组合,变成为纪律严明、常设的社会军事组织。迄至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正式规定,每三百人为一牛录,立首领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