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和谐社会中的德育理论建设,是促使和谐社会实现的必要准备和前提。和谐德育的对象是人,促使德育建设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目标与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中的德育理论建设,是促使和谐社会实现的必要准备和前提。和谐德育的对象是人,促使德育建设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目标与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传统德育以“灌输”为特征的基本缺陷论述了德育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并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认为德育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4.
德育不仅具有限制性、规范性功能,还有发展性功能。“发展性”理念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性德育是以发展人为目的,注重人的主体觉醒与主体发展,要求主体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情感能力协调发展的德育。文章通过对发展性德育的涵义、特性、目标的分析,探讨了高校发展性德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长期忽视的个体德育制约了德育质量的提升,导致人的生存问题,压抑人的充分发展。德育工作对个体的深入关注不仅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科学性的需要,也是真正实现人的和谐、充分发展的需要。转变德育观念,改革德育方法、建立德育服务机构、改善德育师资队伍等措施将成为全面落实个体德育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德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性质是复杂的,具有客观性、价值中立性;德育价值最终表现为社会、个人德性需要的满足,德育价值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为我性;德育目的是对德育内在价值的认识和追求。三者之间又具有密切的联系,德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德育目的之实现上,而不能泛化到一切德育功能之实现上。  相似文献   

7.
文章根据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德育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阐述了教师素质是德育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根本目标,创新是其根本途径和动力  相似文献   

8.
论张载的德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非常重视人之道德教育。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对于当代德育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德育基本方法、德育施教方法和德育受教方法。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一直是低效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德育所提倡的道德远离大众,凌驾于大多数人的利益之上;二是德育远离生活。所以要提高德育的实效,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我国成人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即对成人德育的忽视,它具体表现在视成人教育为单纯的知识教育、技术教育,德育被冷落一旁;另外,在成人教育教学计划之中,也缺乏专门系统的德育课程,为此,须进行改革,首先是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德育思想;其次,调整成人教育教学计划,给德育以应有地位;最后,应建立一支过硬的成人德育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1.
德育现代性之思与德育现代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现代化是德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其本质在于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德育以对传统的扬弃为基本起点,以德育目的的现代化为核心的过程创新。传统的德育秉承着“社会本位”的目的观,德育现代化则要求必须回归主体自身,完成由“社会本位”到“主体本位”的转换,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的,并将人的主体性和开放性作为人的现代化的核心精神。德育现代化的进程及其测度,需要在主体路向和科学化路向上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2.
忽视或遮蔽大学德育的根本目的,替换或抽空大学德育的实质内容,依赖或注重于说教、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和手段,从而使德育陷入困境,是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之主要危害。从历史根源看,中国传统伦理的政治化倾向仍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大学德育。从社会根源看,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功利化以及教育自身推行的产业化,造就了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从认识根源看,规范性伦理、功利主义思维方式和客体化德育模式使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了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大学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德育观为指导,其基本特征是:具有超越性、主体性和可行性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张对现行的灌输式学校德育方式改变为自主性德育,对自主性德育的内涵做了讨论。认为,自主性德育的确立会解决传统德育的许多疑难问题,是学校德育发展的较好思路,有助于推动教育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需要的视角,对大学德育的效力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指出大学生道德危机源于非理性的需要,而需要的错位则是大学德育的顽症,即德育目标忽略了人的主体需要,德育内容脱离了社会现实需要导致了大学德育繁荣与荒凉并存的局面,最后指出了提升大学德育效力的途径——回归理性需要,正视人的主体需要,针对社会现实需要,使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达成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时代,人们普通关心世风日下和道德滑坡的问题,这不是现实生活对德育的叛逆,而是德育疏离了现实生活,传统德育至少有五个方面是值得反思和改造的。  相似文献   

16.
人的社会活动是有目的性的,德育也不例外。德育的终极目的主要在于对被教育者合乎需要的行为取向的预期,即德育的目的在于激励,这里主要指精神激励。激励是对合目的行为的驱动以及对不合目的行为的抑止,德育的激励旨趣则包括现时态的激励施动和未来时态激励机制的构建两个方面,从德育研究的历史脉络来看,德育激励理念具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学科德育具有内容的丰富性、方法和手段的隐蔽性、过程的协同性、效果的综合性、实施条件的稳定性等特点,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模式.在学科德育的实施中,只要精心设计学科德育内容、深入挖掘学科德育中的积极因素、注重学科德育思想的升华、捕捉教育的有利时机,就可以实现学科德育的自然性、生动性和艺术性,增强学科德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高校主体性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德性是自主建构和主动发展的。实施主体性德育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也是时代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就必须创新德育理念 ,创建主体性德育模式 ,变革德育方法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实现德育自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岳麓书院德育传统虽然在投合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格局,维护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的封建宗法社会等方面具有消极作用,但它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德育总是居于主导地位这一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批判地继承岳麓书院的这些德育传统,对于现代德育模式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对高校德育工作做了深刻阐述和整体部署。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全面的德育思想,用全面的要求审视、研究、统领工作,实现全面的德育和德育的全面。文章从德育全面性要求出发,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体系、对象等进一步加深理解,提高认识,以实现德育理念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全面德育的方式、途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