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赵树理独特的“问题小说”创作观 ,既导致了赵树理在当年的轰动 ,又注定了赵树理在当下的落寞。这一创作经验启示人们 :只有既书写历时性问题 ,又臻于艺术胜境的文学 ,才有可能拥有恒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想要激活赵树理,使其成为当前“三农文学”创作的精神资源,需要摆脱政治与文学、民间文学传统与五四新文学传统、赵树理艺术手法与现代性对立的研究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赵树理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钧 《东岳论丛》2023,(6):28-41+191
母题学和叙事学带来的穿越思维有助于破除赵树理作品的“两极阅读现象”,有助于确立赵树理小说经典在中国现代叙事学建构过程中的地位与意义:《小二黑结婚》不仅隐含着赵树理对乡土中国的寓言省思,也为“人民文学”提供了新农民、新农村、新社会的想象母题;它不仅是赵树理“民间文学正统论”的创作实践,而且以“新评书体小说”的文体试验、“文腔革命”的语体创新、“细节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等为中国现代叙事学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宗教执、善、信的思想对赵树理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执”的精神激励着赵树理在文艺大众化的实践之路上艰难爬涉,最终修成正果;善”的精神引导赵树理欲以文学来超度众生苦难,关注工作中的问题,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问题小说”;信”的精神令赵树理在创作时,绝不无原则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而是实事求是地写出生活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一、“公共财产”的有机整体性在“科学使世界缩小”的时代里[1] ,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表现在经济方面 ,就是“世界市场” ;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 ,就是“世界文学”。这种“世界市场”、“世界文学”就是人类物质与精神的“公共财产”。世界文学中的各国文学的关系 ,也和“世界经济”的关系一样 ,存在着一种达尔文所说的“生长相关律”[2 ] ,即各国文学的变化和发展都变成了彼此作用、相互关联的一种规律和世界性的“公共财产”。当某一国度文学中的某种文学思潮的涌起与退落 ,某种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创新与摈弃 ,常常是既…  相似文献   

6.
冯望岳 《晋阳学刊》2006,(5):110-113
赵树理是鲁迅启蒙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真正传人。赵树理早期形成的以科学与民主为魂灵的现代意识和人格理想,使他终生自觉坚持人民本位的民间文化立场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大众化方向。他以极具独异风格的、现代性精神品格与民族化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创作,书写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光辉而不朽的篇章。研究“赵树理现象”对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与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特殊的民间立场,不仅在于其利用通俗手法将政治意识形态进行。“上”对“下”的文学现代性启 蒙,也指他站在民间立场,代表并不拥有话语权的农民,从“上”而“下”对国家意识形态发表意见$正是这种连 接起“上”与“下”之间身份的特殊性!才使赵树理的小说既具有为了与其“内在听众”保持“无间离”的密合状态 而富有的种种特色(主要是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选取),又超越了民间艺术形式而有自己的独创性,并且因为 始终保持这种现实主义的独创性,而使自己的作品在当代文学规范建立的过程中越来越发出不协和音。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张爱玲·五四文学传统·民间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云鹏 《云梦学刊》2002,23(4):54-57
在五四文学传统视野中的赵树理和张爱玲,赵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是:(一)对启蒙(救亡)立场的传承;(二)艺术形式方面的民粹立场,则绕过或远离了五四文学创作传统的主流。张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则表现为:(一)基本上排斥和放弃了五四知识分子(作家)的启蒙立场;(二)呈现出一种反“现代”的态势;(三)艺术形式上既吸取了中国传统小说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又广泛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和心理分析等艺术手法,形成了一种新“传奇”体小说。另外在民间理论的观照下赵树理和张爱玲创作中的民间立场及其形态得到了呈现。  相似文献   

9.
赵树理的文风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的特征和意义。宗教迷信、民间传说、戏曲艺术、文学传统四个方面的地域文化 ,是影响赵树理文风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虚实”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涵盖面极宽泛、运用极广泛的元范畴。当今人们常混用“虚实”内涵和指向,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实际上,从虚实的源头和历史演进来看,它包含两个方面,牵涉两个维度:一是指向艺术手法,二是指向题材真伪。前者是主,就文学而言,其狭义和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情景交融而生发的感人效果;后者是次,就创作题材的选择而言,牵涉到艺术真实与生活(历史)真实的分寸把握。此二者如两条相交线,在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共同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1.
一、文学政治导向的时代反思首先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不能脱离政治、超越政治。“逃逸政治的文学是没有灵魂的文学 ,而没有灵魂的文学是永远无法获得巨大的思想力量和强烈的艺术魅力的。”[1 ] 文学“永远都是通过美的形式和对美的创造而充当政治的艺术载体。无论创造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事实都是这样。”[2 ] 因为任何作品中总是多多少少地 ,或隐或现地注入一定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 :“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影响 ,不能不考虑…  相似文献   

12.
祝学剑  黄文 《天府新论》2008,(4):134-137
从民间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的关系,可以看出,最具民间意识的赵树理的创作与解放区规范的庙堂文学是一种既融合又疏离的关系.具体而言,在文学形式表层上,赵树理采用的民间文学形式很好地融合于解放区提倡的文学民族形式,但在思想精神深层面上,赵树理以表现人性启蒙思想的文学与功利主义的解放区文学又是疏离断裂的.从民间角度来重新审视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的关系,可以更加全面把握两者关系的本质,对长期以来把赵树理看作解放区文学代表的观点做出如实的纠偏.  相似文献   

13.
白春香 《晋阳学刊》2008,2(2):104-108
小说创作的终极目的在于与读者的交流,通俗才是小说的本质特征。赵树理小说叙事是一种自觉地和它的读者进行叙事交流的创作活动,努力和隐含读者进行有效的叙事沟通是其创作原则。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赵树理小说终于实现了“五四”以来一直倡导但终究没有实现的文艺大众化。赵树理小说对通俗的自觉追求和实践超越了“五四”小说,还原了小说通俗的本质特征,从而对我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纠偏作用。我认为,这一点正是赵树理小说叙事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关于“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历史反思——以赵树理小说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西方启蒙话语为标志的文学史观念,基本否定了“十七年”文学,赵树理小说是其中典型的例子。这种元叙述并非始于八十年代,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文学内部就表现出知识等级化倾向。赵树理坚持传统的文艺形式,以顽强的艺术个性开拓了传播五四新文化的文学途径。从抗日战争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他的小说既表现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在时代与社会的总体结构中被结构化地建立起来,由此突显出文学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边缘性体验及其特点。重新阐释大众化时代所产生的这种文学形态,解释它对接受的传统定位,以及在尊重本土接受基础上多元的艺术取向,对认识当今大众文化市场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N.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一书中认为,文学发展史也就是不同的“神话结构和原型象征模式”递次变换的历史,可概括为三种模式;原生神话模式、传奇模式、写实模式。后两种模式都是前者的“置换变形”.弗莱指出在三种模式进行“置换”后,文学又重新回到它的起点,现代派文学实际上就是“现代神话”。[1]弗莱的观点在现代派文学研究领域处于显著的地位,“现代神话”几乎已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说法。毫无疑问,现代派文学中存在着一种新的神话模式,但当我们对整个现代派文学进行俯瞰后,会发现弗莱所说的“传奇模式”、“写实模式”同样是…  相似文献   

16.
李艳丰 《船山学刊》2009,(1):179-181
文章从悲观主义的理论视点出发,分三个层面追溯了悲观主义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意义踪迹:一是分析从“境界”概念向“意境”概念滑动过程中的意义变化;二是分析王国维在文本中表现的“忧生”意识:三是分析王国维在文学形式分析中寄寓的审美主义情结。文章认为,王国维带着对叔本华悲观主义的理论前见,由“生命之思”进入“审美之诗”,表达了王国维以审美精神超越生命悲剧意识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17.
张平和他的小说作为一种具有文学和社会双重意义的现象曾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评论文章对其小说的褒奖颇多,但也有不少评论家对其文学性提出质疑。本文认为,张平采用的是一种简单、朴素的现实主义风格,他选择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最适合于他想要描写的题材内容的,也最大程度地达到了他想要的艺术效果。在张平的小说中,“直描”式写作与强烈的爱憎相交织,于平淡之中融入催人泪下的真情实感,而作家高超的叙事技巧更为其小说增添了让人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  相似文献   

18.
西方现代派文学曾被认为是一种与传统文学通然不同的文学流派,“所谓现代主义是指现代西方文学中反传统的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动动,是对在思想和艺术方面与传统文学遇然不同的许多思想流派的总称”。①其实我们仔细分析研究现代派文学就会发现,“反传统”不过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因外在形式的变化而造成的一种视觉假象。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虽有其标新立异之处,但其内在精神,或者说潜藏在现代派文学外在形态之下的题旨意蕴,却是对传统的深化和升华。所以有人称现代派文学是“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现代形式”,或“基于现实主义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9.
赵树理和孙犁均是延安文坛的代表作家。与“五四”一代作家相比,他们更多地继承了民族文学自身的传统。在创作主题上,他们坚守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一脉而来的道德伦理和性情本色。在艺术方式上,赵树理主要将传统的话本评书资源纳入小说创作的现代建构;而孙犁则将古典诗词散文的审美格调和韵致作为小说创作的内在诉求。不同的路径选择带来了两人不同的命运变迁。  相似文献   

20.
“女性文学”概念是舶来品,有两种倾向有自的翻译,一种侧重文学对女性权利的言说和维护,称“女权主义文学”;一种表征女性性别自觉,并希望以文学的形式加以传达,称“女性主义文学”。前者求“平权”,后者求“差异”。另外,国内目前对女性文学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分歧,比较有影响的有三种:一种认为凡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都是女性文学;一种认为凡以女性及其生活为对象的文学都是女性文学;一种认为只有那些在女性自觉精神的导引下从事写作,也就是说,只有当文学话语女性化之后的写作结果,才是女性文学。中国文学发展到现代汉语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