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说“春归”     
欧阳修的《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是颇为人们称道的一首好诗。《宋诗一百首》也选了它,可谓知诗之选。但笔者对该诗首句“春归”的理解,与《宋诗一百首》的注释颇有些异同之论,因以献芹,以祈斧正。 原诗是:  相似文献   

2.
高磊 《阴山学刊》2012,(6):32-35
《宋诗别裁集》是清代影响深远的一部宋诗选本,受其编者的交游、藏书、治学以及当时宋诗风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书在编选过程中至少对《宋百家诗存》、《宋诗抄》、《宋诗纪事》、《唐宋八家诗抄》诸总集有所取资。而这种选源关系,通过考察《宋诗别裁集》在选录范围、诗歌编排顺序、作品删改情况等方面与四者的同异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3.
"唐人选唐诗"早已妇孺皆知,学界也有颇多研究。但"宋人选宋诗"则罕有人知,对其相关系统进行深入研究的则更少。本文提出"宋人选宋诗"之说,并对各种重要的"宋人选宋诗"与宋诗各体派的关系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研究。"宋人选宋诗"是宋诗"体"与"派"凝定后的必然结果,同时"宋人选宋诗"也促进了宋诗"体"与"派"的形成发展并扩大了其社会影响,二者具有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戒的《岁寒堂诗话》与严羽的《沧浪诗话》都是批判宋诗、标举唐诗的力作。但细绎两部诗话,它们批判宋诗的立场却截然有别。张戒衡诗以道,批判宋诗乃是基于儒家"诗言志"的传统,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捍卫诗歌的风雅之道。严羽论宋诗则以识为主,以盛唐为法,批判宋诗是站在维护诗歌审美特性的纯艺术立场上。  相似文献   

5.
从相关文献中辑出为《全宋诗》及《全宋诗订补》所遗之宋诗,计有一百则,聊作补遗。  相似文献   

6.
清华简《书》类文献是战国时期楚地《书》文本汇编。《书》在先秦时期流传过程中呈现出多种文本组合形态。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与《尹至》《尹诰》等三篇的编联是"以类相合"的"类合型"组合形态;清华简《傅说之命》上、中、下三篇是"以人聚合"的"聚合型"组合形态;清华简《金縢》是"以事缀合"的"缀合型"组合形态,来源于三篇原始《书》类文献的重新缀合拼接。"以三为数"是以上三种文本组合形态的共同特征,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文本组合的惯用之数。从"类合""聚合"到"缀合"的文本组合方式揭示了先秦古文献编辑整理的演进过程和客观规律,即通过对文本的重新整合实现其内涵的融会贯通、主题的凝练深化和寓意的提炼升华,这是先秦"立言"与"立德"观念在文献编纂过程中的体现,也是编《书》以"昭法式"的《书》教实践。清华简《书》类文献的三种文本组合形态反映出楚地《书》的编选者具有明确的政教主旨意识,并对战国以降的文本编辑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胡世强 《东南学术》2012,(5):250-257
寇准是北宋初政治家和诗人,其传世诗共268首。众多学者对寇准诗作的整理和考证做出了不懈努力,但也存在几处失误:《全宋诗·寇准卷》辑佚部分误收《顶山》和断句一条,其它辑佚文章误收《题雷州广济寺》,《宋诗纪事补正》补正的断句存于寇准诗中。并且寇准《汉上偶书》诗在《全宋诗》和《全唐诗》中重出,后者误收。本文根据《全宋诗》"以人系诗,以诗存人"和"校是非为主,酌校异同"之原则,作以述考,供有意于研究《全宋诗》的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8.
李平 《学术界》2005,(2):147-148
钱钟书先生《宋诗纪事补正》(辽宁人民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2 0 0 3年版 )出版后 ,引发了学术界一些争鸣。笔者以三大宋编诗话为据 ,考证一段材料 ,补正钱钟书先生《宋诗纪事补正》中的一个说法。阮阅《诗话总龟》(以下简称《总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以下简称《丛话》)、魏庆之《诗人玉屑》(以下简称《玉屑》)分别成书于宋诗话发展史上三个阶段的总结时期。《总龟》之前身《诗总》成书于宣和癸卯 ( 1 1 2 3) ,收录北宋诗话颇详 ,总结了创始诞生期的诗话创作 ;《丛话》成书于乾道丁亥 ( 1 1 6 7) ,补《诗总》之漏缺 ,“二书相辅而行 ,…  相似文献   

9.
<正> 对宋诗的评价,多少年来一直是个聚讼纷纭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则是在于所谓“以议论入诗”。 “以议论入诗”,历来被视为宋诗的大病。早在南宋末年,严羽就提出“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见《沧浪诗话》)因此,他认为语虽工,却非古人之诗。明人屠隆则更进一步地说:“宋人好以诗发议论,夫以诗议论,即奚不为文而为诗哉?……宋人又好为故实组织成诗,……用故实组织成诗,即奚不为文而为诗哉?”(见《由拳集》卷二十三《文论》)  相似文献   

10.
张福勋  温斌 《阴山学刊》2008,21(2):14-20
方回是由宋入元的诗歌理论家、批评家。他所编注的《瀛奎律髓》(又名《唐宋诗三千首》)是他一生诗学思想的精髓。他以敏锐而高远的宋诗眼光,对宋诗发表了一系列精彩论断。这些观点主要有:宋诗学唐而过之;回护“江西”,倡“一祖三宗”说;虽不喜西昆,但也肯定其“变国初诗格”的功绩;认为‘‘四灵”、“江湖’’救“江西”之彝,却落在了晚唐之下;认为瘦硬与自然,是宋诗格之“两途”;肯定用事是宋诗的一种诗法,而且认为宋诗“善用事”;对于宋代的僧诗这种特有的现象,也给予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宋诗继唐诗之后,犹如江河之水流入了大湖,别辟新境.如果说唐诗是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的壮景使人赞叹的话,那么宋诗则以“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的隽永的胜景使人留连。“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强音唱出了处于极盛时代知识分子对理想乐园的展望,那么“人生到处知何似”的低吟则把人们带进了充满禅意玄思的理性王国。万万纷纷祗偶然,老来容易得新年。柘冈西路花如雪,回首春风最可怜.——王安石《柘冈》得丧荣枯事,悠悠过耳风。此身犹是幻,何物不为空.酒圣心常醉,诗穷语更工。小轩搔首坐,斜日满窗红。——任伯雨《独坐》无端流落迫残年,三十南山访老禅。未契安心了难觅,不如同世且随缘。频移竹几负寒日,旋拾松稍炊晚烟。珍重孤云出山去,东西南北一青天。——张元干《别绶老》这些诗都以筋骨思理见长,充满了禅意玄思。在诗人的咏叹中,流露出一种共同的人生空漠之感,一种共同的时代感伤。这些就是前人所说的“以禅入诗”的境界.论者往往从师承关系、与科举制度的关系、与理学的关系及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研究宋诗,而忽视了禅家对宋诗的影响。本文就想以此为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借以就正于研究宋诗的老前辈.  相似文献   

12.
略论宋诗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严羽《沧浪诗话》曾论到宋诗的流派。一直到清初,研究宋诗的人大都着眼于流派的演变。而在流派演变之外,同时注意到历史的发展变化的,始于清全祖望《〈宋诗纪事〉序》。它讲了宋诗的“四变”,一变是仁宗庆历以后;二变是在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崛起之时;三变是在四灵派出现以后;四变是宋末。清末民初的陈衍,选了一本《宋诗精华录》,仿照唐诗分初、盛、中、晚例,分宋诗为初、盛、中、晚四期。他在第一卷开始时说明分期的标准:“今略区元丰、元祐以前为初宋。由二元尽北宋为盛宋,王、苏、黄、陈、晁、张具在焉,唐之李、杜、岑、高、龙标、右丞也。南渡茶山、简斋、尤、萧、范、陆、杨为中宋,唐之韩、柳、元、白也。四灵以后为晚宋,谢皋羽、郑所南辈,则如唐之有韩偓、司空图焉”。  相似文献   

13.
《五岳真形图》旧题“三天太上道君”撰,伴随此的还有王母授书于汉武帝及鲁女生山中求书的神话,此虽为道士的粉饰之词,但反映了他们对此书的重视。据葛洪《抱朴子·遐览篇》指出,此书似出自帛和(仲理)之手。今本《神仙传》卷七亦持此说。但是《崇文总目》道书类及《通志略》却说是“葛洪撰”。《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一《鲍靓传》则  相似文献   

14.
蔡襄的诗,在后世未受到学者们的足够重视.现代有关中国诗歌史的著作(包括新近出版的许总著《宋诗史》)和一些来诗选本,都很少提及他.就我所见,仅陈衍的《宋诗精华录》选蔡襄诗两首,而且显然是出于敬重乡贤之故(近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词典》从这两首中选析了一首)。这很可能是由于蔡襄以书法称名于世,以致于把他的诗名湮没了.这颇似南宋的朱熹,以理学名彪史册,而很少人注意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但朱熹的诗,毕竟还得到过胡铨、胡应麟等人的高度赞誉;近年来,有关朱熹诗的研究也陆续出现,许总著《宋诗史》还列出专门章节…  相似文献   

15.
田金霞 《殷都学刊》2013,34(1):68-72
《瀛奎律髓》是唐宋诗学的重要著作,曾引起明清时期诸多诗评家的极大重视。其中,许印芳编选的《律髓辑要》,辑《瀛奎律髓》之精华,并详加评骘,是颇具代表性的一家。许氏之选论,在三个方面成就突出:精于诗歌编选,改原书以类选诗的方式为按体分卷,删改诗歌以求完璧,并重定组诗之编排去取;重视讲论诗法,在诗歌的章法结构、诗题、用典等方面部有精彩的分析;再论律诗新变,对方回"变体"说的重新审视和对律诗声律新变的阐述,都表现了独到的见解。然而这些方面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全面重视,本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对于研究唐宋以及清代诗学将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于清惠 《船山学刊》2011,(1):148-150
本文试图从诗话角度,以《石林诗话》为例,浅析宋诗时柳宗元诗歌的接受的表现。柳宗元诗歌对宋诗有影响,而作为宋代诗话中叶梦得的《石林诗话》又是对宋诗研究的重要著作,《石林诗话》中对宋诗人的评价,符合柳宗元诗歌的一些特点,体现出柳诗对宋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之《宋代文学研究年鉴》(1997- 1999)引述了我院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全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张福勋教授近年来有关宋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于“研究著作索引”中引用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7年出版之《宋诗论集》。于“新著选评”中选用了王立博士所撰写之书评《张福勋、徐文潮著〈宋诗论集〉》。于“论著索引”中选用了孔凡礼先生的评论《评张福勋、徐文潮〈宋诗论集〉》(原载《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 2期 )以及马现诚的评论《宋诗研究的新收获 :评张福勋…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中的一大家,具有多样化的风格。沈德潜在《唐诗别裁》的七古里选了他的《韩碑》一篇,称:“晚唐人古诗,秾鲜柔媚,近诗余矣。即义山七古,亦以辞胜。独此篇意则正正堂堂,辞则鹰扬凤翽。在尔时如景星庆云,偶然一见。”极力推重。其实,《韩碑》诗是商隐摹仿韩愈的诗,像“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这些就是仿照韩愈的以文为诗。诗中称“文成破体书在纸”,韩愈的《平淮  相似文献   

19.
凡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提起唐诗,那是众口一辞,誉为中国诗史上的高峰;一提到宋诗,却聚讼纷纭,毁誉不一。贬宋诗者把它说得一无是处,甚至谓“终宋之世无诗”(陈子龙《陈忠裕集》)褒之者有的则把恰恰是宋诗的缺点也加以赞赏,奉为圭臬。建国以来,诸家评论兼顾内容形式两方面,肯定了宋诗的历史地位。但自从公开发表毛泽东同志《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之后,由于信中谈到“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一些文学论著涉及宋诗时,大多不是裹足不前,就是绕道而行,或者只谈宋诗不懂形象思维而不及其它。这就会使人产生宋诗除了“味同嚼蜡”之外再无长处的误解。我认为毛泽东同志的评论本是从诗歌创作的形式方面着眼的,并没有对宋诗给以全面否定的意思。我们绝不能因为毛泽东同志对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是一本享有相当声誉的古代诗歌选本。选诗精当,标准明确;注释要言不烦,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给读者以联想和启发,序文能以高屋建瓴之势,统观宋诗全局,提纲挚领、举要树范地说明问题。作者介绍紧紧抓住各人特点,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其中有两个文艺理论问题贯串其间,统领全书,把一个旧诗选本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也是为其它选本所少见的。“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这使《宋诗选注》大为增色。本文拟就两个理论问题谈些体会。 1中国自古称文史一家,《诗经》算得是一部地道的文学作品,然而,按主张“六经皆史”的经学家们的说法,它还是一部历史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编年史,同时又是第一部优秀的散文体文学作品;至于作者司马迁,则既是不朽的史学家,又是伟大的文学家。这种文学和史学纠缠在一起,难分难解的文化现象,一直影响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