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道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伦理规范。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含丰富的和谐思想。高校弘扬孝道文化,把孝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诺邓孝道文化是伴随着儒家思想在诺邓地区的传播而发展光大的,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融合以及历代大理政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得以孝道思想为主题的儒家文化在诺邓有了长远的发展。诺邓的井盐经济既为业儒提供了经济基础,也使得传统孝道思想深入诺邓民众的生活,尤其是一系列的祭祖活动彰显了诺邓孝道文化的影响;同时,诺邓古村孝道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的要求提供了精神助力,对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孝道观主要由儒家孝道思想和佛教孝道思想以及先秦诸子的孝道思想所构成.儒、佛孝道观在三个方面相互融合儒、佛孝道观虽外在形迹有别,但内在实质一致;儒家的世间之孝道与佛教出世间之孝道相融合;儒家之孝与佛教之戒相融合.在"以德治国"思想的指导下,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能够为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4.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思想与时俱进,形成农民进城打工潮,“空巢”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养老敬老观念淡薄,孝道严重缺失。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倡乡风文明。为此,弘扬新型孝道文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论孝道观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儒家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备受后人推崇。孔子在其所处的历史阶段,提出了孝为百行之首、为孝是做人的根本等孝道思想。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必须正确对待孔子的孝道观。古今孝道观的区别和进步意义,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华民族内在精神文化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思想的最高理念是"仁",而最有社会生活实践意义的却是"孝"。当今对儒学孝道思想的考察必须建立在对儒学孝道思想的内涵、发展、历史命运和现实状况的深刻了解基础之上。在当代,要按照平等原则以及和而不同的原则审度儒学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把其中契合中国现代化特征的积极成果保存和传承下来,在孝道教育和孝道实践的双向互动中激发儒学孝道文化的内在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两千多年以来,儒家文化影响深远,而其中孝道思想则是最深入人心的儒学思想之一,孝道以其深厚的伦理根基和强大的政治机制推行而广布天下。民俗美术中大量艺术形式对儒家孝道思想的表现,则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这一思想。儒学孝道思想的生命力,在一定意义上便体现在民俗美术所表现出的生命力上;民俗美术所具有的生命力,实质上亦即儒学思想仍具有的生命力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孝道思想是儒家孝道思想的精髓 ,孝作为维持社会关系和人伦关系的最高准则和行为规范 ,具有超阶级性和超时空性。孔子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 4个方面的内容 :孝是一切道德行为规范的根本 ;孝是人的责任感的充分体现 ;孝因人的身份和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 ;孝道是治国安邦的经典良方  相似文献   

9.
基于《论语》,归纳和阐述了孔子孝道思想,分别从企业伦理管理和伦理经营角度讨论了孔子孝道思想对我国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价值,说明了将孔子孝道嵌入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荀子在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发展作用进行定位,通过文献分析和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从思想史的角度深入探析荀子的孝道思想及其在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认为荀子论孝以“隆礼”为核心,以“性伪之分”、人性本恶为理论基础,主张“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从义不从父”,君恩大于父恩。荀子孝道思想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是对封建大一统逐渐形成的时代的反映,其孝道思想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即将确立的中央集权封建等级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孟子的孝道观为主要参照,分别从发生学、诠释学的角度探究孝道观得以产生的历史土壤和文化渊源,探讨孟子孝道观的主要内涵、理论表现和思想特质,客观评价孟子孝道观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道德教化、宗教意识的积极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分析孟子孝道观与政治、法治之间的思想联系,指出孟子孝道观对于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与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包括孝之情和孝之礼。汉代对孝道进行了全面的政治化改造,注重忠孝一体。魏晋名士在儒道合流的背景下对于孝道思想进行了反思。正始名士何晏、王弼发挥孝之情的重要意义;竹林名士阮籍、王戎分别以自己的守丧行为指斥孝之礼的虚伪和束缚;两晋名士融合孝之情、礼矛盾,将曾经尖锐的情、礼对立消融为率性尊礼。魏晋名士对孝道的反思深化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  相似文献   

13.
孝道在新时代既包含传统“孝义”,又拥有当代“文化”特征,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和可能性,孝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点,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关键环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孝道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思想具有共通性,培养目标具有同一性、育人内容具有同源性。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校园建设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对孝道教育的情感认同,提升教育效果,强化渗透作用,为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丰富新时代孝道教育内涵提供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从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传统孝道思想对个性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压抑,传统孝道思想的虚伪性、残酷性、落后性等维度,对传统孝道思想进行了尖锐批判。这种批判具有时代合理性,提出了新的父子平等的伦理思想,在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中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对于当前社会新型孝文化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孟孝道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语》、《孟子》这两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对儒家孝道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和阐释。深入研究这些材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孔孟孝道思想的传承及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净明忠孝道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净明忠孝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派,其思想中大量的理学化倾向,也反映在其美学 思想中。将净明忠孝道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得出净明忠孝道 的美学思想有以下四点:“净”、“明”的审美心态论,“忠”、“孝”的审美核心论,“ 正”、“敬”的审美实践论,“阴”、“阳”的审美辩证论。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对孝道作了理论上的系统总结,体现在家庭伦理上则子女为父母养生送死;体现在社会伦理上则是仁民爱物;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则是移孝作忠,基本完成了对孝道的理论创造和思想架构,为后世儒家孝道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构筑了思想框架。  相似文献   

18.
孝观念是孟子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在孟子那里,孝道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孝道是政治生活的起始与开端,是整个政治社会得以持续延存的前提条件,但同时孝道又具有独立的内在逻辑,当孝道与政治原则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即使这种原则是孟子意义上的仁政原则,孝道都会自主地选择道路,或遵从之,或违背之,看起来其选择完全不受政治原则的制约与拘束。因此,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孝道似乎与政治原则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但其实不然,孝道又内在地构成了仁政原则的机理性因素。孟子对孝道与政治原则的这种矛盾态度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家与国之间、私与公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孝道的根本是子女伴随着对父母的感恩心理,自然流露的对于父母的“爱敬之心”。这种“爱敬之心”是人群大众相亲相爱和平共处的根源,孔子因此视孝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以说,孝是儒家文化的根。为了维护这一文化之根,当父母有过时,子女虽然应当劝谏,但劝谏的方式只能是“几谏”,当父子亲情与国法发生冲突时,维护父子亲情重于维护国法。孔子孝道思想中有“以孝治天下”与“泛孝主义”的倾向,但也应当注意到在孔子思想中“孝”与“忠”与日后“移孝作忠”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孝道思想在海外的传播主要通过四种途径:华人移民、外交使节、商贸活动和宗教僧侣。其中,华侨华人在孝文化传播上发挥了最重要的桥梁作用。孝道思想传播到海外,受到各国封建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他们在政治上推行孝政,在文化教育上实施忠孝教育。直到今天,孝道思想对海外社会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