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分家制度蕴涵了"合"的机制,即"分中有合"。分裂的小家庭合并之后的形式在传统时代表现为实体形态的宗族;在当代农村则表现为实践形态的家庭网络,本文称之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我们可以从家庭的文化礼仪活动、家庭经济活动和家庭建设活动这三大家庭实践活动中清楚地看到这一家庭网络的内涵和外延。传统社会的宗族是血缘偏重的父系家族,而当代农村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则扩展为血缘、姻缘并重的泛化家族,姻亲在家庭网络中地位的急剧上升与分家习俗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不过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所涵括的父系血亲范围则急剧缩小,一般是从该家庭沿父系的血缘关系向外推三代,即近亲-本家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谚语形成于大众社会生活,口耳相传,通俗易懂,高度凝练地体现着人类生活中的感悟和智慧。从描述日本人生育礼俗的谚语群中,归纳分析反映日本生育礼俗的谚语,考察日本民族的生育观念,揭示日本人在生育礼俗中的生育观念、生育崇拜和产神信仰、妊娠禁忌、产污信俗和生育礼仪等。通过谚语研究日本生育礼俗对了解日本民俗文化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陕北民俗丰富多彩,包括民间艺术、人生礼仪、年节风俗、社会礼俗、民风习俗、民间谚语等,丧葬礼仪是人生礼仪中的一种。丧俗,就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陕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4.
横山县黑木头川南塔乡张存有地村的“老腰鼓”,是当地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在当地的存在和发展主要依附于村内的礼俗生活,是村民的一种精神文化寄托。因其具有历史悠久、地域封闭、风格古朴、技艺娴熟等风格特点,在乡村民俗礼仪活动中还可以看到它参与“谒庙”“沿门子”“选管事”等仪式。通过相关的采风调研活动了解老腰鼓的现状,并透过现状对老腰鼓映射当地的生活变迁,以及老腰鼓与礼俗生活互动过程中显现的各种事项及传达的意义,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观察和了解老腰鼓及其村落的民俗生活,以此阐释其所蕴含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5.
选择日常生活礼仪和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油香为对象,以符号学和象征人类学为视角.对油香文化符号及其复杂含义进行解读,提出油香文化四种场景和符号的多重"二元组合"结构观点.在第二个"二元结构"中,通过"符号转换",油香跨越文化知识圈层,转写成被相异文化阅读的"文本"或"符号",从而潜藏进文化"区隔"的标识含义.这对于"深描"回族日常生活礼仪的文化内涵,阐释回族文化跨越多向神圣与世俗两翼却不出现内在、外在文化焦虑,凸显回族文化价值奥秘,进而揭示"我群"与"他群"既有界限又能共享的文化深层理性.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明有一神圣原型,它由天地、祖先、君师三大本源及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等三大敬畏构成,并通过官僚体制转变为家国次序、社会行动价值取向及其心态的总体礼仪实践,支配、控制着其他非正统或淫祀的神圣关系.这种根源于神圣原型的"仪式等级"或"仪式政体",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学的等级性建构,其上层就会形成相应的官僚职位性、正统性神圣结构、而民间社会的不同崇拜者则只能是地域性、非正统性、家族性神圣结构,最后被"民间神圣者"与"国家神圣者"把自己与官僚分别开来.至于民间神圣原型同样也有天地、家祖、君师三大源头,只是等级式正统仪式促使民间神圣只能适应高等神圣,践行自我天地和家祖神圣,深藏一股反转张力而彼此对冲为一股身份想象力,如同钟摆,期待于天地君师神圣原型之际,有朝一日身获正统与神圣.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由于道德脱离了"人类幸福和好生活"的根基,伦理生活世界行动与行动者的分离,使得现代人由于动机和理由的分离而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论语》之"学"作为一种可能的道德生活,为人的"精神分裂"提供了更为积极的疗法;同时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重新认识和审视现代伦理生活方式的新道路。《论语》之"学"的核心意义是"觉",正是"学"的"觉"和"效"等含义使得日常生活变成了一种"意义"的生活,一种伦理生活。在诸种日常生活方式中,基本的根基是"孝",这也是为学的根本。在伦常日用的人生实践中明人伦、明孝悌,觉悟和领会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之为人的总体"好生活"得到具象化。而通过"下学而上达","形下"的践履可以提升到与"形上"之天合德,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开启自身德化的生命。"学"对人的生命发展而言,呈现给我们一种可能的道德生活。在这种生活中,身心和谐,生命不断摆脱虚无,获得丰富和充实。  相似文献   

8.
朱熹“祝告先圣”的礼仪实践,为理解儒者的精神生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本”。要诠释这一“文本”的深层意涵,应呈现其结构要素,聚焦于揭示礼仪实践中的意义经验。“祝告先圣”这一礼仪行为,涉及朱熹的三个基本信念:祭祀、祈祷与先圣。朱熹相信,祭祀是与祭祀对象的真实“感通”,祈祷是安顿自身情感并“悔过迁善”的精神活动,先圣则是道学事业的神圣“原型”。“祝告先圣”是朱熹遭遇“先圣之灵”的当下时刻,会在对自身的反省和观照中实现生命的超越和转化,具有深刻的精神性意涵。朱熹“先圣祝文”中充满敬畏、谦卑和懊悔的语词,正是这种精神活动的外化表达。因而,对朱熹来说,先圣作为“道”的象征,成为“神圣”介入其生活的基本方式。从思想与生活交织互动的角度对这一“文本”的分析,可以为如何更深入探究儒家传统的精神特质及其落实,提供视角上的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9.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幼儿文明礼仪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是幼儿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它的基本内容有交往礼仪———包括问候礼仪、同伴礼仪、做客和待客礼仪、接打电话礼仪、公共场合礼仪等;就餐礼仪———包括餐前礼仪、使用餐具礼仪、就餐时的礼仪、餐后礼仪等;  相似文献   

10.
“被面”与“哈达”是我国民俗生活中常见的礼仪用品,蕴含着我国早期的桑蚕信仰与丝帛礼制,由此衍生的“献帛之礼”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文化逻辑。从“搭被面”和“献哈达”这两种常见的献帛民俗入手,分析早期丝帛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俗认同与民俗传承,可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中,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符号之一的丝帛,承载着价值认同、文化互惠及关系调适等功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礼制延承的符号载体。  相似文献   

11.
"礼"本质上是一种负载于人"体"叙事的象征符号,"礼"与"体"的实践与信仰,是"礼"的发生学探讨不可忽视的观察视点。文章对儒家思想系统中的"體"、"禮"与"鸣玉以相"、"佩玉践形"等语词隐喻与行为意义进行了知识考古式发掘,发现体、礼与玉在儒家礼乐身体实践,乃至上古宗教仪式中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关系,即外體(身体仪容)——礼与玉(媒介)——内德(神圣力量),从而揭示礼仪诞生的动力源泉,以及神圣礼仪和世俗道德间的根源联系,为"礼"之发生探源提供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晚明山西洪洞县的风俗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观察,在衣食住行的消费生活、日常生活的休闲娱乐、人际关系的交往、生命礼仪上均有体现。生活变化的特点,一是经济消费的奢靡,二是社会身份的模糊混淆。地方官借助乡约移风易俗,地方绅士与宗族积极配合,宗族乡约化,制定规范约束族人,族人的生活被礼仪化。明代社会发生着转型,洪洞日常生活经历着重大的变化。晚明的洪洞,形成了经商的传统,属于农商社会。洪洞的日常生活,还受到来自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冠礼是传统社会男子成年的标志,古代礼仪系统的起点。冠礼源出远古部族时代成人礼,是古初成人礼经过自觉仪式改造和精神提升的全新生活仪轨和文化形式。《礼记·冠义》作为儒家礼仪释义文献的代表作,对冠礼所象征的"成人之道"进行了系统解说。古人所谓成人,是社会—伦理价值意义上的,亦是性体论意义上的,人之异于禽兽的礼义本质在其生命中的实现与彰显。成人更意谓成德之人,即礼义在人生命中的充分实现。儒家冠礼释义围绕伦理—政治维度、德性—修养论维度和形而上—性体论维度三个方向展开。通过冠礼释义,使其义理信念落实于社会礼仪活动,同时通过对其内涵的揭示和解释,使礼俗获得点化和提升,从而实现了生活哲学化与哲学生活化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4.
经典美学的危机与大众美学的崛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笼罩下,日常生活的意义被放大为文化的中心并被神圣化,而昔日的现代性的神圣价值则被日常化;技术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使当今时代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与审美泛化的趋势。从经典艺术美的陶冶到关注身体感觉和生理欲念的快感美学,从经典艺术的“人”之代言到当代文化的大众体验,从经典艺术的文字想像到大众文化的图像复现,从经典艺术的观念幻象到大众文化的身体喜剧,经典美学迅速进入了自身的当代转型和现实重构,其文化立场和理论视域理应做出全面调整。  相似文献   

15.
汉唐“私谥”文化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谥”是汉唐时期体现师生关系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其礼仪内容和形式大体形成、定型于汉唐。这种介于国家礼典和民间礼俗之间的“私谥”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汉唐时期“师”阶层在文化地位与政治影响间的尴尬。  相似文献   

16.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内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在我国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西方学者对西方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现状的评定,它是否适用于当下的中国?在多大程度上适用?要深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有效的路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的实践活动,对不同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具体的、实证的分析研究,总结深层审美化的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新的实践,使美学理论为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7.
"权利泛化"意指一种缺乏法权基础的社会现象,兼具描述性和规范性."强权利泛化命题"主张权利泛化是一个伪命题,不仅因为它与权利膨胀、权利滥用以及权利冲突存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区别,也因为权利泛化在正式法律场合不可能存在,而在公共辩论中也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由权利成本以及权利乌龙引发出的权利指责无论在道德还是政治层面都更难以对权利的内在价值构成挑战.每一次权利实践都是一次关于现代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操练,作为一种警醒的权利泛化反而提醒我们要继续尊重和捍卫权利.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的命运与中国文化的兴衰密切相关。“教化”是儒家的一个核心观念,儒家教化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教化思想。传统儒学与作为社会生活样式的礼仪、礼俗密切相关,并以其对世俗社会礼仪、礼俗的思想诠释和提升作用,构成了与社会生活密切生成的关系。这是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教化之本的原因所在。戏曲正是接受了儒家的教化思想,才得以登上历史的舞台。本文通过对儒家教化思想的诠释,论述其对戏曲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与审美的互渗趋势已成为当代社会愈发普遍的现象,这在当代的艺术、传媒的实践中尤为显著.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在于我们赋予日常生活以形式,使其存在进入无蔽之状态,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存在.审美活动只有在对日常生活的直观中才能达到其本质,植根于日常生活也就是回到其自身的本真生活方式.审美的活动建立在日常生活的时间中,并且使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观看活动而被赋予形式.  相似文献   

20.
唐代端午节庆探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端午节庆的礼俗,宫廷与民间有共同之处,又不无差异:宫廷活动以互赠礼物为主,民间活动以南方竞渡为特色。这种差异,源自唐代宫廷较多地承继了北朝宫廷的习俗,而北朝宫廷则沿袭了传统的汉廷礼仪,其节俗意义重在避邪;民间的南方竞渡具有悠远的民俗传统,其意义已由祈禳而转化为人物纪念,被赋予了情感意义,充分发挥了节俗的娱乐功能。唐代宫廷与民间在端午礼仪上的同异,反映了在地理因素中南北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