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市大龄未婚女性的婚姻问题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问题,对经济、社会、人口和家庭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分析城市大龄未婚女性面临的婚姻问题,研究婚姻制度和传统婚姻性别模式的特征,运用家庭经济学婚姻市场选择理论探讨城市大龄未婚女性婚姻选择行为,同时将社会性别文化嵌入婚姻选择模型,对基于传统性别文化的女性婚姻选择过程与困境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有解释力的结论,并提出缓解女性婚姻压力和提高婚姻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性别失衡社会影响与后果的逐步显现,贫困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面临婚恋窘境,俨然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选择河南S村作为调研地,对该村20位大龄未婚男青年进行深入访谈,结果发现:该村大龄未婚男青年扎堆现象明显,面临严重择偶拥挤;婚姻攀比盛行,高额婚姻支付较为普遍;屡次遭受相亲失败,承受较大精神压力;长期处于单身状态,择偶标准大大降低。导致该村大龄未婚男青年面临如此窘境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环境、家庭经济条件、自身文化水平以及农村传统观念等方面,为此,需要从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强化综合技能培训、平衡男女性别比例以及加强青年心理疏导等方面入手,以缓解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的择偶难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贵州省六县(市) 822名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的调查,分析比较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婚姻挤压的社会支持状况,并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对影响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的主观幸福感不容乐观;与同龄已婚男青年相比,未婚男青年的情感性社会支持得分显著偏低;年龄、文化程度及父母健在情况与未婚男青年的婚姻挤压密切相关;婚姻挤压、社会支持(情感与工具)及横向社会比较均对大龄未婚男青年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提出应高度重视性别的严重失衡,加大脱贫攻坚中的精准识别力度,提高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行为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性别失衡是男孩偏好的家庭和婚姻制度在人口结构中的最直接体现,同时由于“普婚制”和婚姻梯度模式的影响,性别失衡将通过婚姻挤压等方式对男女两性都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深入剖析性别失衡在个人层次的微观后果,利用安徽省JC区农村大龄男性的生殖健康和家庭生活调查数据,对性别失衡背景下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福利受到损害,41%的人处于极度性匮乏状态,从未有过性生活;他们的平均性伴侣数量少,但类型多样,18%的人曾经为了发生性行为而付过钱,或得到过对方的钱;自慰是弥补大龄未婚男性性福利损害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替代性伴侣的作用。最后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社会建构主义与本质主义是解释性别差异的两种基本观点。现代社会的实践更多采用建构取向造成男女两种性别的趋同。然而从择偶标准的确立可以发现男性对女性与女性对男性的要求依然遵循传统文化的规定性。在这一基础上分析可见建构主义与本质主义有其合理性也存在误区,应该建立超越二者的性别平等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实证调查入手.问卷调查及婚介所征婚人的资料统计说明,虽然现实生活中已婚者的婚姻满意度并不与传统婚配模式划等号,但在择偶时人们依旧固守着"男高女低"的传统婚配标准.本文在分析了高学历、高收入女性择偶难的现状和原因后指出,当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及经济、社会地位提高之后,我们迫切需要变革传统婚配模式乃至社会性别意识,尽管这一过程将是漫长与艰难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以及边境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东南亚女子因婚姻流入中国的数量呈现激增态势,出现了“越南新娘”现象,中国性别失衡是该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以此为背景,运用社会风险放大理论对典型案例“S省多名越南新娘集体出逃”进行分析,从出逃原因、买婚逃婚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治理建议等方面展开系统性的研究,呈现出性别失衡后婚姻挤压的完整过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越南新娘”出逃的背后是多种因素的复杂影响;二是婚姻挤压下的买婚、骗婚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不管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会不断扩大;三是提出了将大龄未婚男性弱势群体纳入国家性别失衡的社会治理政策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中女性的经济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社会参与程度提高,但存在着差异;女性的择偶方式变化不大,但婚姻模式和家庭生活发生了变化;在农村,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仍占主导地位;城市化进程与传统社会性别文化的改变速度并不同步,女性面临着矛盾、冲突与选择,社会性别平等的实现还要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长达近40年,男性人口过剩导致的男性婚姻挤压已带来系列严重后果,婚姻成本不断攀升、高价彩礼难以遏制、农村家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基于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与法国国立人口研究所合作的“中国女性缺失背景下男性家庭性别角色和家庭生活调查”数据和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于2018年在全国11个省份收集的农业户籍人口专项调查数据,构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庭发展风险分析框架与农村男性婚姻成本分析框架,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界定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庭发展风险的主要场域,为婚姻场域、健康场域与养老场域;识别出各场域典型风险,为成婚风险、性健康风险与自身养老风险;构建出以国家治理模式为核心,以社会发展制度与家庭发展政策为支撑,以弱势群体家庭发展促进工作平台为突破点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庭发展风险治理模式;定义了农村男性婚姻成本概念,包含婚房、彩礼、媒人中介费、婚礼四要素,识别出农村男性婚姻成本四种类型,为偏重彩礼型、偏重婚房型、彩礼-婚房并重型与混合型;揭示出农村男性婚姻成本变迁特征、结构性差异与关键影响因素;在对各级政府现行农村地区彩礼治理政策进行回溯分析与效果评价的基...  相似文献   

10.
伴随出生性别比失衡及择偶场域中不平等婚姻策略的消极影响,农村大龄青年目前面临较大的择偶困难与压力。高额且无力承受的婚姻支付、相亲的择偶年龄限制、多类别且高难度的择偶困境,构成大龄青年择偶的主要压力。大龄青年长期未婚,给农村社会带来诸多潜在与显在的社会风险,导致青年个人及父母精神压力的增强、家庭成员间矛盾的凸显、非理性观念的蔓延和失范行为的增多等问题的产生。缓解择偶压力与防控社会风险,需要从挖掘择偶压力与社会风险产生的源头切入,多力量参与、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I examine whether one gender is driving the “retreat from marriage” among unmarried parents. I use a sample of romantically involved unmarried parents—taken from the Fragile Families and Child Well-Being Survey—to examine whether a gender difference exists in marriage attitudes that are current-relationship specific and not relationship specific, with and without controls of current relationship quality. Using ordered logistical analysis, I find that, net of other factors, men are more positive regarding marriage and their current relationship than their female partners. She earned her M.A. in sociology from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 2004.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gender and the family.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两部西方女权主义电影文本<钢琴课>和<女钢琴师>的比较分析,探寻了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心路历程.在文明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中,艺术给女性带上"性面具",使她们兼具坚硬与颓废的双性气质.女性身体沦为满足男性视觉愉悦的客体,女性主体意识进一步迷失.对性与自然的违逆,必将使女权主义处于更大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3.
未婚女研究生婚恋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恋问题入手,讨论了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恋现状,并从女研究生的自身、传统择偶观念和社会角色定位等方面分析了其遭遇婚恋困境的原因,认为可以通过提升自身魅力,多方面的辅导与帮助,婚恋观和教育观念的调整来解决女研究生的婚恋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未婚男性农民工心理失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紧张-失范理论为基础,使用2009年福建省X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在中国因性别失衡而导致的宏观性婚姻挤压背景下,研究个体层面的成婚期望和感知的婚姻挤压如何影响未婚男性农民工的心理失范;通过一般线性(OLS)回归模型的研究表明,婚姻挤压并不直接作用于未婚男性农民工的心理失范,只有当其成婚期望高且感受到婚姻挤压时,才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心理失范;改进了婚姻挤压给未婚男性会带来直接负面影响的主流观点。  相似文献   

15.
性别排挤源于女性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不利地位,传统社会性别角色是构成性别排挤的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因素。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婚姻中也存在着成本与收益、投入与产出,婚姻当事人以婚姻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性别排挤减少了女性的婚姻收益,降低了女性对婚姻投入的意愿,使得女性婚姻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向经济人立场转变。  相似文献   

16.
采用2010年"百村个人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未婚男性对婚娶有婚史女性的态度;研究发现:未婚男性对婚娶有婚史的女性因其在上次婚姻中生育状况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接受有婚史的女性,正成为经济状况差、在初婚市场上处于劣势的男性的婚姻应对策略;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男性群体对婚娶有婚史的女性态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西藏妇女的传统“沉寂”与现代化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国内研究成果多以历史研究方法,论述藏族妇女在婚姻家庭、宗教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理论研究深度。通过对于西方现代化理论与女权主义发展介绍,分析研究了作为“无区别群体”的藏族妇女形象历史表述,关注于藏族妇女在妇女中与民族中的“双重边缘”性,强调性别平等与民族平等间的双向关系。西藏妇女研究,需要将其纳入政治经济分析框架,进行多学科研究成果借鉴,需要关注妇女的性别角色及其族群身份,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民族发展与社会进步,实现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催生"后闺阁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众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借助文字来书写自身的生活遭际与点滴感受,于是诞生了一大批以描写女性爱情婚姻为题材,具唯美风格和时尚化倾向的女性文学作品。由于其与主流话语存在一定距离,故长期以来未受到理论界的重视。对此类文学作品给以“后闺阁文学”的命名,并对其特点和价值的分析,有助于给当下这一鲜活的文学现象以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