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与现代新儒家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思想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关系十分密切。他既注意清除儒家思想已经僵化的躯壳,又努力提炼其中的精华,加以宏扬光大。他从现代的视角和开放的心态看待并转换传统,使之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英明地预见到儒学的现代价值。他在厘清儒学范畴、构想现代儒者人格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建树,因而对于现代新儒家思潮有相当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孙中山对现代新儒家思潮的兴起起了前导和先驱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精神正在经历着冲突和裂变 ,其中 ,有两种于 90年代初迅速兴起的文化思潮特别引人注目 ,这就是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本期我们特邀了我国著名的新儒学研究专家郭齐勇先生、郑家栋先生、颜炳罡先生、李翔海先生和姚才刚博士、王国有博士 ,对我国近年来新儒学的研究和发展进行反思。他们从不同的视域对当代新儒学加以定位 ,给予前瞻 ,在新儒学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中所产生的价值取向、社会效用及问题意识等方面作出了不同的 ,甚至相反的价值判断。有的学者认为 ,现代新儒学光大了中国人文精神 ,对世界现代病提出了中国人的批评反省 ,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 ;另有学者则认为新儒学没有真正找到重新切入已经大大改变了的社会生活的现实途径 ,儒学只能够作为“游魂”走入新世纪 ;还有的学者从抽象的文化观念、脆弱的理论前提、虚假的问题意识、消极的实践意义几个方面探讨新儒学的缺陷。这些争论很难完全达成共识 ,但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3.
闻瑞东 《探求》2005,(Z1):110
儒家文化自近代以来经过那么多的磨难,经过上百年艰难的自我转化,如今确已成为"当代世界性的显学"、"诸多现代文化思潮中的一支".儒学的现代价值更是20世纪80年代儒学复苏以来人们谈论的重要问题.儒学的理论价值在于它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是一种弱宗教文化或强世俗文化,其人文和人文精神的特质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那种与正统宗教神学相颉抗的世俗化人文主义理想和价值精神.  相似文献   

4.
汪嘉瑶 《社科纵横》2013,(1):232-234
儒学作为一种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文化形式,自其诞生之初至今实质上并没有发生太过革命性的变化,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儒学本身也始终是采取着富有"儒式"特点的中庸的方式丰富着自身。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儒学所固有的特点,使得儒学在发展速度上未能完全跟上通过革命手段由封建帝制转化为社会主义体制的中国社会的脚步,从而也导致了意图通过恢复儒学传统从而解决当前社会道德民生问题的尝试遭遇了瓶颈——如何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形势下正确认识儒学传统的价值,如何为儒学传统在当代中国正确定位并谋求发展出路,便是本文将着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宋明新儒学到现代新儒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中国文化哲学、传统学、新人学而进入和合学的探讨,认为和合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首要价值,是超越宋明新儒学和现代新儒学的尝试。作者指出,宋明新儒学的缺陷是把此在所以然与彼在所以然混淆起来。现代新儒学接着宋明新儒学讲,而有新理学、新心学、新气学之分。现代新儒学的基本内涵是:以民族生存的关切情怀,以融摄西方文化之新,而归宗为儒学的精神价值,并以重建儒家形上学为理论核心,以重立儒家理想价值为职志,以开出现代新“外王”为标的,体现出对于文化危机的反思,意义世界的追求,终极关怀的寻觅。但在当前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都有成为旧学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范玉秋 《求是学刊》2004,31(2):45-50
1 9世纪下半期 ,康有为在今文经学的旗帜下 ,借助西方近代科学和民主思想 ,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新的诠释 ,构建起以“仁”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把“仁”由传统引向近代。这一思想体系在当时历史背景下 ,具有救亡和启蒙的两重意义 ,它既是为对抗西方文化的侵略 ,保持住儒学在中国的主体地位而开展的一场民族文化救亡运动 ,同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改造又具有深刻的启蒙意义 ,为儒学由传统走向近代开启了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哲学是在西方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其路径主要有三条: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欧美科学哲学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的科学哲学;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和"东方文化主义"则构成了中国现代保守主义思潮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和背景。中国现代保守主义思潮又包括两个流派:其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形成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新儒学;"其二则是政治保守主义的"三民主义哲学"及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话语:中国造就了儒学,儒学造就着中国,历史的情境不一,儒学的命运多舛。儒学在中国农业文明时期占据着思想中心的地位,它曾经以自己的先进性和包容性同化过异族文化和非儒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生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明清之际,随着东南沿海地区新生产  相似文献   

9.
简论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阎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独特的文化形态。但在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儒家文化居于主导地位。自从汉王朝确定了儒家独尊的地位以后,尽管儒家曾经受到佛学、道家文化的冲击,但直到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在明末名教桎梏和市民社会的催逼下,李贽为恢复儒学的真精神和探究性命下落,借用佛教“真空”观取代传统儒学的“道器”论,将性善论的“赤子之心”置换为自然之性的“童心”,通过“童心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真”的本体论地位,在心学范式下艰难维护儒学道统的同时开启了前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然而,由于在农业文明时代道统维护与思想启蒙的悖结,李贽不仅因其“童心说”而成为儒学“异端”,还被由其催生的明清启蒙思潮所扬弃。  相似文献   

11.
论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的影响王平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事物和现象在思想、感情、信念、观念上的取向准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在观念形态上的凝聚,在社会文化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由于儒学自汉至清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12.
“五四”以后的中国资产阶级哲学流派,五花八门,名目繁多,但大多影响有限,很快就归于沉寂了。唯有发端于二十年代、成熟于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新儒学,却一枝独秀,终于成为一种声势浩大的学术思潮。五十年代后,新儒学思潮又在海外得到传播、发展,衍生出第二代、第三代代表人物。在新儒学思潮后来的发展中和有关新儒学思潮的研究中,熊十力在新儒学阵营中的地位变得愈来愈突出了。这似乎不能仅仅归结于某些外在的、偶然的原因,例如其弟子在海外的传扬等等。就总体来说,熊十力哲学确实最典型地体现了新儒学的一般特点,也只有在他那里,新儒学才具备了严密的体系和宏大的规模。有关哲学的性质、功能、特点的探讨和对中西哲学观的比较研究,是制约着熊十力全部理论体系的一个根本问题。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探求熊十力及新儒学其他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希望能够对目前正在展开的有关哲学的性质、功能、特点的讨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儒家思想与现代政治文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义霞 《唐都学刊》2007,23(1):88-92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孕育于西周时期。原始儒学以伦理思想为基础,使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双向结合。儒学一方面既排斥思辨思潮,排斥纯粹的政治法律文化,也排斥各种实学思想主张;另一方面又通过百家争鸣,尽可能地把各种思想要素容纳进儒学的思想体系中。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历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同样也影响着现代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4.
1958年元旦,生活于海外的四位现代新儒家,牟宗三、唐君毅、张君劢,徐复观在香港《民主评论》上,联合发表了《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研究中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表明他们对中国文化出路乃至人类前途的根本看法。可以说它代表当代新儒家共同的愿望、理想、情调和心境,在当代儒学史上居有重要的地位。今天读来,仍值得我们深思、玩味。一、“同情”和“敬意”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当代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严峻挑战的一种回应。它的渊源,在我们看来,可以上溯到康有为的儒学改造运动。康有为试图借资产阶级之尸,还儒学之魂,大胆地将封建圣人孔子塑造成资产阶级的教主。实质上,他努力想建立一个资本主义的儒教之国。故当时他有“孔教之路德”之称。但他的儒学改革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与反传统的思想文化运动相呼应,中国出现了主张用科学的、实证的原则来检验一切和衡定一切的科学主义思潮。而出于肯定儒家思想作为一种道德宗教的恒常价值的目的,现代新儒家则对科学和哲学的功能作了不同区分;在此基础上,他们主张从意义的层面来理解和把握我们民族近代以来所遭遇的文化危机,认为只有发掘和弘扬儒学的基本精神,恢复儒家的“形上智慧”,从而重建国人的终极关怀和价值信念,才能从根本上使我们民族摆脱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危机和困境。文章对新儒家重建传统形而上学的思想局限进行了批判;肯定了他们关于科学与哲学具有不同功能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1987,(1)
郭齐勇在《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上撰文,就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与文化传统的相互关系问题,对时下海内外学术界提出的“儒学复兴。说、“彻底重建”说和“西体中用”说提出异议,提出了他的“新的综合”说。郭文认为,主张“儒学复兴”说的海外华裔学者关于现代化决不等于西化的论断,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特殊价值的发掘,都是正确的和有益的。但是,“儒学复兴”说至少有四点谬误:第一,把多元的、多民族的、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上层和民间的中国文化简单地归结为儒家文化;第二,在造成东亚五地区经济起飞的经济的、军事的、政治的、文化的复杂原因中过于强调了文化因素并把它等同于儒家伦理;第三,贬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与出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是异常丰富的。古老的京剧、昆曲、越剧等传统剧目与当代流行歌曲、流行音乐和现代舞蹈同台演出;中国传统思想家的著作与当代西方思想家。甚至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著作陈列在同一个书柜中;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热”不断地变换着。从八十年代初以来,文化思考的主题不断地更新着,如“人道主义与异化”、“萨特与存在主义”、“港台新儒学”、“周易热”、“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新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萨伊德和东方主义理论”、“享廷顿和文明冲突论”、“人文主义精神热”、“自由主义”、“宪政主义”等等。实际上,各种文化思潮的纷然杂陈和文化热的迅速变换并不意味着文化研究的繁荣,而是处处暴露出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究竟如何发展,这是当代中国人必须加以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前人从未从儒学现代化的视角研究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论战.学衡派是早于20世纪新儒家的儒学现代化形态,学衡派弘扬儒学有双重目的:一是对新青年派偏激的反孔思潮进行反拔,二是努力还原被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尊孔所遮蔽的儒学精义.后一个目的常被学界忽视.学衡派主要借助白璧德等人的学说发掘儒学的人类文化价值,运用新人文主义解读儒学基本理念.在实践中他们努力追求“执中”原则,却失败于与新青年派的论战.  相似文献   

19.
一个韩国学者的忠告:谨慎对待儒学的“潘多拉魔盒”──《儒学与现代化:中韩日儒学比较研究》述评陆象淦众所周知,关于儒学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一般说来传统文化与经济一社会发展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的争论由来已久。在中国,从康梁的托古改...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新儒家的所谓返本开新,就是反传统儒学之本,开科学、民主之新。返本开新说提出的主要原因,是近现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和现代新儒家对中国文化精神价值的推崇。返本开新的价值取向和致思途径,是与现代新儒家的整个价值系统密切联系的。返本开新说的提出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也有其缺点和局限。我们应该在审视现代新儒家的文化思想的同时,引出借鉴和教训,从而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