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五四运动以后两次中西文化论争的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文化问题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常盛不衰的课题,中西文化之争贯串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五四"之后,20世纪20年代由"东方文化派"挑起了"东西文化之争",30年代由中国文化建设道路问题上的"全盘西化论"和"中国本位论"引起了"中西文化之争".这两次大论争的实质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明经济上、政治上的中国社会变革之路以及中国文化的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2.
目前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争论,已集中到唯物论与实践论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这是讨论深化的标志,也是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新建构的关键。但是“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却阻碍着讨论的进一步深入,成为实现唯物的实践观和实践的唯物论之间内在统一的绊脚石。不仅“物质本体论”和“实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因坚持"自在自然"存在的客观性、第一性,而与一切哲学唯物主义相联系(同时也与一切唯心主义相区别),这是马克思哲学不可动摇的唯物主义前提;马克思哲学因发展出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概念而超越旧唯物主义,从而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马克思哲学因提出并阐述了"历史自然"的概念,而超越了近代人类中心论和整个资产阶级的自然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具有重要的当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从1845年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算起,迄今已有一百四十年了。 一百四十年来,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世纪初开始的以物理学革命为标志的现代科学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科学世界图景和科学真理观;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不仅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指他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时代性质分析的思想,从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角度分析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姚顺良 《中州学刊》2008,2(1):157-160
戴维·埃伦费尔德的《人道主义的僭妄》,是西方生态主义由经验研究发展到从哲学世界观高度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反思的代表作之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同以埃伦费尔德为代表的西方生态哲学之间的根本分歧,主要体现在如何看待生态保护的哲学基础、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和实现生态平衡的实践对策三个方面.只有坚持"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坚持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促进社会关系的变革和人的生存方式的提升,才是解决生态问题的真正途径.  相似文献   
7.
人们通常认为,关于“两种生产”的原理,是恩格斯1884年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序言”中第一次提出来的。 对这一原理持异议的人们认为,这表明恩格斯在晚年“改变了观点”,意味着唯物史观的“破产”,导致了唯物主义历史学说内部结构的破坏”,“犯了二元论的错误”。 即使在肯定这一原理的人们中间,也不承认它是唯物史观本身固有的组成部分。直到1968年,苏联学者T·A·巴加图利亚还认为:“两种生产”原理是“恩格斯由于利用当时科学的新成果”,对他和马克思原来关于物质资料生产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这一规律的适用  相似文献   
8.
苏联教科书解释体系中的时间观实际上只是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础的自然时间观,马克思以历史唯物论为基础的人的生存时间观的许多深邃思想完全被这种解读模式遮蔽了。本文依据文本对马克思有关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开掘,并联系历史和现代哲学的时间观对这些思想作了发挥。马克思的人生时间哲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时间是人的能动存在,自由时间是人的发展空间,时间节约的规律是最高的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范式分化出三种具体解释模式,"第二国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重蹈了"实证科学范式"与"新形而上学范式"的覆辙,而"苏联马克思主义解释模式"更是退回到前科学的"旧形而上学范式"。作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从马克思主义范式的演化过程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是,在跨学科研究和多学科整合成为当今方法论"显学"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学科分化与整合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将大力推进人文社会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同充分注意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殊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日本学者广松涉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恩格斯主导论"在思想史论据方面存在瑕疵。要准确评价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必须从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的"两次转变论"和各自实现世界观转变的"两条道路说"出发,在确认马克思"第二次转变"即马克思主义最终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肯定恩格斯在"第一次转变"中的主导地位和他"经验社会学研究"的独特道路对"第二次转变"的积极作用。广松涉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版本考证和他的《青年恩格斯思想的形成》一文的最大成果,就在于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中"第一次转变"和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中"恩格斯独特道路"的研究;他的错误在于夸大了"第一次转变"和"恩格斯独特道路"的意义。广松涉在这一问题上的"偏差"有其世界观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