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是塔布噶举传出的四大支系之一,这一支系在西藏最早采用了活佛转世制度,其实力很大,分布较广,在西藏佛教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活佛和中央王朝的关系一直很密切,黑帽系第二世活佛曾到过蒙古的和林会见了蒙古人汗蒙哥,蒙哥赐给他一顶金边黑色僧帽,这就是黑帽系名称的来源。黑帽系第三、第四世活佛都曾到过北京,与元朝的皇帝有过直接的联系。明朝建国  相似文献   

2.
历代噶玛巴活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噶玛巴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继承人的称谓。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是塔布噶举传出的四大支系之一,这一支系在西藏最早采用了活佛转世制度,其实力很大,分布较广,在藏传佛教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的创始人都松钦巴(1110—1193)于公元1147年在西藏噶玛地方修建了噶玛丹萨()寺,噶玛  相似文献   

3.
"剑器舞"作为唐代三绝之一,在唐代文化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初期并不是正式的舞蹈发展到有相当艺术造诣的独舞,再到气势恢宏的群舞,"剑器舞"在唐朝的发展经历了跌宕起伏,虽然不同时期的"剑器舞"形态有些许差异,但是通过乐舞诗仍能发现其中专属于"剑器舞"的功能、特征变化以及影响.本文以乐舞诗为着陆点考察唐时的"剑器舞",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学者研究唐时的乐舞文化并与当下的舞蹈创作相联系.  相似文献   

4.
黎国韬 《西藏研究》2009,114(2):39-46
宋代宫廷乐舞表演者参军色所持舞具"竹竿子"源于古代引舞之旌旗,但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西藏传统艺术热巴舞中持旄牛尾而舞的表演形式之影响,这种影响大约在吐蕃时期发生,通过西域而传入中原宫廷,它可以视为汉藏艺术传播史上的一个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查玛”文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玛"文化,属于古老的傩文化范畴.傩文化,包括傩仪、傩舞、傩戏等.据文献记载,远在商周时期就有傩文化活动.在我国南方的苗、侗、土家、仡佬、彝等少数民族中较为盛行,西南的藏族和北方的蒙古族中也有傩文化遗存.生活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的蒙古族中,也曾存在过傩仪和傩舞.蒙古族称傩舞叫"查玛",但它与"萨满"并非同意.下面就黑龙江省"查玛"文化的起源、传入及其内容等问题,做一浅析,以求教于同行和读者.  相似文献   

6.
拍胸舞,亦称“打七响”。是闽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该舞蹈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主要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地区,在厦门、泉州、同安、南安、晋江等地深受欢迎、广泛传跳。农民用之来庆祝丰收,茶余饭后用它来抒发情怀。从古至今,从民间到官方典礼,拍胸舞不离左右,故其又有“东方迪斯科”之誉。本文通过拍胸舞的课堂编创尝试,以期推动拍胸舞在当代课堂中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AT160)是一个在中国各民族居住地区广泛流传并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故事类型.文章揭示出它富于现代意义的文化内涵,追溯了它由汉译佛经脱胎而出,演化成口头故事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长袖舞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那些形态各异、风格各有特色的袖舞形象从最初的商代流传演变至今,为我国当代的长袖舞做了深厚的奠基作用。本文着重以我国周、汉两代的袖舞作比较、分析,通过对长袖舞的形象、舞衣、动作特点、技巧等方面的全面分析来探究周、汉两代长袖舞的异同,以及两者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汉代长袖舞在继承周代长袖舞基础上的创新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西南吹打     
“西南吹打”是一种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合奏音乐.它源于金、元时期,当时用于军乐仪仗,明朝已在各族人民中广泛流传.现流行于云、贵、川的汉、彝、白、拉祜等族中.它演奏开始是以海螺、大筒、长号各  相似文献   

10.
在青海省大通县黄家寨镇的黄西村和黄东村,至今流传着一种古老的社火表演舞蹈,当地百姓称之为“四片瓦”舞。  相似文献   

11.
在元朝文化开放政策下形成的儒学被蒙古族上层统治者广泛吸取、利用 ,使得元蒙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元代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蒙汉民族掀起第一次文化交流高潮的大背景下,蒙古民族及其文化对元杂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其间蒙古民族及其统治者对戏曲歌舞的爱好与关注,对元杂剧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对其展开研究,当对蒙汉文化关系及元代文学研究有促进作用或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略论元代屯田与民族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元代屯田的考察 ,论述了元朝境内大量的人口流动、民族迁徙———包括汉族向边疆民族地区迁徙 ,少数民族向汉族地区迁徙 ,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迁徙。虽然元朝的统治者实行屯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军粮、开垦荒地、发展农业 ,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流动、民族的迁徙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元代回回人的宗教制度与伊斯兰教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东平 《回族研究》2002,7(4):44-50
本文研究了元代回回社会中的宗教制度和伊斯兰教法。作者认为,元代回回社会中存在着官方认可的管理者和更小的民间宗教事务管理者两套系统。伊斯兰教法约束了回回人的行为规范,并且对元代多元法律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在多元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回回法”同“汉法”及“蒙古法”有一个冲突和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是在元代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给杂剧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它一扫汉唐以来文艺作品鄙俗崇雅、保守尚静的特点,在审美风格方面表现出了自然质朴、酣畅淋漓、壮逸遒劲的主体特点,从而使元杂剧深深地植根于民众中,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  相似文献   

16.
撒拉族是世居青海少数民族之一,聚居于青海循化地区。在元朝其首领曾为世袭达鲁花赤,说明撒拉族在元朝社会具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元代回回教育特征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元代多民族教育中 ,东迁回回人同时接受两种教育 ,即回回文化教育和汉文化教育。前者以学习回回自身传统文化为主 ,它是培养元朝所需回回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元代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 ;后者则以学习、研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是随着元代回回人的聚合及汉语言文字的普遍使用而接受的重要的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8.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吸引来众多的外国商人,其中阿拉伯人占了大多数,从而形成了阿拉伯人的聚居区——蕃坊。阿拉伯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举足轻重,曾控制泉州的对外贸易。宋朝政府为了管理外商,设置了蕃长。元时蕃长又称"亦思巴奚"。蕃长和亦思巴奚,波斯语称为沙班达尔,其渊源可追溯到古代波斯人的海外贸易管理制度。元末,泉州的...  相似文献   

19.
论思州田氏与元明思州宣慰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敏 《民族研究》2001,(5):83-89
自唐至明,田氏一直是黔东思州望族大姓,在黔、湘、鄂、渝边区举足轻重。本文对思州田氏的渊源进行了考辨,认为其族属应为土家族,元明思州宣慰司当为土家族土司。文章对思州田氏在元明两代的主要活动、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中央王朝对它的管理以及明初改流、田氏覆灭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基本梳理出思州田氏及思州宣慰司的历史发展轨迹。文章对诸籍记载各异、甚至矛盾的史料作了许多考辨,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如认为思州一分为二(即南、北思州)应在元初,而非传统认为的元末;明初曾在思州直辖境内设置卫所等等。  相似文献   

20.
元代汪世显家族碑志资料辑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世显家族在元代的社会历史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近 年来发现的汪氏家族成员的碑铭墓志资料作了尽可能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