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分析和探讨了广西民俗英译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民俗文化词的几个翻译原则:准确传达文化意象、保持民族文化身份,塑造正面文化形象和简洁紧凑。同时,还归纳了民俗词语英译过程中常用的文化信息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撒拉语、蒙古语同属一个语系。两个民族在历史上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促进了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影响。这种接触和影响的结果,就是在各自的语言中出现了相互借用的词语或有同源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就成为撒拉族与蒙古族的历史关系和文化渗透的佐证。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离不开语境。语境,特别是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不仅会影响到语言,包括语言中某些词汇意义的形成、词语的构词理据、词义的变迁与词语借用等,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交际者的语言运用。为此,本文旨在对跨文化交际中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的作用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各民族语言的词除语音形式和词义之外,往往还反映该民族的文化特点.本文依据西部裕固语中十几组词,阐述其词义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也就是这些词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动物词汇在各民族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国家的语言来源于本国的文化,同时也反映了本国的文化。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英汉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也大不相同,两种文化对于动物词语的应用必定存在差异性。本文旨用中国的十二生肖动物出发,探究动物词语在英汉文化当中的意义及内涵,以便学习者更好的学习语言,了解文化。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民族语言中色彩词的基本象征意义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色彩词的民族特性。蒙、日两种语言中的色彩词之文化内涵的异同,源自日本民族与蒙古族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心理。而且,两个民族的地理环境、民族历史、道德信仰、心理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不同,也使其色彩词表示出不同的语义。从"红、白、黑蓝"四种色彩词入手,分析蒙、日语两种语言中色彩词的运用,从语言的角度比较了两国色彩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牲,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哈萨克族,一直都是从事游牧养畜业的.就是在廿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哈萨克族仍然是以畜牧业为主,因此,在哈萨克族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与蓄牧业有关的文化内容.文化与语言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文化包含着语言,而语言则是表达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一种重要的符号和工具.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通过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会用不同的符号表达该民族文化的内涵.具有悠久而丰富的畜牧文化的哈萨克族语言中,有关畜牧业的词语,以及同畜牧业有关的词语组成的各种用语、俗语,比起其它民族就显得特别丰富,特别形象,特别动人.  相似文献   

8.
赵楠  许媛萍 《民族学刊》2021,12(7):75-84, 110
文化反思促进文化自觉。拉祜族歌谣《快乐拉祜》经由电视、报纸、短视频等媒介技术的型塑和传播形成了“快乐拉祜”媒介景观的态势。研究发现,民族文化符号的被选择、单一高频词语的固定化以及个体文化身份追寻导致的低俗化、娱乐化、同质化的内容,逐渐成为“快乐拉祜”媒介景观建构的路径和策略,成为拉祜族文化全貌的表征。反思这一媒介化的建构路径,发现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媒介化过程其实遮蔽了文化主体的实践能动性。我们认为,民族文化媒介景观的塑造和传播应该回到文化主体的时空场域中去,遵循文化的内生逻辑,进行“在地化”的表达,努力寻求民族文化与人民、与社会、与日常生活的互动、互联和互通。  相似文献   

9.
藏语地名汉译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是特殊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着各种文化信息。因此,其翻译不同于一般词语的翻译,应该特殊对待。但藏语地名被译成汉文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译写规则与管理等原因,译者各行其是,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这既不利于相互交流和藏文化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汉语文的规范。本文就此展开探讨,对藏语地名汉译及其规范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旨在地名翻译趋于规范和相对统一。  相似文献   

10.
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及其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词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本文从生态文化、器物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以及语言文化方面阐述了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并提出了一些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1.
维吾尔语汉语借词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吾尔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和汉族人民或密切往来,或杂居一处,在长期的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借入了大量汉语词语,使汉语借词在维吾尔语词汇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本文通过大量翔实可靠的语言事实,论述了汉语借词进入维吾尔语的历史过程、汉语借词的特点和发展状况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突厥、蒙古、满通古斯诸语言核心词中关系词分布的分析和统计, 考察了三个语族词汇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三个语族语言的词汇之间主要表现为突厥一蒙古 一满通古斯这样依次推移的相关关系。这种推移性关系可能由于三个语族在历史的、区域的 接触与相互影响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当前称谓语的演变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若干称谓语的演变的考察,认为称谓语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并具有一定导向力量,大多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扩散。  相似文献   

14.
民族社会学视野下的回族生育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资料梳理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回族生育文化现代变迁为主题,探析了回族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国家话语与回族生育文化的性别观念、回族生育文化的变迁等层面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着重指出: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语境下趋就了回族女性主动性发挥的复杂性与本土化特征;回族女性在国家权力、国家话语与传统文化的互动过程中逐渐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国家生育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地方怪圈,使回族传统社会文化惯性与国家计划生育的制度约束显出不均衡与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蒙古族的民间文艺形式———祝词和赞词在表达意愿上的细微差别及使用场合上的异同 ,并依据二者的特点 ,拟测其来源于萨满教祭神歌  相似文献   

16.
许巧云 《民族学刊》2013,4(6):78-81,118-120
今拾《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中的几则民族词汇:“哨鹿(木兰)”、“昂邦”、“碟巴”、“堪布”,以现有大型辞书为参照,对其中解释未尽之处进行补释。除检索清史文献外,也兼及同时代笔记小说、方志等,略陈管见,可为不同学科利用这一文献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可补大型工具书之缺失。  相似文献   

17.
西双版纳傣语地名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西双版纳傣语地名作为分析对象 ,分别从跨界性、多重性、空间层次性、混合性、语词特殊性五个方面论述了傣语地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朴通事谚解》是朝鲜李朝时期有关中国生活文化的高级汉语教科书。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元明风俗,无论是对语言学、史学还是民俗学,它都是珍贵的研究资料。其中的一些方言口语词语,反映了当时的风土风俗。利用方言、民俗对这些词语进行正确释读,既梳通了原书中语言的疑惑之处,又揭示了其中的民俗现象,说明语言和民俗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研究对象,但至今还没有从宗法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问世。本文运用历史文献资料,论述和分析了维吾尔族传统宗法文化的表现形态,以有益于维吾尔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20.
宋代蕃兵制度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适应对夏战争的需要,宋朝在西北边疆地区建立了一支强悍勇敢的蕃兵少数民族部族军队.蕃兵建立和制度化的过程始于北宋初,之后随着蕃兵兵团在西北地区的日益组建,逐渐形成了蕃兵军事职官除授、蕃兵选刺、训练以及有功迁赏、违法处罚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的先后颁布和实施,对于加强蕃兵管理、确保蕃兵质量和战斗力的提高以及激励蕃兵英勇杀敌、保家保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