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群玉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恬淡超迈,于诗风日下的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他生前就享有很高的声誉,时人令狐纷称他“苦心歌篇,屏迹林壑,佳句流传于众品,芳古籍甚于一时。”李群玉有集三卷,后集五卷传世。在李群工的诗歌中最能体现他艺术成就的就是他的山水诗。秀水柱庭珠在《中晚唐诗叩集》中称他的诗“于晚唐诸家最为超迈。”他的山水诗具备着浓厚的地方特色,独特的宁静清绝的物象美和宁静清冷的特殊意境。诗人一生曾漫游过不少地方,但是他的主要活动还是在荆楚间。他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山水诗中有不少是以荆楚风情为…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山水画与山水诗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山水画对山水诗创作有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山水画论对山水诗创作有微妙的影响;二、山水画构图技巧对山水诗画面美有促进作用;三、山水画彩色墨色对山水诗色彩意蕴有推动作用。因此,中国古代的山水诗是绝离不开山水画的滋养的。  相似文献   

3.
山水诗在晚唐复又大兴,且以崇尚白描、清丽工整的诗风和伤春伤别的感伤色彩,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本文试图结合晚唐时代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结合李群玉和晚唐诗人的山水诗作,对这一文学史的独特现象作一描述,从而探讨李群玉乃至整个晚唐山水诗的时代色彩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鲍照与江淹是刘宋中后期的重要作家 ,二人在山水诗创作上都取得可喜成绩 ,是“二谢”之间的重要环节。鲍照和江淹在山水诗创作风格上有同有异。他们的相同点是 ,格调幽暗深沉 ,写景阔大宏远 ,布局灵活多变 ;他们的不同点是 ,鲍照的山水诗常有俊逸之气 ,江淹的山水诗则多瑰丽之笔。鲍照的语言流畅华美 ,江淹的语言古奥艰涩。研究这一课题 ,对深入把握二人的创作个性 ,了解山水诗发展演变的脉络 ,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淑敏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9):68-70,73
唐五代皖南籍诗人共37位,其中初唐2人、盛唐5人、中唐9人、晚唐14人、五代7人,在《全唐诗》与《全唐诗补编》中存诗1271首,残句38句。诗人创作群体庞大,在唐代的各个时期均有分布,特别是在中晚唐,创作更为活跃。其在山水诗创作等方面对唐诗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在中国诗歌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从时代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与遭际以及待人的个性、气质等方面,论述了孟郊悲凉落寞心态的形成,接着分析了孟郊这种心态对其山水诗创作的审美追求的影响,主要从山水意象与情感特征,恐怖与惨历氛围的渲染以及寒峭境界的追求三方面,论述了其山水诗创作的悲剧审美追求,最后则着重从他山水诗的语言上,分析其审美追求的表现,指出孟郊山水诗在语言上从避熟就新、反俗入古、尚奇主峭出发,达到硬语盘空而又精确妥帖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论谢朓的山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山水诗的创作.其山水诗的风格“萧散清新”,这表现在山水诗的闲雅旷远的风致上。谢多写“望”里的山水,从静止的一点摄入的山水风景。他在写景之时,也将其思乡念友的柔情注入其中,忧郁的感情与清亮的山水相融合,构成一种欣悲交加的温润意境.  相似文献   

8.
从苏山水诗拓宽诗歌表现主题的范围、较早运用完备的格律诗描写自然景物、艺术风格清新自然、山水诗创作数量多质量高四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其山水诗创作 ,从而得出苏是改变初唐宫体诗风、促进山水诗成熟的关键诗人之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时人后人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他对文学的论述,人们关注极少。文人创作,大凡有自己的原则可循。因而了解谢灵运的文论,对我们认识他的创作有一定的意义。谢灵运对于文学的见解没有系统的论述,散见于他的作品中。下面试就他的文论作粗浅地述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位伟大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并不以理论著称,但他在诗学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却很大。他具有描山绘水以"娱情适性"的创作态度;在他的山水诗中营造了一种"生新幽奇"的艺术境界;谢灵运山水诗极力追求一种"尚巧似"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1.
对宋诗的批评,元氏从"风雅正体"着眼;严氏从"别材别趣"着眼。关于纠正江西派"资书以为诗"弊端的措施,元氏主张开阔视野,写真景,咏真情;严氏主张学习盛唐诗歌,重在"兴趣"。在宗唐方面,元氏不分时段,继承面广,侧重于表达的内容,对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多选中、晚唐诗也予肯定,对韩愈诗推奖甚力;严氏划分时段,独推盛唐,侧重于内容的表达,对王安石诗选、韩愈诗作极为不满。  相似文献   

12.
唐玄宗李隆基对盛唐诗坛有重要影响。作为帝王,唐玄宗的各项措施引领盛唐诗潮的到来;作为诗者,唐玄宗通过创作实践,无论诗歌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积极地影响了盛唐诗坛。其诗标志其对六朝绮靡诗风的彻底淡化,诗序体的发扬、杂言形式的实践,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体式,继古承新的艺术手法同样具有深刻意义。游宴赏乐、巡幸抒怀、送别赠答、军旅畋猎是唐玄宗诗歌重要题材,其中,巡幸抒怀诗境界阔大,感情真切,代表其诗歌的最高成就。综合来看,唐玄宗在诗史上的地位,值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中叶后,朝鲜朝著名的“三唐诗人”——白光勋、崔庆昌、李达翻然改道而学唐,使得“宗唐”成为诗坛主流。白光勋的绝句具有盛唐风韵,尾联多散句单行,三四两句构成转合,他还善于借鉴盛唐诗人融情于景,言在意外的手法;其咏史绝句具有中、晚唐风味,内容取向上,类似中唐刘禹锡,着眼于现实,艺术手法上,类似李商隐,主意事,不主情景;其歌行在内容取向上,类似初唐歌行,大都写女子闺情、边塞、歌咏文人的高风亮节等。另外,其诗歌创作并不仅仅限于宗唐,其五言古诗具有魏晋风范;其歌行的体式特征类似南北朝及隋代的歌行,用韵上,则类似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的韵律特点。其诗歌存在模仿的弊病。  相似文献   

14.
杜苟鹤,一个生逢乱世的社会底层文人,一生奔波求取功名?经历坎坷,身心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他的诗歌体现了晚唐的衰世之音。杜苟鹤诗之悲情主要表现在乱世亡国之悲、命运之悲、人格之悲。  相似文献   

15.
"格卑气弱"是古人从风格上对晚唐诗进行整体性批评时惯用的词语,即格调不高而有衰陋之气。虽然对于这一批评,后代独具慧眼的诗人及文论家多有拨正,但却依然停留在对晚唐诗歌创作的审美价值及意境的肯定上,而很少论及晚唐诗人在亡国前夕,生发出的对家国的热爱、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满含民胞物与精神的人文情怀。作为晚唐的一代词臣,吴融有大量咏物诗传世。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乾坤,正是借用这种貌似琐碎的体裁,吴融细腻地感悟生命的真谛,通过与大自然物象的"静中相对",传达出百代之下读来犹使人们为之动容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诗话具有开辟和拓展文学经典化路径的重要功能。有宋一代,品评杜诗成为一种主流学术传统,文人士大夫以"诗话"为载体,论说老杜人品,漫谈读杜感悟,撷取杜诗精华,交流学杜心得,对于提高士人群体感知和欣赏杜诗的整体水平,加速杜诗经典化历史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宋代诗学家通过多种努力,例如强调杜诗为唐诗"第一"的卓越成就,推崇杜甫为诗中圣人,对其艺术特色进行细致而精妙的评点,确立了杜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17.
杜甫作为唐诗的集大成,作为一位精心于近体诗创作的诗人,其诗歌创作中的修辞也是杜诗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通过对杜诗中立字出现的次数、频度、对前人的继承、叠字和音乐的关系等方面的考察,揭示了杜甫诗歌创作的内在技巧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河岳英灵集》作为我国盛唐的诗歌选集,这个时期的主要诗人如李白、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崔颢等人的优秀诗篇都得以入选,从整体上反映了盛唐诗歌的面貌。然而书中却独独没有著名诗人杜甫的诗作。这一直为文艺界所关注和争论。笔者以为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在不能还原当时情形下,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相关史料大致推测历史曾经的可能性。由于《河岳英灵集》遴选诗歌的标准比较客观、正确,通过对《河岳英灵集》和杜甫生平及诗作的分析,可推测杜诗未入选《河岳英灵集》大致有两种可能:一、杜甫在殷选编《河岳英灵集》时尚未蜚声诗坛;二、杜诗风格与编选者的主张及当时诗歌审美的主流相悖。  相似文献   

19.
王志清 《南都学坛》2006,26(4):70-74
谈到盛唐山水诗派,刘长卿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刘长卿在盛唐诗风的承传上的重要贡献和影响,和他在情景交融上“定型”的意义,使他具有了盛唐山水诗派之殿军的最合适位置,而把他归入盛唐,不只是个简单的“派”的规模扩张,而是盛唐山水诗群落“派”的自然生态的必然要求,也更加能够显示此派无形且巨大的聚合力,是对盛唐山水诗派的实际情况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唐汝询乃明代著名唐诗选家,也是晚明诗坛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他出生于世代业儒之家,虽自幼目盲,却于无明处看世界,发愤著书,以学术为安身立命之所。其品行坚毅,学问淹博,著有《唐诗解》《编蓬集》《姑蔑集》等,其中尤以前者能切入作者之苦心孤诣,传其灵心慧识,感动激发人意,具有特别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