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往在》云:“往在西京日,胡来满彤宫”,此诗表明安史叛军攻陷长安时杜甫正在长安城内,然杜诗旧注均以为杜甫斯时已携家逃难至鄜州羌村。今检杜诗可知,杜甫于天宝十五载五月中下旬即开始携家往北逃难,途经白水、彭衙、三川,至六月上旬已抵达鄜州羌村。长安于六月二十三日前后沦陷,从时间上来看,杜甫完全有可能在叛军攻陷长安之前由鄜州迅速返回长安。若能确认杜甫于长安沦陷时正在长安城内,则《新唐书·杜甫传》所谓“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完全不能成立,身陷长安的他不可能由鄜州北上投奔灵武,亦不可能在途中为叛军所俘。此外,通过杜甫在长安陷落前后的行止亦可证《避地》诗乃是出于后人伪托,并非杜甫所作,《月夜》诗的创作时间亦可由八月前移至七月。  相似文献   

2.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政治诗人,他也写作了大量的田园诗。他有过多年居住农村的生活经历:一是结束南北漫游后,在偃师首阳山下筑居“陆浑庄”;二是长安求仕后期,居住在杜曲的“桑麻田”和下杜的“类村坞”;三是安禄山叛乱后,一度寄家在鄜州羌村和流寓东柯谷与同谷粟亭附近;四是入蜀以后,先后在成都浣花溪畔和夔州的瀼西与东屯暂居。近似于陶渊明“归田”的,是他辞官后“为农”于成都与夔州,因  相似文献   

3.
杜甫在长安的十年,在他一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说的:“对杜甫来说,无论在政治上或诗歌创作上,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如果说,时代造就了杜甫,艰难玉成了诗人;那么,正是长安十年,奠定了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杜甫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划时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正是长安这十年为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杜甫是一位极重友情的诗人,他平生对社会一般人,尤其是社会最下层的平民百姓,都是极富同情心的,对待他的朋友,就更不待说了。在盛唐诗人中,如王维、高适、岑参诸人,几无不是杜甫的朋友。杜甫素日与他们唱和的诗,是很多的,而在所有朋友当中,与杜甫关系最密切、且交情最深的,就数李白了。 李白比杜甫大11岁,是杜甫平生心目中的崇拜者。李白在天宝元年被唐玄宗召入宫中,进入“金闺”,但在天宝三年春就被“赐金放逐”,他只有离开长安,再次开始了他的十年漫游生活。他在洛阳遇见了杜甫,二人从此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汴州又遇见诗人高适,三位诗人一同畅游了梁园(开封)、济南等地。这使杜甫长久不能  相似文献   

5.
杜甫留下的伟大诗篇,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更是诗人人格和心灵的写照,其光辉如日月长明,照耀着一代代的诗人,坚定着人们的生活意志,培养着人们的高尚情操,成为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旨在探讨杜诗中最能显示他精神世界辉煌的那些诗篇。穷年忧黎元─忧国忧民的诗篇出身于“奉德守官、立功立言”的官僚家庭的杜甫,希望循着科举的道路直取卿相之位,以便“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他并没有被统治阶级所赏识。三十五岁那年,杜甫带着“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希望和“读书破万卷,下笔b贿神”的自负,来到长安。然而等…  相似文献   

6.
《国际公关》2011,(6):72-74
对于成立4年的长安马自达来说,Mazda3星骋无疑是2011年乃至未来几年最为重要的产品:它不仅肩负着长安马自达实现品牌,销量和市场份额突破的重任,还将见证长安马自达从网络广度、服务深度.营销力度全面升级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诗圣杜甫诞生1300周年,各地专家学者在古都西安隆重集会。会议议题涉及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与创作、杜诗学、杜诗研究与当下诗词创作、域外杜诗研究、杜甫与长安、杜诗与长安文化等。会议的学术研讨集中体现了以下几大特色:时代气息,文化研究;最新成果,集中展示;命题集中,亮点突出;回归学术,精神传承。  相似文献   

8.
杜甫在长安杜曲先后约住三年时间,作诗虽不多,但却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本文从寂寞交游、叹雨伤时、人情冷暖和咏物抒怀等四个方面评述了杜甫的杜曲诗,杜曲诗不仅反映了杜甫这段生活的真实情况,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民的苦难,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和积极用世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杜甫是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他青少年时代居住在巩县、偃师和洛阳,35岁之后移居长安."安史之乱"后又自陇之蜀,漂流巴蜀、江湘长达十余年,最后死在潭州至岳阳的一条船上.在杜甫背井离乡的日子里,他的乡愁和忧国之思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诗歌达160多首.怀乡和忧国不但是杜甫的一大思想情结,也是他的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是深受中原儒家文化培育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天竺和尚不空(公元705—774年)在中国生活了近半个世纪,时值盛唐.他在京都长安一带从事译经40来年,“善唐梵之言”,梵咒汉译采取了严密的对音体系,形成“不空学派”(H·Maspero语).用他的梵汉对音材料可以考察李白、杜甫、白居易时代的长安音.声母的讨论已经发表,本文只谈韵母和声调.  相似文献   

11.
杜甫众体皆长,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自己特别中意或者特别用力的主打诗体。早期以当时盛行的五言律诗为主,困守长安和安史之乱时期主要创作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歌行,漂泊西南时期则倾力于七言律诗的诗律探讨,并最终使七律走向了成熟。五律→七古→五古→七律,是杜甫诗体流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一)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天宝十四载(七五五),由于玄宗李隆基晚年昏庸好色,国家政治腐败,以致安禄山于这年十一月率兵叛乱,第二年(至德元年)进取长安,李隆基仓皇逃蜀.他的儿子李亨于灵武建立临时流亡政府.杜甫得知消息后,立即由鄜州投奔灵武,中途被叛军捉住,送往长安.《春望》便是诗人杜甫困居长安时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饮中八仙歌     
李白一斗①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②。天子呼③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注释①斗:量词,形容饮酒海量。②眠:睡觉,这里指醉卧。③呼:派。品一品1.李白与杜甫各有什么雅号?2.你知道杜甫赞赏李白作诗的名句吗?3.诗题为《饮中八仙歌》,以示豪放豁达,你能说出传说中的“八仙”的名字吗?导读杜甫32岁时与李白相识,当时李白已43岁,二人友情颇深。李白不仅饮酒海量,而且文思敏捷,才气横溢,杜甫对他十分敬佩与欣赏。诗中说李白刚饮了一斗酒,就能写出一百篇诗。且乐于过平常百姓的生活,喝了酒就醉倒在长安市上的酒楼里。皇上派船来接他也不肯上船,说…  相似文献   

14.
《题赞公房》本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避难长安大云寺时写给大云寺住持赞公的诗作,却被清康熙《灵岩志》的纂修者收入《灵岩志·艺文志》唐诗部分.从杜甫与赞公的渊源看,两人交往脉络清晰,交往地点在长安和秦州,不在山东灵岩寺;杜甫安史之乱之前虽曾两次游历山东,但未见游灵岩寺的记载,未留下有关灵岩寺的传世诗作.考其一生著述,也未见有感怀灵岩的诗作.所以清康熙《灵岩志》辑录杜甫的《题赞公房》是误收.  相似文献   

15.
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诗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杜甫所赠寄李白的诗篇,都是以诚挚的语言来表达敬佩的心情。这种意念,从少到老,都是始终不渝的。如杜甫在长安时期写过一首《春日忆李白》:  相似文献   

16.
肖滌井先生在他著的“杜甫研究”,书的“尾声”后面写道:“我誠恳的希望得到讀者的指教!——为了我们的詩人——杜甫。”在这本书的“前言”里也说过这样的话:“我经常怀着这样一种心愿,就是:把詩人杜甫和他的詩,向广大的劳动人民介绍,让广大的劳动人民也懂得他和他的詩。”这种心愿是好的,向广大的劳动人民介绍我們伟大的詩人,劳动人民自然是应该欢迎的了。但是、劳动人民不需要为了了解杜甫  相似文献   

17.
"人"与"圣"是诗人杜甫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人"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杜甫,也看到了我们自己。对杜甫的终生矛盾、心战不已就有了同情的理解、理解的同情,那既是时代政治的结果,也是文化思想的产物,更是人性的普遍存在。其"圣"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杜甫终生奔走避难,不只为身体得其所,更是为心灵求解脱,他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精神的家园,寻找一片"乐土",那里既是自家安乐处,也是黎庶苍生安乐处。杜甫的伟大可敬之处就在这里,他实现了个体的、名利的,以及时代的巨大超越,也实现了从"圣"到"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每市各占两坊之地,两市每边长均为六百步。东市位于唐皇城东南(今西安旧城外东南方向的交通大学之西),西市位于唐皇城西南(今西安旧城外西南方向西北大学之西),这是当时两个集中的商业区。唐代安史之乱以前,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的土特产品,纷纷向长安汇集。再加上唐王朝与世界上的数百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密切的交往,经由丝绸之路和海路诸渠道进  相似文献   

19.
放歌三月三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他的诗作《丽人行》中,是这么描写三月三的。 如今,在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过三月三的古老习俗。这不,我刚一来到广西壮乡,心就醉了,因为明天恰是农历三月初三。  相似文献   

20.
秦州诗是杜甫诗歌艺术转型的一个里程碑。这种艺术转型,不仅体现了杜甫对诗歌审美的认识在秦州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且标志着杜甫的诗歌创作在秦州已进入了一个更新的艺术创造阶段。最能体现杜甫秦州艺术转型文学特质的,是诗人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五言律诗。与长安时期的同类诗相比,秦州五律获得了诸多艺术上的创新与突破,既为其成都诗特别是夔州诗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又对后世诗人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