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育政策、经济状况对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幅度大、增长快是19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对生育政策、经济状况与出生性别比相关关系的分析,得出:(1)以生育政策率为1.5~2.0作为分界线,生育政策率等于该值时,农村地区出生性别比出现偏高的态势;高于或者低于该值时,逐渐趋于正常值域。(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处于3 000元时,出生性别比最高;低于该值时逐渐上升;高于该值时逐渐出现下降的态势,并趋于正常值域。(3)生育政策、经济因素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有限,出生性别比偏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收养子女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20%生育节育抽样调查中有关子女收养的资料的分析研究表明,子女收养现象的增多可能是造成出生登记中女婴漏登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指出,这一因素并非真正影响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偏高。  相似文献   

3.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地区差异及其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地区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背后内涵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生育政策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地区差异虽然没有因果关系,但不同地区关于生育数量的不同规定间接地影响着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地区差异。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地区差异的影响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消除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对我国未来生育政策作出选择,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地区差异施加影响,从而达到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地区差异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回顾近10年来国内学者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原因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流程图,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原因作了系统分析。提出并区分了“时点出生性别比”与“时期出生性别比”的概念。认为,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政策因素不是主要因素,性别选择技术是主要原因,性别比偏高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两点标本兼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桂北地区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题组选择桂林所属的8个县(区)的7个乡、21个村、1个街道办事处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调查表明:多生孩子已不再是育龄妇女生育的目标,对孩子的质量和男性偏好要求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主要表现在二孩上;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不单是经济问题和养老问题,主要是人们的观念问题,一些政策法规的导向也是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江苏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动趋势.方法:通过政府官方网站以及计生委获取江苏省人口性别比基本情况.结果:江苏省出生性别比偏高;13市之间存在差异;城乡差异显著;生育政策影响出生性别比.结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不利于构建稳固的家庭,不利于家庭的和睦稳定,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宁,不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   

7.
养儿防老、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男孩偏好的传统生育观念是高出生性别比的观念基础;从夫居的婚居制是高出生性别比的制度根源;时下依然严重存在的男性本位是高出生性别比的社会文化土壤。高出生性别比植根于传统生育观念、父权婚居制度与文化之中。观念、制度、社会文化的变革是治理高出生性别比的治本之策。可喜的是新型生育文化正在我国开始萌芽。  相似文献   

8.
外来人口对上海市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海市人口出生性别比现状的分析,得出外来人口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是引起上海市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主要原因的结论。在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市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控制上海市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安徽省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异常升高,引起了社会各方密切关注.通过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安徽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的分析,发现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状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文化、社会原因,因此需要通过发展经济、创新生育文化、完善生育政策、加强生育管理等多条途径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从城市高龄老人照护主体的视角分别探讨了自我照护、配偶照护、子女照护和保姆照护的特点和问题,从给照护主体"减负"与"增能"2个方面提出了政策性建议,以改善高龄老人照护状况。分析认为:子女同配偶在照护老人上的冲突、子女照护老人同工作和抚养下一代之间的冲突以及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冲突给子女照护带来了多重压力;保姆的非专业性、流动性及其与老人生活世界的巨大差异使其与高龄老人的需求产生矛盾。  相似文献   

11.
“The timing of first birth” is taken to mean the distribution of first births among a cohort of women. (1) How large is the final proportion of women who have at least one birth and (2) what is the distribution of women by age at first birth? “The percentage of non-fecund women” and “the age-specific risk for a fecund woman of remaining childless” are useful parameters in predicting final childlessness. These parameters are estima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risk of a fecund woman remaining childless is substantial even at the most common childbearing age. The effect of postponement of births on final childlessness is demonstrated and quantified. It is shown that the higher level of childlessness among women with long education can be explained by postponement of childbearing. The expression “later means fewer” is also true for first births. A method of predicting first birth rates, presented earlier by the author, is discussed and shown to give a good fit to Swedish data.  相似文献   

12.
全国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上升。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状况,会对未来人口发展、婚姻、家庭以及社会稳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出生人口性别比有关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综合治理,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常州市育龄人群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调查研究数据,对常州市育龄人群的理想子女数、性别偏好和预期初育年龄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不同特征人群的理想子女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常州市育龄人群不存在明显的生育性别偏好,少生晚生已成为其自觉自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偏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且持续偏高,一般认为,这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诸多影响因素中,何者为主要因素却有很大的分歧。笔者认为,虽然影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因素的,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的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仅与出生性别比偏高直接相关,而且是诸多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偏严的生育政策是中国出生性别比长期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近二十多年来,各种产前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不断普及为选择性人工流产、引产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在作用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诸因素中,非法的胎儿性别鉴定及选择性生育是其直接原因,它主要表现为一胎出生性别比基本正常、二胎及以上出生性别比偏高。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现象,从法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相关法律、法规,认为相关法律、法规不能有效调整人们的行为或者立法落后、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强化了人们"重男轻女"的观念,从而成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制度性因素.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生性别比偏高态势的基础上,利用1982年以后的人口普查及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了出生性别比的年均增长率,并据此进行总体及分类比较,认为:2000-2005年我国出生性别比在持续上升过程中已呈现出减缓趋势,这种减缓由城市化发展、人口流动加速、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婚姻市场调节以及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及合理的制度安排等因素促成,是男孩偏好“真性弱化”和“假性弱化”交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Further knowledge of combined birth and marriage intentions among cohabiting couples will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consensual unions and be important from a policy perspective. According to Norwegian surveys from 1988 and 1996, about 1/3 of the births to cohabiting couples are mistimed. Among the remainder, between 1/2 and 3/4 are to couples who at least have no intention to marry within the next couple of years. The most radical estimate, based on the most recent survey, is that there are three equally large categories of births to cohabiting couples: mistimed births, intended births to couples planning marriage, and intended births to couples with no marriage plans whatever. The 1996 survey also revealed that a clear majority of these couples who appear to want a child without planning marriage, explain this attitude partly by the less easy dissolution of a marriage. In other words, their consensual union is indeed considered different from marriage in terms of commitment and stability and they may have concerns about the quality of the relationship. There were weak indications that cohabitants with an intended birth in the absence of marriage plans were less likely than others to consider a parental break-up to be very deleterious for the child.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且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异常收效甚微,通过"禁止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入"刑"遏制性别比偏高成为社会热点。从人口学视角出发,构造立法后的人口数量成本和出生人口性别比收益方程,测算结果表明,立法后带来的人口数量成本可以接受,出生人口性别比收益明显,立法具有可行性。而且立法还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立法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的改革开放使延边朝鲜族人口生育行为在全球化时代发生了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又有别于中国其他民族的变化,即延边朝鲜族人口在尚有政策生育空间的情况下自觉放弃多胎生育甚至是二胎生育,从而导致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传统的人口学理论难以涵盖这种特殊的人口现象。延边朝鲜族人口生育行为的这种变化是应对全球化时代的社会变迁做出的文化调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