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所及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是从垄断的角度来分析不正当竞争,意指由垄断引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多种多样,有的并不因垄断而引起.如欺诈行为等,此类行为不作为经济法调整的重点,较为常见的由民法和刑法来规范.同时,经济法不调整一般的垄断行为,而是调整由垄断引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故在此将二者并列提出.诚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是有本质区别的,适当的垄断和特定条件下的垄断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有利的.只有当该垄断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有效竞争,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不良影响时,才成为反垄断法所调整的范围,以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作用.不正当竞争行为种类繁多、范围比较广.但总体上讲,虽然它对市场竞争、价值规律起到扭曲的作用,但并不能左右国民经济大局,在法律调整上需要民法规、行政法规范等.所以,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既有《反垄断法》,又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是反垄断法,并且在近期内出台《反垄断法》的条件尚不成熟.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法是西方现代经济法的核心.常被冠以“市场的经济宪法”.日本学者丹宗昭信认为“经济法是反垄断法”.说明它不仅在经济法中,在世界整个法律体系中,而且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领域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巨大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6年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公平、合理竞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其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因为除了横向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外,还需要纵向的《反垄断法》,只有两者的共同作用,配以已经出台的其他法律、法规,才能使市场主体真正形成公平、合理和有序的竞争。现实迫切要求反垄断法的出台。本文通过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制定有中国特色的反垄断法的基本框架作一设想。一、制定反垄断法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西方发达国家的多数学者认为,反垄断法是“经济宪法”、“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3.
中国竞争法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是二元制立法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颁布、已十余年,反垄断法也进入立法阶段,本文结合国外立法经验和两法的相关规定,对其目的、价值进行比较,以求深入了解我国竞争法的立法宗旨,使两法能相互协调,共同维护市场的竞争机制,促进我国市场经济良性、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有的竞争规范体系主要是围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建立起来的。但上述两部法律的不完善性和滞后性已经无法适应传统工业经济与新兴的知识经济并存,公用企业与跨国企业成为主要的垄断力量等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对搭售等垄断行为进行规制的立法模式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达不到竞争法应有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的规定 ,以及企业的价格权和我国的基本国情 ,比较了“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与国际倾销的区别。认为“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是经营者自主行使其价格权的行为 ,具有一定的正当性 ,法律不应予以禁止。  相似文献   

6.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增设“商业数据条款”,不仅是为了回应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利益分配诉求,而且是面临中央和地方双重压力下的立法政策选择。对于如何保护商业数据,学界在“商业数据条款”制定前提出的财产法模式与行为法模式之争,无论是在实施效果层面还是在法理技术层面,都大同小异,表面看似对立,实则殊途同归。我国立法起草者选择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之行为法模式保护商业数据,不仅是权衡各方利益、比对同属信息财产权之各类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之后的决定,而且考虑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历来是权利孵化器的优势,以及我国法院此前适用该法审理商业数据案件积累的丰富经验。适用“商业数据条款”时,应当通盘考虑《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增设的行为不法性考量因素条款,以及“商业数据条款”设立的商业数据权在竞争法视野下面临的内外限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中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存在较大不足,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情势,在《反垄断法》出台的背景下,对其修改势在必行。参考国际和国内地方立法,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应注意四个方面问题:1.反不正当竞争法律保护对象的问题;2.不正当竞争行为主体的扩张问题;3.不正当竞争行为与限制竞争(垄断)行为的区分问题;4.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性质问题。可以将我国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界定为:一切不具有独占地位的市场活动参与者,违背公认的商业伦理道德或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妨碍公平竞争、扭曲竞争,损害其他竞争者的合法权益、损害消费者权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对网上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规制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电子业务的兴起和网络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使得网上不正当竞争行为有了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有别于传统市场的不正当竞争手段。从现行立法来看,现行法律法规很难对其进行必要的规制,甚至会出现无法可依的窘境。所以我们一方面应修改现行相关法律法规,适应各国立法发展趋势,建立完善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反限制竞争法、反垄断法在内的竞争法体系;另一方面应加大反网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力度,在司法实践中,充分利用现行法律资源中的基本原则等弹性规范,并以法律解释为补充,不断摸索审理网上不正当竞争行为案件的对策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市场经济宪法”的反不正当竞争法 ,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至关重要。然而 ,我国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立法缺陷 ,极不利于指导司法实践 ,亟需进行“废、改、立”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平行进口因产品跨越一国国界本来属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基本问题,但知识经济条件下产品所蕴含的巨大无形价值,使平行进口问题在知识产权法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对平行进口的知识产权法律约束只是平行进口法律关系的一个方面.市场竞争公平性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对平行进口尚需从另外一个视角进行规制——这就是竞争法的规制,由此构成了知识产权法与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对平行进口关系的复合法律调整。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5.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