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抛下家中老小,一个人跑出去游山玩水数日,偏还乐不思蜀地沿途微信“直播”,惹得一干朋友争先恐后“抛夫弃子”地冲出门去,一会儿川藏高地,一会儿武夷人家,忽又远涉重洋地游个不亦乐乎——这就是朋友圈里最近火热流行的辣妈暴走!  相似文献   

2.
别人打开微信先看朋友圈,胡大爷却先看儿子的微信步数。其实看看倒没啥。可他一发现儿子的微信步数突然减少,就会往不好方面想:"儿子是不是生病了?他一个人在外地,我和他妈也照顾不上他,这可咋办啊?"这种焦虑很容易传染给儿子。有一次,胡大爷的儿子在和老妈视频聊天的时候,表达了自己对父母过分关注的不满:"我服了,我爸每天盯着我的微信步数,猜测我的生活状态,你们是不是没别的事做了?我不是生气,就是觉得有必要吗?  相似文献   

3.
T同学在朋友圈晒了她的年终奖,一辆披红挂彩的汽车。众同学挂鞭庆贺。向来爱开玩笑的M同学也蹭热度,上传了他家的新车:75岁老娘,骑着崭新的电三轮,载着他和儿子去赶集。M同学说,老娘的电三轮已经换了三辆了,上个月他又给老娘买了一辆最新款的。那天,老娘"开车"载着儿子孙子,回头率杠杠的。等红灯时,发传单的大姐艳羡地说,这车真好呀,我老爹一直想买一辆,但我们姊妹都不同意,不是在乎钱,而是年龄大了。  相似文献   

4.
腾讯微信的朋友圈风靡社交领域,富有中国式沟通的特色。每天通过刷新你的朋友圈可以获得圈子的最新动态和信息。 朋友圈,俨然成为一个女性化的新闻发言人,把你想说的想看的进行定向互动。  相似文献   

5.
每每聊到“小伙伴”,常常会连着另一个词--圈子。我也想定义所谓的朋友圈,大家有一些共同点,可大可小,有点具体又有点抽象。国内的朋友就是几个初中时玩得特别好的同学,上高中了陆续“分道扬镳”。好在有微博和微信,虽然不常联系,但是友谊长存。到了美国,形成了新的朋友圈,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同路人。在美国读高中快三年了,朋友圈有三类:一是学校的同学,二是在寄宿家庭里认识的国际学生,三是在这边互相认识的中国年轻人。  相似文献   

6.
正采访《在一起》时,感染艾滋的刘老师说她有天打车的时候,司机问她去哪,她说了地址,对方有点奇怪,看了她一眼,说:"你去那儿干啥?那儿都是艾滋病。""我就是。"司机一脚刹车,从后视镜里看着她,说:"我看你也是一个人呀。"这句话,足见误解和恐惧之深。一个社会的恐惧和暴戾之气,往往来自想像,而不是事实,来自议论,而不是感  相似文献   

7.
除了聊天、朋友圈、小额支付,微信还有什么功能?其实微信有很多功能大部分人都不常用到,很有用的几个小功能虽说丰富,使用率也不高. 朋友圈精选.身边越来越多人使用微信的朋友圈,但是分享的内容琳琅满目、良莠不齐,包括心灵鸡汤、微商营销、个人感受等等,"一周朋友圈精选"的功能相当于帮用户过滤朋友圈,所以这个功能还是颇具实用性的.点击微信上方的搜索栏—朋友圈—输入"一周朋友圈精选",你再看到的基本上就是朋友的原创内容啦.  相似文献   

8.
张皓:大咖拍卖的“大咖下午茶”活动现在开始,今天的话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家自我营销”。我们大咖拍卖所做的也正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帮助艺术家进行营销推广。尽管目前大家看到的我们是用一种比较简单直接的方式在微信群及朋友圈做宣传来推介当代艺术品,其实三个月前我们的想法还不是这样,当时我们尝试做PC端的技术研发来带动艺术市场的变革,目前大家看到的就是我们比较早在微信群里、朋友圈里边玩边推介的现当代艺术品,方式简单直接。  相似文献   

9.
海歌 《人生与伴侣》2006,(12):61-61
有个人我并不喜欢她,但她很喜欢我。她比我大八岁,是台湾人,是我们公司供应商的一个部门经理。从一开始就是她主动追求我,当我们第三次见面的时候.她就迫不及待地向我表白。当时我对她不是很动心,觉得自己也比较有能力,以至于她百般邀请我去她公司发展。我也没答应。  相似文献   

10.
刘静一 《新天地》2016,(9):16-18
时下有手机的人几乎都会玩微信,也都有一个甚至多个朋友圈.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南京一个老太太当仁不让,坐镇家族朋友圈,跟儿孙们适时地进行着良好的互动. “佘太君”本名王桂英,今年70岁,丈夫佘家荣已于20年前去世.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分别在北京、南京等地成家立业.送走了老伴儿后,她基本都是奔波、操劳于儿女的成家立业,接着帮助他们带孩子.在带孙辈的过程中,她学会了用电脑、玩手机.一晃就是古稀,孙辈们也渐渐如脱壳的小鸟振翅欲飞了,老太太似乎显得愈来愈孤独,愈来愈没有用武之地了.  相似文献   

11.
刘希 《山西老年》2011,(11):46-46
在彩票投注站里,对完彩票,我发现手中买的五注奖号,连一个号码都没有兑上。正当我感到十分沮丧时,一个怯怯的声音传入我耳朵里:“叔叔,这个你还要吗?能给我吗?”我一惊,低头一看,一个四岁左右的小女孩,身着旧衫,提着个塑料袋,袋里装了一堆废纸,大大小小的纸片拥挤着,五颜六色。看来,她是想要我手里的废彩票,我递给她,她朝我感激地说了声“谢谢”,又低头去寻找落在地上的废纸。  相似文献   

12.
微语录     
《成才与就业》2014,(12):63-63
正媒体调查显示,47.3%的人认为微信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32%的人觉得微信让人失去了个人空间:1.微信好友过多过杂;2.朋友圈变成淘宝网;3.被朋友圈的点赞"人情绑架";4.患上微信依赖症……要不要逃离微信,你怎么看?其实从电信时代开始,人们的沟通已经发生了障碍,微信只是更进  相似文献   

13.
史芳芳 《社区》2010,(36):21-21
刘晓娟,是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风雨坛街道茂泉社区的社区主任,因为她比我们年长,我们都叫她大姐。她为人热情,心地善良,为居民办事不惜辛苦,是社区的主心骨,因此我们又亲切地叫她"老大"。 社区里有一名患有脑瘫的残疾人张某,在三十几年里,她虽住在一楼,却从来没有离开过床,走出过楼门。有一年暑假,社区为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在大院里放映露天电影,没有看过电影的她非常渴望走出家门看一眼电影。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常认为,一个在家庭、事业及人际关系上都能称心如意的人,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我也一直这么认为,因为传统观念告诉我们,一个圆满的人生,除了事业还应有婚姻,尤其是女性更应如此。 然而最近与一位成功的女性交谈,使我有了另一层领悟。她说: 我觉得大家太把幸福定义成一种。因为感情是一个有机体,有消有长。如果大家认为女性一定要有婚姻,才是圆满的话,这是她的信  相似文献   

15.
安慧 《新天地》2011,(9):27
如今娱乐圈,虽然不乏模范夫妻,但也不时传来明星婚变和八卦的消息,看多了真让人不知道"情为何物"。这时,我们想起了我们老一代人的一个偶像,一个十分靓丽的女明星王丹凤。今年正值她和柳和清结婚60周年的钻石婚纪念。读读她的婚姻故事,不仅对明星们有益,对普通人也有所启迪。祖籍浙江宁波的王丹凤,1924年8月23日出生于上海。经营旅店为业的爸爸,给她起了个优雅而又  相似文献   

16.
那年圣诞前夕的一个星期天早上,做完早礼拜之后,一位有两个十几岁女儿的妈妈问我晚上是否可以开车带她的女儿去教堂参加聚会。她是一个离了婚的女人,需要帮助,我当即答应了下来。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开车去教堂,两个女孩子就坐在我的旁边。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当我的  相似文献   

17.
都说啃老这事挺不可取,但我最近却琢磨出另外一个理儿,啃老是不是要得,关键得看怎么啃。原先有个同事,常常差使她父亲干这干那,平日接送孩子,下雨天给送伞,想吃什么了,就打电话让她爸去买去做,有时还会让她爸送午饭……看到老人家拎着个饭盒,大声喊她,我们都笑她啃老啃到了家。有一次,同事几个又说笑,拿她开涮,那同事说,她啃老是有原因的,其实就是想让老人有点事做,过得充实一些。因为老人退休后就一直很无聊,至她母亲去世,更显落落寡合。  相似文献   

18.
廖仕成 《老友》2011,(12):40-41
俗话说:“崽好不如媳妇好。”确实如此——我的大儿媳不是我们亲生的闺女却胜似亲生的.她比女儿还有孝心。她担心我和老伴孤独寂寞.总是动员我俩到他们家里去住。我们一住就是一年半栽。儿媳妇悉心照料我们的生活起居.从不嫌弃和厌烦我俩.从没有给过我们脸色看。  相似文献   

19.
苑广阔 《社区》2012,(2):63
早就听说同事小丽的男友是个"小康男",直到去参加她的婚礼,才知道她的丈夫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收入中等,家庭条件一般。我很奇怪,婚礼之后问办公室的同事:"你们之前不是都说小丽嫁了一个‘小康男’吗,去参加他们的婚礼,也不觉得她老公很有钱啊。"同事白了我一眼,道:"你还真是又土又俗啊,我们说的‘小康男’,不是指经济上多富有、多有钱,而是指性格和心理上的健康、富有。"看我还是一副不明所以的样子,同事继续解释道:"你别看小丽的老公个  相似文献   

20.
杜伟 《老友》2013,(12):69-69
我喜欢看《老友》。她好比一个大拼盘,为读者奉上可口的精神食粮.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我喜欢细细品读《老友》,尤其是在夜晚,告别白天的喧嚣,沏一杯茶,慢慢看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