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西方传统哲学的哲学观是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的哲学观。这种哲学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从哲学的"一般本质"出发去解释各种特殊形态的、现实存在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观是从现实的历史条件出发去解释哲学,是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哲学终结论"实质上是"形而上学终结论",它要终结的不是所有哲学,而只是作为形而上学的那种特殊哲学。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哲学仅仅具有"解释世界"的功能,因而那些哲学家们只知道解释世界;马克思创立了一种以改变世界为宗旨的新哲学,也同时提出了一种以改变世界为宗旨的新哲学观。  相似文献   

2.
于茀 《北方论丛》2004,(4):6-10
海德格尔对于西方思想传统来说,一个飞跃性的认识是,重新区分了知识与真理.西方形而上学自柏拉图以后就走上了一条弯路,一条遗忘存在真理的弯路,一条与科学争夺同一个"真理"的弯路.形而上学的对象不是"与事物符合的知识真理",而是存在之真理,它直接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关.存在之真理不能用科学实验与理论推理的方式来获得,海德格尔发现了诗和哲学的"思",可以建立存在之真理.  相似文献   

3.
科耶夫哲学是黑格尔、海德格尔与马克思思想融合的结果,但同时科耶夫的思想中也蕴含着对于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双重误读:科耶夫将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批判中所提到的"自我意识二人"改造为其哲学的起点,将黑格尔的"现象学"转变为人类学,并借助于将这种人类学等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让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相遇。但这种相遇基于对"人的本质"的概念式的规定方式,代表着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它早已被马克思和海德格尔超越了,因此科耶夫所阐发的这条以"海德格尔"解释"马克思"的道路导致了其哲学向传统形上学的倒退。  相似文献   

4.
在《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中,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针对马克思的诘问:"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对立?"本文意在阐明,解释世界是改变世界的理论前提,改变世界是解释世界的理论归宿,即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是统一的。无论是在提出诘问的海德格尔那里,还是在马克思那里,这种统一都显而易见。同时,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力图克服传统哲学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但采用的方式不一样。海德格尔通过对"人生在世"结构的分析,消解了这一对立,指出人与世界的天然一体性,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世界即是改变世界;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克服主客二元对立,在此意义上,对世界的解释必然要诉诸于改变,改变世界即是解释世界的彻底实现。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在人道主义的哲学向度上批评了马克思形而上的哲学意蕴,在迈进历史性维度思考中,又赞叹马克思思想形而下的科学意蕴。循着这一悖论性思考,重新考证马克思的思想脉络存在"以哲学批判哲学"到"以科学否定哲学"的进路。以此辨析与实证科学"拒斥形而上学"的区别,并提出"实践-生存论"新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6.
笛卡尔以降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始终是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人道主义三位一体的主体性哲学模式。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要求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处于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历史性存在。正是从历史性视域出发对人的本质的创造性重释,使得他们在黑格尔之后的现代哲学革命中肩负起了重构与颠覆的历史重任。然而,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历史性视域,开辟了两条不同的理论路向,并由此引发了现代主体性哲学的两种迥异的命运。马克思在批判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的形而上学内涵的同时,又在新的基点上重建了历史性的实践主体性哲学,而海德格尔则试图从根本上拆毁和颠覆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力求建构非理性主义的历史性生存论哲学。这两种极为重要的哲学形态,为20世纪欧陆哲学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性的思想地基。  相似文献   

7.
吴辉 《理论界》2010,(11):113-115
"此在"这个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有着基础性地位的概念,对其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海德格尔哲学读解的程度,这不仅关乎我们对海德格尔哲学本身的理解,而且关乎它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界分,可以说在对"此在"内涵的层层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哲学是对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的一次伟大的颠覆,并且从"此在"和人的历史性"存在"的比照理解中,我们能看到二位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二者切中着同样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是马克思颠覆以往哲学观的宣誓。海德格尔对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进行批判,认为马克思的"改变世界"是对"解释世界"的循环论证,最终仍然是"解释世界"。海德格尔对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理解存在偏差。重思马克思"改变世界"的逻辑,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语境下,参照海德格尔的批判语境,在指明"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改变世界"的时代蕴含。这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及海德格尔对其评论的分析 ,试图证明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源就包含在哲学这一人类活动的本质矛盾中 ,根本说来包含在“存在”和“存在者”的互相“混淆”、“颠倒”和“替补”之中 ,因而从古到今 ,任何一个想要拒斥形而上学的人都不得不拒斥哲学本身 ;而反过来 ,任何一个还想进行一种哲学思考的人 ,包括海德格尔在内 ,如果不想沉入东方式的“无言”和沉默的话 ,最终也都不得不走上形而上学之途。从这个意义上说 ,形而上学真正是人类哲学思维摆脱不了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境域和“新”唯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喜 《文史哲》2003,2(3):110-114
面对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路径 ,一般唯物主义缺乏在世的“存在论领会”,后人对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也存在误解。当唯心论把一切存在者“引回到主体或意识”时 ,却始终不对主体或意识的存在方式进行追问 ,这同唯物论把“存在”或“实在”与物质等同一样 ,在方法论上错失了其存在论基础 ;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者和他的对手 ,按他们各自的方式 ,将马克思哲学读进了西方形而上学里面 ,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路子似有可能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一种创造性对话  相似文献   

11.
传统哲学的世界观以预设的本体作为解释世界的根据、借助于形而上学的抽象思维而确立。然而,内在于意识之中的哲学所信守的那种不变的世界观解释,在面对意识之外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时,客观上必然引发哲学的世界观发生变化。马克思新世界观超越了传统世界观哲学的局限,它从人的自身生存活动中去寻求人的活动的价值与意义的根据的理论尝试,是对人与世界存在与变化的现实的、科学的、历史的回答,它实质上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了。  相似文献   

12.
主体形而上学颠覆后所留下的主体空场,迫使哲学重新思考现代人的命运及其存在意义。作为广义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十分重视时间和历史问题,因为一种后形而上学主体乃是在时间和历史中生存着的存在者。但是,基于不同的立场和方法,在关于时间、历史的分析中,在关于现代人的命运及其存在的意义的思考中,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却开出了两种迥异而又互补的哲学路向。  相似文献   

13.
<是与时>以基础是论解构了以论证性表象的思维方式,那种将世界划分出一片超感性的领域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什么>继续了生存论一是论分析方法来揭示"无"这一虽位于形而上学之外,但为后者所必须的东西,通过生存体验可以通达到"所是之整体"之外.基于此在之是的形而上学性质,海德格尔于后期导入了对人类最基本问题的探讨,许多术语的双关性根源于人们的思维定向.然而,海德格尔这些深沉含义上的形而上学含义比范畴体系意义上的更深刻,是"人之为人"的最深的根据.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有这样一种倾向,即把马克思海德格尔化。不可否认。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以自己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其理论相似性的背后存在思想的巨大差异。马克思从现实的历史和人的存在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改造,最终实现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海德格尔则通过其“思想的移居”,即从“意识”的逻辑演绎转向对“此在”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的分析来领会存在的意义。只有深入二者的思想,才会看到他们对“存在”问题的不同诠释,才不会简单地以海德格尔解释马克恩。马克思不是谁,马克思就是马克思,这是我们实现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当代对话并由此推进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所必须清醒意识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意蕴与其在哲学上所实现的视域转换密不可分。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不是站在世界之外观世界,而是置身于世界之中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世界就是现实的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存的感性世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实现了一场彻底的本体论革命,马克思哲学既不是物质本体论也不是实践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并不存在二者之间的纠缠。以自然先在性为前提和物质本体论为根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无法体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意蕴就在于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形而上学把存在分裂为现象和本体两个世界 ,否定现象世界 ,追求本体世界。海德格尔把时间与存在联系起来 ,把时间阐释为理解存在的视域 ,他的时间是共时性的三维的时间。从这种时间观出发 ,海德格尔回到了人们生存活动的世界。通过这种回归 ,传统形而上学的现象与本体、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 ,以及人本身、物本身的分裂等得到了克服  相似文献   

17.
张有奎 《文史哲》2008,1(2):155-161
"马克思生存论"不是亦步亦趋地沿袭海德格尔的思路,不是研究"人生意义和生存体验"的抽象人道主义,而是站在当代生存实践及其理论表达高度的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全新解读。它是解释学方法的正当运用,而与流俗的"以海解马"的说法大相径庭。这种解读的革命性意义在于,突破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范式和问题框架之蔽,敞开了马克思哲学实现的范式变革。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就在于它特有的历史的观念或历史的原则.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关键在于,不应该用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重构马克思哲学,也不应该用西方现代哲学某些哲学派别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改造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生活(实践)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与此相适应,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物质(自然)决定意识”的旧唯物主义,而是生活(实践)决定意识的新唯物主义,即历史的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的存在论”——“历史生存论”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9.
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海德格尔把所有的人道主义思想都看成是形而上学.同时,他也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人道主义和形而上学.如何看待这一判断?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误读是基于生存哲学的标准而产生的,这在客观上造成对唯物主义的误解,它低估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阐释为形而上学的一次奠基活动,由此将康德为形而上学奠定的基础归结为先验想象力。但是,康德由先验想象力到统觉的退缩和未能阐明认识有限性的存在论后果,显示了此一奠基的不牢靠性。由此,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出发,实现了形而上学奠基的置换——基础存在论。基础存在论为形而上学奠基的关键在于具体澄清作为时间性的操心。海德格尔通过源初时间性建构起操心之结构的整体性,从而完成了此在形而上学的奠基。海德格尔所奠基的这一形而上学扭转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致思取向,将哲学的使命规定为对人的"实际生命"的关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