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胡适年轻时有一首《岁末杂感一律》诗,这样写道:“客里残年尽,严寒透画廉。霜浓欺日淡,裘敝苦风尖。壮志随年逝,乡思逐岁添。不堪频看镜,颔下已鬃鬃。” 这首诗,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上海滩十七八岁的浪荡子,前途无望、颓废落寞的穷酸样儿。那时候的胡适,正如他的《藏晖室日记》所描述的那样:  相似文献   

2.
正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 b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You will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这是一首诗的英文译文,这首诗便是流传千古的唐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王之涣。而这音美、意美、形美并且  相似文献   

3.
竹心的禅意     
看过一首小诗,非常有趣:我家小妹妹/提着竹篮去打水/妈妈说/竹篮怎能打来水/妹妹说/可我明明/打了满满一篮水/一路上/花儿要我喂/草儿要我喂/等我回到家/没了一篮水。竹心是窄的,竹篮也是空的,童心更是字的。这首小诗可爱,一派稚语童趣,心中不着一物,遍地长满芳菲。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小在“童心早泯”,很多物质化的考生看不懂。  相似文献   

4.
舒欣 《人才瞭望》2014,(5):74-74
说到数字诗,就不能不说宋朝理学家邵雍(康节)的《蒙学传》:"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寥寥几笔,就使乡村宜人的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这首诗把十个数字嵌入诗中,可以说是开了"十字诗"的先河。现在小孩子学习从一到十,还经常背这首数学科普诗歌。清朝的乾隆皇帝,特别喜欢作诗。  相似文献   

5.
<正>唐曦兰(Anastasia Podareva),俄罗斯青年诗人、翻译家、画家、自媒体UP主。唐曦兰出生于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故乡——梁赞市,自高中在俄罗斯的孔子学院接触到汉语和中国文化后,便对中国产生了向往,18岁来到中国求学,在浙江理工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唐曦兰对中国哲学、文学,特别是对诗歌情有独钟,“曦”“兰”二字便是取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她先后用俄语、英语和汉语写了200多首诗,创作了《唐曦兰的诗》《夜梦》《幽兰凝香》《金色的雨后》四本个人作品集。此外,  相似文献   

6.
曾经有一位优秀的朦胧诗人,写了一首十分绝妙的诗,内容简单到只有一个字:网。只不过那时的理解更多地侧重于社会学方面,是一张无形的网,把人们的生存空间挤兑得越来越窄小。十多年过去了,一张“有形”的网却将人们带进了一个言必称数字的信息时代,呈现出的是一个前...  相似文献   

7.
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灿烂的星》是他为爱人范妮?布劳恩写的一首表达爱意的十四行诗。本文以文体学理论为基础,对济慈的《灿烂的星》这首诗从音韵、修辞和意象方面进行分析,加深读者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欣赏济慈带给我们的诗歌盛宴。  相似文献   

8.
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诗人,其笔下的《鹰》坚毅中带着孤寂和悲伤,为了挖掘诗歌的美学价值,作者一改以往对这首诗歌的研究分析仅仅偏重音韵美的角度,而从这首诗的音韵美、意象视角、修辞三个方面的文体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产生的文体效果进行分析,解析诗人如何塑造出鹰的形象并探寻诗人塑造鹰这一形象的目的及其价值所在,旨在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创作特色以及内涵。  相似文献   

9.
阿虎 《人才瞭望》2009,(7):50-50
偶读清人胡澹庵编辑的《解人颐》一书,其中收录了三首有关人生欲望的趣诗,文浅意深,意韵绵长,颇耐寻味。 一首是《不知足诗》:"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相似文献   

10.
人们经常用"两袖清风"一词来比喻为官廉洁.关于这一成语的出处,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出自于明代廉吏于谦的《入京》诗:"绢帕蘑菇并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其实早在元朝文学家魏初的《送杨季海》一诗中就已出现了"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魏初,字太初,号青崖,著有《青崖集》五卷,曾任元朝中书省掾吏、监察御史、南台御史中丞等官职,品性清廉,颇有政声.此外,元朝陈基在《次韵吴江道中》一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两袖清风身欲飘,仗藜随月步长桥.  相似文献   

11.
段慧群 《人才瞭望》2014,(12):90-90
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南朝《文选》中《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写道:“骨肉绿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意思是说:“兄弟的亲密关系就像树叶长在树枝上,朋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相亲。  相似文献   

12.
从新近出版的《中国古代房内考》和《秘戏图考》中人们知道有个研究中国古代性文化的荷兰人高罗佩,孰不知,他对中国的诗、书、画、金石、琴道、小说亦有很深的造诣。大多数西方汉学家只是把中华文化当作研究客体,高罗佩则连身心都投入其中。1910年,这个不寻常的荷兰人出生于祖芬。他本名叫RobertHansVanGulik,“高罗佩”是他到东方后取的中国名字。高罗佩幼年时曾随其父在荷属东印度住了九年。1923年返荷兰,在尼梅根的一所中学读书。1929年,他进入当时荷兰的汉学中心莱顿大学学习政治与法律,同时接受系统的中文训练。1933年,又进…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一首《浣溪沙》里,有一句“人生有味足清欢”。“清欢”两个字,宛如一缕风中的茶香,让人心情怡然,乐而忘忧。清欢,是一种清新恬淡的心境,是一种豁达自得的生活态度,是一种随性诗意的人生情趣。  相似文献   

14.
不遇     
乘兴而来,却没能见到想见之人,应该是一种遗憾。不遇,其实也是一种美,第一次发现这种美,还是在小学时,学贾岛那首《寻隐者不遇》。隐者自怡悦,或白云生处,或水穷尽处,不遇是正常,而因此不遇,却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点染后人的心境,所以说是一种美。  相似文献   

15.
《人才瞭望》2011,(10):113-113
马金梁河南省郑州市人,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文联签约画家。他的画中西合璧、气韵生动,像诗和音乐一样优美,与天地对话,用色彩抒写了一首首抒情的诗画。油画作品《骊歌》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评为一等奖,《上海里弄》荣获世界华人艺术大会特别金奖。  相似文献   

16.
艾米莉·迪金森的《我为美而死》写于1862年,正值她隐退初期,是她600多首以死亡为主题诗歌的首推。诗中绝妙的意象、突破传统的韵律、跳跃的标点,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迪金森的独特诗风。此诗意境悠然,两位为追求真和美的斗士终可以在另一个世界无拘无碍地彻夜长谈。而不被世俗社会承认的迪金森终有真和美相伴余生。《我为美而死》是诗人隐退的宣言,是诗人对真和美的咏唱,也是为诗歌奉献了自己一生的迪金森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7.
戴望舒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代表作《雨巷》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新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首诗既追求古代诗歌的意境,又借鉴现代诗的象征艺术,在抒情上含蓄蕴藉,无论是诗情内容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透着一种迷惘幽深的美。从古至今,若即若离的朦胧美是中国文学的永恒追求。《雨巷》一诗,在隐晦、有暗示性的象征手法下,给予读者丰富的审美感受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8.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运动的先驱波德莱尔,有一首诗叫《应和》。这首诗启示我们,有的声音不是靠耳朵去听的,有的图画不是靠眼睛去看的,有的香味不是靠鼻子去闻的;甚至腐烂的可以是馨香的,丑陋的可以是美丽的。那么,就是说我们的耳朵、眼睛、鼻子的功能是有限的,甚至会欺骗我们。那么,要想去听到耳朵听不见的声音,去看到眼睛看不见的图画,去闻到鼻子闻不到的香味,要获得假象后的真实,我们就必须去“感应”,也就是去与自然“应和”。我们不妨称之为“发现”。所谓诗,就是“忽然的发现”。  相似文献   

19.
牛廷顺 《人才瞭望》2010,(1):109-109
文字,不管是中国字还是外国字,在语法、字形、读音、词序等方面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稍有不慎,颠倒一下词序,或者搞错一个字母,便会出现笑话,甚至酿成大错。遍览史册,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语言、意境和象征意义几个方面简单分析了一下华兹华斯的《黄水仙》。主要是表述了自然和这首诗的关系。自然在华兹华斯的诗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