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竖子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姚永概《慎宜轩笔记》卷四:“竖子乃指项伯,不指项羽也。”按:从语气看,竖子和项王似乎是两人,但从上文”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以及“项王受璧,置之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  相似文献   

2.
〔从而〕今用在因果复句的正句里,引出结果或目的。连词。古指跟从(他)。而,连词,不译。《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众人〕今指大家。古指一般人。《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小学〕今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指小的方面学习了。《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以上〕今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方位名词。古指向上走。以,连词,不译。《游褒禅山记》:“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相似文献   

3.
一、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新编高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中“曾无一言半辞”,课本注释为:“连一句半句也没有。曾,竟。”此注值得商榷。“曾”在古书中一读cēng,同“尝”,作“曾经”讲;一读zēng,裴学海先生《古书虚字集释》列有三个义项:竟(竟然);何(为什,怎么);尚(尚且,还)。在“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一句中,“曾”解作“曾经”、“尚且”都与文义不谐,似不可取。  相似文献   

4.
《国策》之用语,迄今未得其训者尤多。《赵策三·秦围赵之邯郸》:“彼(秦)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注:“这句话不好懂,疑有误字。《史记》作‘过而为正于天下。’司马贞《索隐》:‘谓以过恶而政也。’以备参考。”在王先生以前的注释家如宋代姚宏、元之吴师道等均知“此句亦难通”而阙如。昔者余每教于此,亦从前人而阙如。然窃思古人之立言当有所指,故观汉前史籍时时留心,稍有所悟,知“过而遂正于天下”一语不曾有误,其难解者唯“过”“遂”“正”三词耳,今试释之。  相似文献   

5.
一、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初五册《触龙说赵太后》)其中“哀”字,课本未注释,一般讲作“哀怜”、“悲哀”、“哀痛”。如阴法鲁主编《古文观止译注》译为:“实在使人感到哀痛。”阙勋吾等合编《古文观止译注》译为:“也确实够悲哀的了。”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上册)注云:“哀之,哀怜她。”  相似文献   

6.
“为”字被动句是古汉语常用被动句之一,格式很多,有“为V”、“为NV”、“为N之V”、“为V于N”、“为N见V”、“为N所V”、“为N之所V”、“为所V”、“为N所见V”、“为N之所见V”等十种,今各举一例: (1)伯友将为戮矣。(《左传·襄二七》) (2)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十八》)  相似文献   

7.
《旅次丹阳郡遇康侍御宣慰召募兼别岑单父》。此天宝十四年冬,刘长卿避安史之乱过江至润州丹阳郡时所作。丹阳郡,即今江苏镇江,乾元以后改郡为州。“骄虏窥中原”等句,即写安史之乱。岑单父,即岑参之兄岑况。岑参《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云:“单父古来称宓生,只今为政有吾兄。”时在天宝中。天宝末岑况即客丹阳郡,后官终湖州别驾。  相似文献   

8.
《楚辞·九章·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鼌吾以行”句,叔师《章句》云:“甲,日也。鼌,旦也。屈原放出郢门,心痛而思,始去正以甲日之旦而行。”洪补曰:“鼌、晁并读为朝暮之‘朝’。冯衍赋云:‘甲子之朝兮,汩我西征。’”两说并无分歧。以往治《骚》者,白朱子至郭老,均因王说,殆无疑义矣。《杭州大学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三期刊载薛恭穆《<楚辞>解诂》云:“古人用干支纪日,甲之,即‘甲子’。之、子古字通。”为示不掠人之美,又把此项发明权归于洪庆善:“视洪氏此语,意在说明鼌字之词义,实际上却已将‘甲之鼌’即冯衍赋之‘甲子之朝’的消息传告给读者。”薛文认为:“冯衍赋此句内容与句式显然是模拟与糅合《九章·哀郢》这句‘甲之鼌吾以行’与《招魂》:‘汩吾南征’两个分句而成。所以‘甲子之朝’一语,正好可以作为此句的注脚。”又引《左传·僖公五年》:“八月甲午,晋侯围上  相似文献   

9.
“魏晋六朝人重《汉书》而薄《史记》,故习《汉书》者亦多于《史记》,注释之多,殆由此矣。至唐颜师古乃集众家之训释而为一编,是为今本之《汉书注》。颜师古在注释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学术上擅长语言文字之学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三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各类成人高考复习丛书”语文下册都选用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齐魏马陵之战”一节。选文中有一句“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其中“钻火”一词,容易使人望文生义,而上述课本的选文均未注释,现试训如下。“钻火”,是“钻木取火”的缩语。但教材选文中“钻火”的意思却非钻木取火,而是取火、点火的意思。因为:其一,从工具技术的发展史看,齐魏马陵之战时钻木取火的方法当已淘汰。战国时的韩非在《五蠹》一文中也说:“今有构木钻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所笑矣。”连韩  相似文献   

11.
(20)天下大氐无虑皆铸金钱矣。《汉书·食货志》《辞海》“无虑:大都,大约。”“大抵:大概,大都。”按:这两个词亦即(14)例中的“虑”、“率”之义。“无虑”中的“无”字无义,前人多谓之语首助词。二词的用例: (20—1)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20—2)今反虏无虑三万人。《汉书·冯奉世传》  相似文献   

12.
“今”字在古文注释翻译时,常被误释误译。如: (1)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墨子·非攻》) (2) 今有一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黑白之辨矣。(同上) 《中华活叶文选》将此二例中的“今”字分别译为“如今”、“现在”;《古文百则》将两个“今”均译为“现在”,二者的翻译都不确切。首先从句子形式上看,两个例子都是“今……,则……”的格式。这是一种条件复句,前面的分句提出一个假设,后面的分句说明假设的结果。“今”是复句中的主要关联词语,  相似文献   

13.
九鼎考辨     
九鼎的记载屡见于秦汉及先秦的典籍。对九鼎的铸人有夏禹、夏启之殊;造地有荆山、昆吾之别;造型有三足、四足之异。具体地说,即是:甲、于夏铸鼎之人有两说。一说为禹,《史记·封禅书》云:“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一说为禹之子启,《墨子·耕柱篇》云:“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夏后开即启。乙.于夏鼎造地本多歧说,可考其地者有二。一为荆山,《说文·鼎部》鼎下:“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荆山在今陕西富平。《元和郡县志》:“荆山,在县(富平)西南二十五里。”一为昆吾,已见上所引《墨子·耕柱篇》。另,《吕氏春秋·应言篇》:“帝丘之鼎以烹鸡。”帝丘,即昆吾之虚,在今河北濮阳,见《通典·  相似文献   

14.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矣。——《鸿门宴》 试译:不这样,你们都要被他俘虏去了。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试译:于是赵王这才斋戒了五天,指派专使捧着宝玉,并亲自在朝堂上举行大礼,拜送国书。为什么这样呢?原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表示敬意啊。 这两句中的“者”,中学教材未注明词性。张之强同志新著《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一书,对前一句中的“者”,解释为“它只用在假设复句中,位在假设条件分句的最后,表示假设语气,相当于‘……的话’。”诚然,这种“者”字的用法,比较虚化,甚至可以说接近语气词了。但是,如果从“者”的语源来看,两句中的“者”都具有指  相似文献   

15.
一、不当断而断之例。1、卷八《仁寿县》:陆务观《跋蔡帖》云:“近岁苏、黄、米、芾书盛行,前辈如李西台、宋宣献、蔡君谟、苏才翁兄弟书皆废,此两轴,君谟真行草隶皆备。”米芾,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故“米、芾”之间的顿号应删去。2、卷三《成都府三》:“前临逸陌,却负长瀛,蕙楼接登景之房,琼台带荡真之室。”矣。今此观尚存。矣,语末助词,只能附在句子的末尾,不能单独为句。故“室”后的句号和下双引号应去掉,在“矣”后加下双引号。  相似文献   

16.
薛昂夫行年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超吾,字昂夫,号九皋。以字行,人称薛昂夫。元代畏吾儿族有名的散曲家。 王德渊《薛昂夫诗集序》:“薛超吾,字昂夫。其民族为回鹘人,其名为蒙古人,其字为汉人”。 薛超吾,康熙《衢州府志》作“薛超吾儿”,民国《衢县志》作“薛遮吾尔”,皆随音译写,字无定形。 “回鹘”,即古代之“回纥”,散居漠北,以游牧为生。隋大业间,与仆固、同罗诸部结为回纥同盟。唐德宗贞元四年,改称回鹘。后为黠戛斯所败,部落西迁,散居今新疆东南一带。蒙古铁木真时归附,称畏吾儿,即现今之维吾尔族。 揭侯斯《送爕元普序》云:爕里普化为蒙古人,本无氏姓,“故人取名之首字加其字之上若氏姓之者,以便称谓,今天下之通俗也”。薛超吾之称薛昂夫,亦徇此俗。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以下简称《游》),在记游之后,发表了两点感想。第一点感想先是论述了“志、力、物”三者在成就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指出:“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中语参》认为,这一句“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尽吾志’的重要,说明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只有‘尽吾志’,才能作到‘无悔’无‘可讥”’,显然,《中语参》把它理解成议论性的文字,并且认为它是一个关于治学的话题。笔者认为“尽吾志”的“吾”字应该理解成“我”,这句话不是议论…  相似文献   

18.
《宋史·司马光传》:“辽、夏使至,必问光起居,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此段文字源于苏轼之文。《东坡七集》正集卷39《司马温公神道碑》:“辽人、夏人遣使入朝,与吾使至虏中者,虏必问公起居,而辽人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慎勿生事,开边隙。”苏轼原文,敕边吏者惟辽而已,而《宋史》删“辽人”二字,主语承前,变成敕边吏者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与使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过程中,觉得其文选的两条注释值得商榷。其一: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齐桓公伐楚》)其注释[4]对“楚子使与师言曰”的解释是:“楚君派使者跟诸侯之师说”。释“与”为“跟”。我  相似文献   

20.
二十六年,进号平西将军,让不拜。(《南平穆王铄》1856页) 校议:《文帝纪》:“二十七年……二月辛丑,右将军、豫州刺史南平王铄进号平西将军。”与此作“二十六年”有异。今考《传》于此后续云:“索虏大帅拓跋焘南侵陈、颖,遂围汝南悬瓠城,行汝南太守陈宪保城自固,……相距四十余日,铄遣安蛮司马刘康祖与宁朔将军臧质救之,虏烧攻具走。”据本书《文帝纪》、《刘康祖传》、《臧质传》、《索虏传》,事亦在元嘉二十七年,《通鉴》卷125、《建康实录》卷12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