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的基本情况、关于“山中旧本”的分析和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的文献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所依据的“山中旧本”似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寒山诗版本,因而大典本《寒山诗集》在寒山诗和寒山诗版本源流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在思想倾向上交织着作者爱国主义、反帝思想和追求美好祖国的抱负未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这些诗印下了诗人在漫漫长夜的旧中国探索前进的足迹,表现出他在早期寻求理想的祖国时充满希望和失望的思想反复,反映了诗人民主主义思想的局限,并由此而导致他在《死水》诗集出版后,终于停止了歌唱。  相似文献   

3.
《毛仙翁赠行诗》是一部小型诗集,涉及韩愈、白居易、元稹、牛僧孺等中晚唐22位重要作者,关涉问题极广。诗集内容为杜光庭伪造的可能性不大,纂集者也不是杜光庭,杜只是在集后缀写了一篇《毛先翁传》。诗集是否伪托,难有定论,客观地说,朱金城先生的话相对恰切,即"亦非尽伪作"。该集很可能纂辑于晚唐五代,但可以肯定,至迟在北宋初已开始流行,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毛先翁赠行诗》把中晚唐重要士人与一位道士交游题赠的作品纂为一集,这本身极具深意。通过《赠行诗》编次结构和内容的探讨,可以管窥中晚唐党争的复杂过程及中晚唐"尚奇"、"嗜怪"文风的形成。毛仙翁其人除了《毛仙翁传》的记载,鲜有其他记录,但也不是凭空想象中人。  相似文献   

4.
三、伯三二一一号文书、伯三四一八号文书均为王梵志诗的一部分(一)伯三二一一号文书的作者为王梵志刘铭恕在《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斯五四四一2王梵志诗集卷中”一条后曾作如下说明: 《敦煌掇琐》所抄伯希和三二一一号之无名长诗卷,证以此卷,知亦为梵志诗卷中。刘铭恕的意见是对的。检斯五四四一2号文书开端有“王梵志诗集卷中”、“王梵志诗集卷中”、“王梵志诗集卷中”完全重复的三句,它们是全诗的标题。据此,斯五四四一2号文书为王梵志诗无疑。而伯三二一一号文书的前十四首诗,除个别字因抄误外,内容与斯五四  相似文献   

5.
从史料、诗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等方面来看,《苏轼诗集》中的《瑞金东明观》一诗乃是苏轼在海南北归滞留虔州时所写,被纪晓岚判为"伪托之作",实乃误判。再是从《苏轼诗集》和《全宋诗》关于苏轼虔州诗的编排来看,其中的《画车二首》并非苏轼在虔州时所写。  相似文献   

6.
朱熹《诗集传》是诗经宋学的重要代表,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影响甚巨。李朝初权近《诗浅见录》是韩国现存的古代最早研究《诗经》的著作,也是很早就将朱子《诗集传》介绍到域外的论著之一。当前韩国诗经学的研究国内才刚起步,权近的《诗浅见录》是《诗经》域外传播研究的重要著作,同时,朱熹《诗集传》也对李朝诗经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朱熹《诗集传》和权近《诗浅见录》的诗经观进行比较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正> 太阳河流/一起流向远方/光和水融合/组成一条条金灿灿/取不尽撕不断的/彩带和遐想(《太阳河流》)卞国福同志在行政工作之余,“拨动缪斯的琴弦,写下了一首又一首作品。继《热土地的歌》,《一树春天》是作者结集出版的第二本诗集。读罢诗集,我仿佛看到:理想的“阳光”、生活的“河流”在诗人丰富开阔的内心世界融合交汇,组成了一条条取不尽撕不断的“诗”的彩带和遐想。富有政治激情是诗集比较显著的一大特色。正如诗作者在“后记”中所言:“也许因为职业的关系,我写的诗歌太露、太直,反映的内容似乎太“政治”。我想,作为我国文学,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我不能离开现实而生活,不能离开生活而创作”。  相似文献   

8.
作者通过对高Bin《唐诗品汇》所引严羽论诗语,元代摘编《严沧浪先生诗法》,李严《诗辨》的考察,指出在宋末及元代,流传着严氏著作的不同文本,作者通过考察《沧浪吟卷》的版本源流,指出李南叔录本《沧浪吟卷》始刻于元代,并不存在所谓宋刻李南叔录本。民国张钧衡《适园丛书》本《沧浪吟卷》补足元刊本所脱三首半诗。作者发现两个日本本子也载有这三首半诗,并考定此三首半诗的补足时间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以前,学术界相信此三首半诗的真实性,作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对于严羽《评点李太白诗集》,作者则认为应是出于伪托。  相似文献   

9.
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1931年11月27日,赵景深在徐志摩去世之后,写了《志摩师哀辞》。文中记叙了1926年春天作者访问徐志摩的情景,在谈诗时,“问他对于自己的诗所最喜欢的是哪一首,他说是无题。”(《新月》四卷一期)《无题》收入徐志摩的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这首诗为什么被作者自己喜欢,我想大约是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性灵与诗魂。全诗以“朝山人”自喻,抒写为了攀上那“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10.
署名袁枚的《随园集外诗》来历不明,其所收《湖上》《咏蚶二十韵》《读今人诗四首》实为抄袭、窜改俞廷瑛《琼华诗集》中的《湖上》《咏蚶二十韵》《题吴梅村诗集》《题朱竹垞诗集》《题王渔洋诗集》和《题查初白诗集》而成。《随园集外诗》出现于民国初年,其与《随园轶事》《疑云集》《古本金瓶梅》等当为同一拨书贾伪造,最大的怀疑对象为王文濡。《随园集外诗》造伪手法较为复杂,探讨其具体情形,对古书辨伪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黎明街》(广东省出版集团2009年9月第一版)是钟源先生的处女诗集,收集了诗人从青青校园的青涩学子时期到血气方刚的中年岁月前后十多年的优秀诗作,于2009年付梓出版。诗集分为《相约黎明》、《少年情怀》、《求索岁月》、《酒朋诗侣》和《诗苑漫步》五个部分。  相似文献   

12.
"淫诗"说作为朱熹《诗经》解释学的新成就是发展着的思想观点,因为他就"淫诗"作者的定位上存在着前后的不一致;又是自相矛盾的观点,因为"淫诗"所包含的诗篇只涉及变《风》而未及于"二南"正风和《雅》诗中符合"淫诗"标准的篇章。若仅以《诗集传》时的"淫诗"观为标准,《卫风》中有"淫诗"十篇,整个变《风》中有"淫诗"四十篇,《召南》中的《野有死麕》,《小雅》中的《菁菁者莪》和《隰桑》也理当是"淫诗"。  相似文献   

13.
白蕉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书画家,尤以书法追似古代书圣王羲之、王献之享誉艺坛。《白蕉》是他在1929年出版的一部新诗集。这部诗集内分二辑,共收诗作52首,其中第一辑含29首,第二辑含22首,另有题记诗一首。白蕉自撰的《序》与《后记》,则分别置于诗集前后。1歌咏爱的悲愁和欣喜白蕉在《序》中说,这部诗集中"大都是爱的悲愁和欣喜的歌咏"。这是对诗集大多数诗篇表现题材的归纳,也是对整部诗集基本主体和旨趣的概括。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诗经·郑风》诗旨的讨论一直存在较大争论。文章在分析郑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特征以及它们对郑国文学创作影响的基础上,依据《毛诗序》和《诗集传》对《郑风》诗旨进行分类研究,注重从《诗序》中理解诗旨,在朱氏解读中领悟诗义,结合其文化背景和文本内容对《郑风》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5.
刘大白是“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诗人。他著有《旧梦》和《邮吻》两个诗集。《旧梦》1930年改版重印时,经过剔除、添补、移动、订正,分编为《卖布谣》、《丁宁》、《再造》、《秋之泪》四集。刘大白的新诗题材广泛,内容纷杂,风格不一。就内容来说,他的诗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6.
《激情的弦》 常枫著,短诗集,列入“诗播种丛书”,1949年出版,内含《我底碑》、《信念》、《给我底弟弟的叮咛》、《挑琴》、《呈克鲁泡特金》、《啸歌篇》、《匕首》、《石林底童话》、《滇池》、《狂想曲》、《黄昏底构图》、《银河底哭泣》、《发抖的夜》、《零碎的诗》14首。关于诗集创作和出版的情况,作者于1985年给编者的复信中回忆说:“1947年秋季我到了宜良中学,此后两年间,我写的诗歌较多。我是用  相似文献   

17.
生当明清之交的彭而述(1405—1665),是河南邓州彭桥人,他文史兼治,著作甚丰,计有《读史外篇》、《读史新志》、《明史断略》、《读史亭诗集》、《禹峰诗集》、《读史亭文集》、《南游文草》等史论、诗、文十二种。遗憾的是除《读史亭诗集》(残卷)存邓州市图书馆外,余皆不可得。其诗作在当时是有相当影响的,有“江北十子”之美誉。他在《一松亭》诗中说:“海内传佳句,羞称庆历人。”这当不全是作者的自诩之辞。彭而述经历丰富,交游广泛。他于明末,初仕晋南。在李自成下北京前后,他北上燕赵,东游齐鲁,南下吴越,盘桓荆襄。入清后他提学两湘,巡…  相似文献   

18.
晚明毛晋大索十余年,终聚得释皎然《杼山集》、释齐己《白莲集》、释贯休《禅月集》,并将三家之诗合刻为《唐三高僧诗集》.毛晋校刻《唐三高僧诗集》在补遗、校勘方面虽屡有疏误,却是此后三家诗集最为流行的版本,不仅为诸多丛书所收录,亦是今人整理三家诗集的重要参校本.毛晋并称三家之诗为"唐三高僧诗",是用最为简明而直接的形式揭示出了中国古代僧诗创作的一种典范,具有较高的批评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叶芝《被偷走的孩子》一诗,收录于早期诗集《十字路口》,一般学者认为,此诗虚构一个奇妙的仙境,与充满烦恼的尘世对比,而诗人则希望前往仙境,以摆脱烦恼。如果运用解构主义理论,对全诗重新分析,就会发现,作者在诗中仙境与尘世的冲突,而作者则徘徊于两者之间,充满了精神的痛苦,而追求又是虚幻而荒诞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穆木天涉猎的领域虽广,但首先是以写诗著称的.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他先后出版过《旅心》、《流亡者之歌》和《新的旅途》等诗集.这些诗忠实地记录了作者在思想和艺术上艰苦探索的步履,传达了时代声音.本文试图就这位前辈诗人的创作略述一二,以期引起对这片被人遗忘的土地的垦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