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周立教授团队撰写的《"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2019)》一文在《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一经刊发,在国内乡村发展研究领域引发强烈反响。应广大读者要求,特此刊发该团队《"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2018)》以飨读者。此文是对中国乡村发展的纵深调研,打破常规视野中"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程式,一点触及,多点发力,多视角发现乡村中国的魅力,总结乡建历史和经验,传承乡村文化,开启城乡中国发展的新研究时代,学者情怀贯穿其中,读后为之动容。欲知详情,请君细赏。  相似文献   

2.
大疫袭来,封村断路。我们“在乡村发现中国”一行,三年来几次组织在城乡中国之间再次游走,皆难成行。借福建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的机会,各路学子再聚乡村,驻地研修。疫情封控加快了全球本土化步伐,也使得研修走向在地化。于是,《“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在2018和2019之后,又有新篇。礼失,求诸于野;学失,同样求诸于野。在这个基本常识缺乏的时代,再次由草尖溯回到草根,发现中国道路,发现乡村力量,发现未来希望。  相似文献   

3.
我以前总觉得讨论乡村问题还没到时候,现在我倒觉得是一个机会,真正把乡村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我们需要反思的是,长期以来我们整个对农村的理解是不是在讨论乡村问题?实际上不是的。实际上你去乡村搞事,包括现在的"三农"命题,很多时候都只是人为造出来的。前几年,我在乡下看到很多人拿着相机在拍,拍了就是为了搞规划,搞设计。  相似文献   

4.
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把握乡村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乡村社会研究或农村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6。由此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概括为"乡土社会",即"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也就是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或不同于"法理社会"的"礼俗社会"[1]9。乡土中国一直是理解和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和视角,而且也成为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范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观点     
《源流》2009,(3)
南方周末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对中国来说,这个牛年是一个新的开端。而这个开端将把中国带向何处,取决于我们对未来的信心,更取决于我们改革的决心。中国能否在下一轮经济中持续领跑,中国人的福祉能否继续提升,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没有农村的民主,就没有全国的民主。投票作为农村民主最基本的形式,受到现行乡村观念的极大影响。试以一个北方典型的农业乡村为标本,探析乡村观念对农民投票偏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要在新时期进行乡村建设,必须重视新时期乡村日常生活的新变化。首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农民都外出务工,村庄中只剩下了所谓的"386199部队"(妇女、儿童和老人),并且很多农民都是举家外出,农民的利益出现分化,集体性活动难以组织,村庄社区生活陷入凋敝。其次,在农村,传统的节庆仪式实际上是与农业生产的生产节律相一致的,在农业生产告一段落的时候或者在大段的农闲时间,村庄社会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及五个"相一致"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群体性事件,就是因为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五个"相一致"要求,因此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定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五个"相一致"要求,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晏阳初在河北定县推行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时中国的乡村建设影响深远,尤其是其提出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核心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农民教育仍有许多指导和借鉴意义。当前在我国农村社会流动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晏阳初的农民教育思想对目前中国农村社会流动中农民教育问题有引领作用,其中注重乡村精英的领导作用;关注农民"整个的人"的培育;这些对构建一个中国农民教育的体系很适用。  相似文献   

10.
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下的乡村振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经验是,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在当前中国基本制度设置中,一方面农民既可以自由进城务工经商,也可以选择进城安居生活;另一方面国家为农民保留了返乡退路,以备进城失败的农民可以退回农村.正是因为进城失败有退路,农民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进城,国家也不担心因为经济周期造成进城农民失业所引发的社会政治不稳定,中国因此有了城乡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2035年之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要为占农民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保底,要解决中国绝大多数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回应他们的诉求.要防止当前学界、政策部门和地方政府实践中已经普遍蔓延开来的激进的乡村振兴解读,倡导积极稳健的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