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母亲作为女性文本最常见的性别角色,隐含了女性写作、女性意识的诸多信息,她不仅是一种伦理象征,同时也构成了女性文本中重要的文化、审美空间,她是父权社会建构起的神圣的性别神话,同时也是女性文本中即将建构起的文化与伦理关怀的一个重要砝码。笔者通过关注女性文本对传统的"母亲神话"的消解,来透视中国女性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一种基于性别意义上的母性关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城墙文化与明清城市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历史上 ,城墙作为古老的文明象征 ,在传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从人们对城墙的强烈依赖心理 ,到对“城之役”的高度重视 ,都表明了城墙文化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 ,而城墙建筑也处处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 ,城墙作为中国古老城市的标识 ,其扩建的过程也是都市空间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论文选取了在女性文学中有着普遍意义的"阁楼"这一幽闭空间意象,以林白和陈染两位作家的文本为例,对其中的"阁楼"意象进行解读,来挖掘其中的"阁楼"空间与女性的精神世界的微妙关系。女性内心力量在阁楼中是收缩还是扩张,阁楼中的窗帘、镜子、窗,这些意象有着怎样的隐喻意义都是论述的关键问题。论文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对阁楼意象呈现的三种不同的女性精神世界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描写都市上海的小说,主要通过一个弄堂女性的群体来书写她对上海及其历史的理解,并构建了一种独到的上海/女性之间的想象关系。本文拟以具体文本为例,期冀对这种新颖的想象关系做一个尽可能全面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描写都市上海的小说,主要通过一个弄堂女性的群体来书写她对上海及其历史的理解,并构建了一种独到的上海/女性之间的想象关系.本文拟以具体文本为例,期冀对这种新颖的想象关系做一个尽可能全面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兴起于20世纪末的空间理论从社会、地理、建筑、文化等方面革新了人们对于"空间"的认识,"空间"成为一个极具活力和内涵的概念。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在空间理论和文学理论的互动关系中展开:在空间理论的照拂下,文学批评更加关注文本的结构特征和空间意蕴的阐释,文学文本中的景观、环境等空间因素作为象征系统和指涉系统,共同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空间理论也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与外部世界的诠释方式,促使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变。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有大量的植物意象,并隐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植物可以是女性的象征、寄情的赠物、婚恋生活的隐语,还可以代表婚恋的场所。本文对植物意象的内涵及其形成缘由进行了分析,认为古人特有的交感思维、强烈的生殖崇拜心理及现实生活体验共同生成了植物意象。  相似文献   

8.
“双重声音”是美国黑人文学的典型特征.这一特征同样体现于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文学创作.在莫里森的文本世界中,带有非洲色彩的神话、美国黑人独特的音乐、丰富的植物意象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隐喻世界.每种隐喻都凝结了美国黑人复杂的历史经验和内心体验,并且包容着大量非洲文化因素.“隐喻的漫游”使美国黑人得以在屡受挫败的现实之外开拓一个象征的空间.这个空间指向遥远而古老的非洲大陆,是一个由坚实的黑人传统文化所支撑的想象性存在.只有落脚于黑人传统文化,美国黑人才能摆脱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分裂状态,获得自我的自尊、自由与完整.  相似文献   

9.
《钟形罩》是美国当代女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以女主人公埃斯特独特的眼光和身体洞察,感受"父权制"文化的虚伪、丑陋和专制,是知识女性充分利用"看"的权力,对不公平的社会文化的反抗和消解,是女性主体性的充分体现;而埃斯特被精神分析、监控的身心体验揭示了女性个体在"父权制"政治权力下的"被看"和被客体化的社会地位。文章从女性文化视角解读《钟形罩》文本中"钟形罩"意象的涵义,揭示普拉斯悲剧的社会文化本质。"钟形罩"意象阐释为笼罩女性的"父权制"社会文化的一切产物;"看"与"被看"象征了女性个人主体与社会文化权力和地位之间的关系。埃斯特在"钟形罩"里"看"与"被看"的权力较量彰显了女性主体性表达的强烈愿望和女性身体被政治文化客体化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10.
意象浅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最初含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了意象中两个成分“意”与“象”在创作中的关系以及在创伤中的独特魅力。由于意象与象征、原型有着不可忽略的联系,本文对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围城》意象研究基本阙如的现状,文章提取了小说的两个贯穿性文化意象,即轮船意象和家意象,对小说进行了新的解读。轮船意象属于文化意象,讽刺了现代盲目的出国热。从叙事功能来说,它具有设定背景、贯通结构和凝聚意义的作用。家意象在小说中是以意象系列的形式出现的,既指现实的家,也指其他各种象征隐喻意义和文化引申意义上的家。在《围城》这种散文化结构的小说中,它起到了凝聚叙事结构、揭示中心和升华主题的作用。轮船意象和家意象的互织互动,升华了文本的文化内涵,形塑了小说的审美风格,是解读小说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2.
作为民族众多 ,并且相对封闭和独立的中国西南区域 ,其少数民族诗歌创作 ,有其独特的文化生存背景。本文分析了这一区域的诗人们在种种具有隐喻、具有象征和寓意色彩的民俗风情以及古老文化的历史积淀中 ,以诗的意象舒展着个性生命 ,从整体上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历史、伦理、情欲等基本主题 ,从而完成了他们诗作文化寓言设置的精神指归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梧桐、凤凰、女皇3者的生态历史文化象征与浸润相融情况,指出梧桐蕴涵的女皇武则天历史文化的复合象征意义及其生态价值。从神学看,梧桐栖凤意象是借助于梧桐表现出来的神话传说;凤与龙并行,凤代表杰出女性,女皇武则天为凤凰化身,而作为神鸟的凤凰专栖于作为神树的梧桐树,梧桐象征女皇的龙生凤身。从佛学看,梧桐之所以具有中国佛教圣树意象是因为其与菩提树有许多相似之处,梧桐在历史上适应了当地气候,历代在佛教寺庙广泛种植因而代替了菩提树;凤凰也是佛鸟,女皇武则天为弥勒佛转世,梧桐象征着女皇佛身。从森林文化看,历代园林种植及诗文创作借助梧桐表现出具有主观情意的审美文化:梧桐的爱情喻象象征女皇武则天的人性情感;梧桐的孤高意象象征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王身;梧桐叶落秋至象征武则天去帝称后;桐凤高洁与梧桐的凄苦、悲伤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女皇武则天1 300多年来被人评说。同时,桐凤意象亦有其深刻的生态价值:在人的精神观念中,梧桐栖凤象征着人类的和谐文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加深森林文化方面的女皇文化研究,以桐凤为喻,可打造森林文化创意园区,创建森林文化城市。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梧桐、凤凰、女皇3者的生态历史文化象征与浸润相融情况,指出梧桐蕴涵的女皇武则天历史文化的复合象征意义及其生态价值。从神学看,梧桐栖凤意象是借助于梧桐表现出来的神话传说;凤与龙并行,凤代表杰出女性,女皇武则天为凤凰化身,而作为神鸟的凤凰专栖于作为神树的梧桐树,梧桐象征女皇的龙生凤身。从佛学看,梧桐之所以具有中国佛教圣树意象是因为其与菩提树有许多相似之处,梧桐在历史上适应了当地气候,历代在佛教寺庙广泛种植因而代替了菩提树;凤凰也是佛鸟,女皇武则天为弥勒佛转世,梧桐象征着女皇佛身。从森林文化看,历代园林种植及诗文创作借助梧桐表现出具有主观情意的审美文化:梧桐的爱情喻象象征女皇武则天的人性情感;梧桐的孤高意象象征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王身;梧桐叶落秋至象征武则天去帝称后;桐凤高洁与梧桐的凄苦、悲伤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女皇武则天1?300多年来被人评说。同时,桐凤意象亦有其深刻的生态价值:在人的精神观念中,梧桐栖凤象征着人类的和谐文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加深森林文化方面的女皇文化研究,以桐凤为喻,可打造森林文化创意园区,创建森林文化城市。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争论的热点话题,对于现代性的理解各有不同。严家炎和袁进对于现代性的描述是:"何谓现代性,就是指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新的知识理念和价值标准。"女性都市文本就体现了这样的现代性。首先,女性都市文本写作本身就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性,因为它打破了男性话语控制下的城市想象,书写了城市的另一种面貌,使城市想象更为完整。其次,女性都市文本的写作方法如用个人感性认识代替宏大叙事和身体写作都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女性所开拓的新的写作空间,带有女性色彩和女性个性,因而是具有现代性的。因而我们可以说,女性都市文本从整体写作到文本内部都是具有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出入西餐馆、咖啡馆之类西式餐饮场所中的女性,有的是追求时尚生活的女顾客,有的则是具有职业身份的女招待。女顾客、女招待的出现,是女性进入社会公共空间的象征,但在都市消费文化和男权意识的作用下,她们又成为被消费的对象,不得不承受男权社会的道德嘲讽与批判。西式餐饮场所中的女性境遇,折射出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性别与权力关系,也揭示出民国女性生活变迁中的一个悖论,即女性进入社会的过程,又是其成为消费品的过程,充分表明了近代中国女性“社会人”进程的艰难。   相似文献   

17.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疾病意象之一,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象征系统中重要的文化符码,它与肺病隐喻这一叙事/知识话语系统密切相关。肺病隐喻具有性别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文化身份建构模式。肺病隐喻的男性叙事主要关注肺病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通过肺病隐喻完成男权社会的主体文化身份的建构,进而由肺病隐喻的审美化、意象化取向实现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和规训;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企图摆脱男性叙事的扭曲和遮蔽,实现现代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在21世纪当代电影中,重庆是一个正在被发现和书写的城市,重庆的大街小巷是影像空间中重要的呈现对象,也是典型的城市意象,从而被赋予了多变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讨论了街道意象中的深层文化因素,即街道差异带来的身份对立、街道改造后的价值失落、现代街道中的自我迷失以及作为街道延伸部分的交通工具意象特征,从而探索街道意象中人与城、文化与城的变动乃至互动。从中,得以考察都市人在城市化过程中精神的流离辗转,也促使我们重新认识生活于其间的都市的驳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两棵树"意象的置换变形--《致橡树》原型寻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致橡树》隐含着"两棵树"的原型意象结构。这一意象结构在中国生成于《诗经》、《孔雀东南飞》与《韩凭妻》等文本中,在西方出现于《圣经》以及斯宾塞、布莱克等人的诗歌中,象征了男女之间的性爱并含有"死亡———复活"意蕴;现代作家沈尹默的《月夜》与鲁迅的《秋夜》则赋予其个性独立的观念。舒婷在《致橡树》中最终完成了这一意象结构的置换变形:在意象构成上,用"木棉"与"橡树"置换原来较为模糊的"两棵树",使意象更为具体而富有张力;在象征蕴涵上,舍弃了原有的"死亡———复活"蕴涵,进而综合了中西文本中的爱情蕴涵与中国现代文本中的个性独立观念,并赋予其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东门意象在《诗经》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对东门意象的文化根源进行了探析 ,在《诗经》中的多重体现进行了解读。东门意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和独特的地缘根源。同时东门意象多重体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多次出现 ,反映出了它的历史作用和文化地位。东门意象的文化蕴含丰富而又独特 ,是这一时期传统文化习俗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