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长期以来学者都从疯癫、女性主义等角度分析美国女诗人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中的女性榜样缺失、父权文化、理性疯癫等。文章从精神病学、女性主义医学等角度分析作品,认为小说不仅关注女性的个人生活,更揭示了当时女性背后的冷战政治,以及作者对帝国冷战政治的担忧。的确,西尔维娅·普拉斯是一位真正的文化大师。  相似文献   

2.
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中充满了各种新颖独特的意象。通过分析这些反复出现的钟形罩、婴儿以及与死亡有关的意象等对小说进行女性主义的解读,揭示其隐含的主题:才华出众的女性在沉闷的传统社会习俗的压制下迷失自我,进而导致精神崩溃的残酷社会现实,呼吁仍生活在钟形罩中的女性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争取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自由,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钟形罩》是20世纪中期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长期以来,众多学者从疯癫、女性主义等角度分析文本中的女性榜样缺失、父权文化、理性疯癫等。然而,综合这些主题探讨该小说,会发现小说中构建的正是独裁、专制的权威帝国形象,帝国权力的扩张和支配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西尔维亚·普拉斯的小说《钟形罩》可以被看作女性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埃斯特·格林伍德与美国主流社会格格不入,在纽约、家乡小镇和精神病院这些地理空间里,她的自我形象不断被异化:初到纽约时"自己都不敢认",返回家乡后"失去灵魂的空壳",精神病院时"半人半鬼"。埃斯特在不同地理空间的外表变化反映了她在男权社会空间的边缘地位和心理空间逐渐封闭、失去自我的变化过程。移步换景的地理空间、所处边缘地位的社会空间和日渐封闭的心理空间相辅相成。空间的叙事和小说主人公埃斯特自我身份异化不但有对应关系,埃斯特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更经历了心理空间从憧憬到逐步崩溃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钟形罩》中女主人公埃斯特的悲剧命运及其根源来源于男权文化的压制。在父权社会中,埃斯特经历了从自恋、自怨、自虐到自审的心路历程。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颠覆传统的贞操观、解构母性神话——来抵抗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抑制和剥夺。  相似文献   

6.
《钟形罩》一书中埃斯特的生死抉择与灵肉博弈契合了海德格尔关于“向死而在”的哲学思想,埃斯特力图以生命的完结和选取他人此在去理解此在的完整性,最终得以向死而在,意识到此在是自我存在的唯一选择。埃斯特的向死而在给处于社会这个无形的钟形罩下的美国女性带来希望,也赋予女性关于生命意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女性整形美容等"身体再造"行为在女性当中已经越来越普遍,作者通过对女性"身体再造"行为目的的考察发现,女性身体在美容整形等一系列"身体再造"的过程中被对象化,外化为父权制所凝视和规训的对象,不断巩固和再生产着父权制的社会结构。要想解构和改变现在女性身体被物化被规训状态,解构父权制对于女性身体的种种细致而微隐藏极深的控制,女性首先必须确立主体意识,确立身体的主体性,同时全社会也要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努力抵制父权制的控制和压迫,创造一种更加和谐的性别关系。  相似文献   

8.
《菲尼斯·芬恩》是特罗洛普的代表作“帕里赛小说系列”的第二部,它与小说系列的第四部《菲尼斯归来》合称为“菲尼斯小说”。特罗洛普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位带有政治色彩且具男性化特色的“双性同体”的女性形象劳拉太太。作者从性别视角切入,并以福柯的话语权力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劳拉由反抗---妥协---反抗三个阶段的分析,阐述了父权制社会的话语权力在她身上如何得以运作和实施,同时还可以看到在权力网络中被压抑的女性如何做出回应。这一人物的塑造不仅透出强烈的历史感,而且蕴含着特罗洛普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深沉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菲尼斯·芬恩》是特罗洛普的代表作"帕里赛小说系列"的第二部,它与小说系列的第四部《菲尼斯归来》合称为"菲尼斯小说"。特罗洛普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位带有政治色彩且具男性化特色的"双性同体"的女性形象劳拉太太。作者从性别视角切入,并以福柯的话语权力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劳拉由反抗——妥协——反抗三个阶段的分析,阐述了父权制社会的话语权力在她身上如何得以运作和实施,同时还可以看到在权力网络中被压抑的女性如何做出回应。这一人物的塑造不仅透出强烈的历史感,而且蕴含着特罗洛普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深沉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余华的长篇小说创作的指向之一是通过写作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作品内部有着动态的自传性。从《在细雨中呼喊》到《兄弟》,令人绝望的孤独感是余华长篇小说的重大主题。与此同时,小说叙述中的狂欢色彩却越来越浓重。"狂欢"作为一种发现本我与宣泄自我的方式,目的在于对童年时期自我内心孤独与压抑的疗救。"看客"是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对象,这一概念曾被用在余华作品研究之中,而事实上,以《在细雨中呼喊》为分界点,"看"与"被看"的所指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因为绝对真实的自我永远无法通过叙述抵达,这些小说隐喻了个体孤独与狂欢角逐的矛盾而复杂的存在状态。"看"与"被看"模式正是这种不确定的存在状态得以展现的条件,在人类认识自我的意义上隐喻了现代文化带来的深刻困境。  相似文献   

11.
埃丝特为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在事业和爱情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由于榜样缺失,埃丝特在像钟形罩一样令人窒息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在绝望中只好用死亡来进行反抗。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女性意识非常强烈,其女性主体意识自然流露于文本之中。她始终忠于自己的女性特质,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身边琐事取材,写家庭、爱情、日常生活,还原女性的历史真相,揭示出女性的空洞与荒凉。本文试从张爱玲的叙事策略入手,分析她如何在小说文本中表现女性主体性,从而实现其反父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神话中具有“母性崇拜”倾向,在社会转型至父系社会时,“母性崇拜”倾向在儒家的伦理道德的孝道系统中发扬光大.孝道赋予了母亲在男性子嗣面前拥有权威的合理性.中国女性正是在“母亲”的角色中冲破了重重伦理压迫,在家庭伦理及由此波及到的社会政治“中心”区域为自己保留了一个“隐性权威”的身份.但实质上在父权制社会中,女人即使是母亲也脱不去“他者”的印记,母亲的权力不是女人张扬性别主体性的权力,而是父权权威话语的代言.中国文学母亲形象是中国文化特质的文学表征.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反抗男权专制后,要思考女性主体如何建构。陈染向以“私人写作”拥有独特的姿态,她对“梦”意象的偏爱,贴切地表现真实与虚幻交合的生存形式,深入女性成长秘密,追问女性貌似精神自由的“成长”的艰难与困惑。陈染的探索充满对女性主体的疑问,昭示女性主体建构的艰难。  相似文献   

15.
《凝望上帝》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拉.尼尔.赫斯顿堪称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先驱。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赫斯顿的代表作《凝望上帝》。在西方二元对立的文化思考模式下,女性和自然都是被逻各斯中心文化压迫的对象。本文旨在通过小说女主人公詹妮反抗父权制社会的压迫,亲近自然,追求自我完善来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和颠覆父权制,倡导建立一个平等、和谐、多元化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书籍"是现代社会知识传播与增殖的基本手段。正是由于这个人类文化重要媒介载体的不断发展,才促使"阅读公众"这一新的社会范畴形成,并在舆论公共领域的基础之上造就了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以书籍为核心的印刷媒介所倡导的"读写文化"促进了个人主体性与理性形而上学观念的进一步生成,对以"现代性"为特征的新型国家权力与社会建制的生成发挥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尔维娅·普拉斯以其高度个性化的诗歌主题、离奇独特的意象、强劲激越的节奏而引人注目。她的诗化人生和人生诗化一直是评论界的焦点。国内普拉斯研究始于1980年代,时至今日,研究者们挖掘出她的诗作包含自我、生命观、女性主义和政治历史观这4个主题思想,并较深入地分析了她诗作中体现的自白风格。普拉斯研究要突破普拉斯的个人叙事,可从普拉斯跨大西洋背景探讨诗歌中的文化观,也可探讨诗歌与现代传媒的关系,探讨前辈诗人对其诗歌以及其诗歌对后辈诗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性别"到"政治"--论丁玲早期小说创作思维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以鲜明的"女性立场"登上文坛,她的"性别"意识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重要标志。她并非意在单纯讲述现代女性的性与爱,她对现代女性内心矛盾的深度发掘,是为了要替这个社会把脉。丁玲借助"性别立场"突入到"性别政治",进而导致左翼时期丁玲的政治态度、人生信仰的根本性转变,并成为当时著名的左翼文坛勇敢的探索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