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天 《社区》2010,(18):47-47
你将从父母那里继承什么疾病由你的基因决定。因为在每个人的身体中,都有几万对遗传基因,如果其中一对基因中有一个不正常,就要看这一对基因里正常的基因与不正常的基因哪一个的作用更强。坏基因强而好基因弱的话,这个坏基因就是显性致病基因,下一代得到了这个基因,就表现为患有疾病;坏基因弱而好基因强的话就是隐性致病基因,带有隐性致病基因的人可能终生不发病,但他们的孩子可能因得到爸爸妈妈各一个隐性基因而得病,通常孩子发病的可能性为25%。  相似文献   

2.
《华人时刊》2006,(8):94-94
对于健康人,利用基因检测,探测哪个基因异常,预测何时发病等基因检测都能够帮助他了解患病风险,提前做好预防,并且辅助积极的体检,避免患病;对于已经患有疾病的人,基因检测能够帮助病人确定发病原因是否由基因异常引起,能帮助后代预测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3.
人类基因草图的完成和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揭示了人与人在基因上的不同,因此人类的隐私也就到了基因的层面,为此,我国民事法律应明确基因信息属于隐私,并应该对基因隐私进行了严格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4.
近三十年来,以苏云金杆菌为基础的生物杀虫剂已在世界范围内商业化用于防治重要经济作物的害虫,有关Bt毒Pr基因的遗传,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已取得显著进展。本文对Bt毒蛋白基因杀虫作用机理、基因分类,该基因的转基因植物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论基因权     
随着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权将成为人类21世纪的一项新型权利,这项权利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即关于基因资源权和基因技术知识产权。关于基因资源权的保护,应该针对我国的国情,通过修改宪法有关资源所有权的条款、确立新的资源所有权机制、制定专门的基因资源保护法等来实现。关于基因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应采取综合保护战略,实现全方面的保护,特别是对农民群体的有关权利的保护。此外还有基因隐私权的保护,基因产品消费、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权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因安全风险是基因安全因特定的威胁而遭受损害、危难和伤害的潜在可能性。规制基因安全风险已成为迫切的社会课题。目前我国关于基因安全风险的立法有宪法、部门法、专门法等,在规制风险上有一定的作用,但还存在法律尚未能对基因科技发展中出现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回应等不足。为了更好规制基因安全风险,我国可以借鉴域外的经验,在宪法层面上完善备案审查制度,在民法典中针对基因歧视等新型社会风险做出规定及在其他相关法律制度上做一些调整。  相似文献   

7.
《华人时刊》2006,(4):I0010-I0010
人的身体只是房子,而基因却是穿越无数代人一直在传承的常客。当现代科技翻开人类基因的天书时,才发现人类的所有疾病都和基因有关系。解码生命就是破译基因,今天我们依靠高科技手段通过对基因的检测,能够提前预知人的健康未来,能够预先让人采取防范疾病的措施。没有做过基因健康检测的人,对自己身体的未来犹如瞎子,很难有效把握自己未来的健康。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作物的扩大种植正加剧着基因漂移产生的外部性生态风险;在该基础风险之上,制度设计缺失、监管力度不够、社会信任危机还将这一风险不断放大,而其根本症结在于基因漂移导致的污染产权界定不清。文章采用侵权理论,提出将基因漂移产生的污染产权分配给传统作物种植者,并提出从宏观立法建构、微观责任建构以及局部规则补充三个方面进行基因漂移侵权体系的整体搭建,以期能为基因漂移的外部性治理提供一些有效的私益救济路径。  相似文献   

9.
原始文化基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文化基因论从四个方面来论述这一论题。一是提出原始文化基因论这一观点,认为“原始文化基因”是指原始文化上的一个基本单位。二是认为文化人类学中的这个最基本的原始文化基因在其内部运动中对文化有根本性的影响。三是认为原始文化基因论能改变现存的文化人类学中的某些概念和认识,以利于更好、更准确、生动地叙述文化人类学上的一些问题。四是原始文化基因论从根本上就肯定了原始文化的现实意义,能促进我们发展更为良好的人类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就业中的基因歧视越来越备受公众的关注,通过对雇主进行基因歧视的理由、基因技术的现有研究成果、雇员的平等就业权的分析,参考相关国际组织的主张和国外立法的最新实践,提出在中国,当务之急是要确立保护公民的基因信息权利的原则,禁止歧视,又要对法律允许的例外情形予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1.
自从克隆羊“多莉”成功问世之后,关于基因的研究日渐升温,越来越多的人们议论这个话题,封此领域投向关注的目光。 基因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是克服痛症,战胜癌魔的肆虐?是令我们长生不老,永无大限之期?还是……“假如心怀叵测者克隆个希特勒来怎磨瓣?”“我活到到 1000岁.四世同堂,十世同堂,地球能养活这么多人吗?”“通过基因选择胎儿?”“通过基因杀伤对方,保存自我?”……一时间,世人忧思纷纷。 诚然.基因研究能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希望,特别在生命科学方面,但也给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带来前所未有的行动。说它是一柄双刃剑,一点也不为过,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冷静,客观,审慎地向前推进。 这一组文章就是以多个角度来探讨基因话题,希望能帮助你对基因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差异生爱” 科学家们发现,老鼠、鸟类在选择自己的伴侣时更趋向于与自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差异大的异性做伴侣。于是,科学家们想知道这个叫MHC的基因,会不会在人类择偶时产生同样的化学反应。研究小组将90对夫妻的基因,与152对随机配对的“夫妻”的基因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绍兴地区54位90岁以上的长寿者的调查及分析,除两人的双亲死于战乱外,其余52位长寿者中他们的双亲或二者之一寿命超过70岁者有37人,双亲的平均寿命为72.94岁,占71.15%。寿命低于70岁的有15人,双亲平均寿命为57.90岁,占28.85%。分析结果表明,寿命是受遗传因子控制的。人的年龄是一个数量遗传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即受许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人的年龄是受多基因控制的。同时也明显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的经济收入、家庭人员之间的关系,性格等因素。每一对等位基因是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组成的,只有显性基因对长寿有利。因此总的说,在工作和生活适宜的条件下,一个人具有的显性基因越多,他潜在的年龄就越长。  相似文献   

14.
红色资源研究日益兴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传承、开发和利用,多次指出红色基因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尽职责。在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中,新时代红色文化建设应在发扬红色传统中寻找根脉,把握好红色文化建设的行动作为中推进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完成红色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中继承红色基因。  相似文献   

15.
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的和多向的下尿路障碍,是医学研究的国际热点。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而且易受环境影响。基因的变异会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患病风险,如胶原蛋白I A 1、5-羟色胺2A等基因的多态性。但相关基因的研究并不多,不够深入,本文就目前已有研究做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16.
人体基因专利对人类的道德底线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体现在三个方面:基因专利损害人的基因自主权、隐私权;侵犯人的最高价值与尊严,破坏生命神圣信仰;违背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7.
基因编辑是一项新兴的复杂的前沿科学技术,它如果得到安全、合理的利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效应;但关键是它目前并不成熟,在缺乏严格的科学评估、安全性存在不可预知风险的情况下,贸然使用可能导致人类基因谱系发生改变等问题,甚至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性后果。即使今后基因编辑技术成熟了,如何合理地运用它,而不偏离正确的轨道,也需要更审慎地进行伦理反思,努力形成基本的伦理共识。为了促进基因编辑技术的健康发展,令其更好地兴利除弊,为人类造福,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应用必须遵循人本原则、公正原则、公开透明原则、知情同意原则、责任原则等基本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8.
刘林森 《21世纪》2001,(4):40-41
据报道,法国第一个经过基因选择的婴儿瓦朗丹已于2000年11月13日在上塞纳省克拉马市安东纳贝克莱尔医院诞生。该院妇产科主任弗里德曼教授指出,孩子早产6周,身体很好。此次基因选择是在法国直接进行的,其目的是使婴儿免除不治之症。对于生活在法国有遗传严重基因疾病可能的夫妇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瓦朗丹的诞生标志着法国开始采用预植入诊断法(DPI)。这种基因分析法可在实验室里遴选胚胎,以便只保留健康的胚胎。弗里德曼教授指出,“瓦朗丹未患严重缺酶症,此病叫做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瓦朗丹的父母已…  相似文献   

19.
由世界6国科学家联手合作的“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成功,标志著人类能够通过破译基因,把胖人变瘦,生个健康、漂亮的宝宝,以及活到500岁,…… 通过破译基因,医生可以早期诊断、治疗危害人类健康的5000多种遗传病以及与遗传密切相关的癌症、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病等。 人类的肥胖基因,就是从小白鼠中先被发现的。有一种小白鼠吃得再少也发胖。大胖鼠生小胖鼠,这是“遗传”的。科学家把“不胖”的基因注射到“胖”小鼠身上,一月见效,“胖”小鼠怎麽吃也没有原先那麽胖了。根据小鼠的基因组织与人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项新兴的生命科技,人体生殖系基因编辑可以改善个体和社会的境况,符合福利最大化原则。但这一技术远未成熟,贸然推广应用必将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能损害未来的人的健康等权益。对此,主流的伦理观认为,人体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缺乏伦理正当性,但纯粹的不以生育为目的的医学实验在伦理上应被允许。法律是最低限度的伦理,刑法之所以禁止基因编辑“造人”的行为,是因为这一行为违反了相关的伦理规范。立足于目前的生命伦理规范,非法植入基因编辑、克隆胚胎罪的保护法益应是公共卫生秩序,而非人类基因库安全。因此,本罪是行政犯,以行为违反行政法规、行业规范等前置性规范为必要要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