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李白乐府诗《胡无人》是否是本事诗,古今论者持说不一,对其系年亦有异.歧说主要是因对诗中“太白入月敌可摧”句的理解所致.“太白入月”之月并非论者所理解的月亮,而为昴宿的月星,“太白入月”实即“太白入昴”的天象.“太白入月”之“敌可摧”的占验,与“太白入昴”之“不利胡王”、“当杀胡王”的占验亦相合.而且在安史之乱期间的至德元载十一月二十六日,确有“太白入昴”的天象发生.故此诗很可能是寓有时事的本事诗.再结合此天象发生的时间、李白入永王李璘幕府前后心境的三次转变、此诗所流露的心态,可系此诗于李白初入幕府时期,即至德元载十二月下半月到次年正月之间.  相似文献   

2.
李白诗集中有五言绝句九十三首(包括个别存疑之作),虽不能说是字字精绝,首首玑珠,但绝大部分都是绝妙的短章。它有自己突出的特色,表现了诗人的独诣的韵味。历代诗论家对李白的五言绝句虽则赞不绝口,其实是有许多保留和偏见的。譬如《诗薮》的作者胡应麟,虽然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又说;“五言绝二途:摩诘之幽玄,太白之超逸”。这些评价都是很高的,但纵观他对李白五言绝句的全部评价,就可以发现他,恐怕是慑于李白的盛名,有些地方,不免有违心之谈。他在同一部著作中就说:“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然亦齐、梁体格。他作视七言绝句,觉神韵小试,缘句短,逸气未舒耳”。这段话与前面的话,分明是有抵牾的。它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李白五言绝句。犹是齐梁体格,没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论李杜诗歌的风格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中肯綮: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以飘逸与沉郁对举,最能见出两人的风格特点。飘逸者,如春烟,如秋岚,如天外之鹏飞,如海上之浪翻,无拘无束,舒卷自如,才情豪迈,无迹可求。正可谓  相似文献   

4.
吴怀东 《学术界》2023,(3):18-27
李白《赠孟浩然》诗是一首名作,近年来有学者却对此诗产生了特异的解读,认为此诗对孟浩然的描述是严重“误解”。事实上,李白赠诗最突出的特征是用“卧”这个意象描述孟浩然的清高、淡泊,而“卧”这个词语和意象也在孟浩然诗中大量使用,“卧”正是最有代表性的隐逸生活方式。孟浩然好与佛、道往还,游山玩水,推崇陶渊明,格调清雅,这是隐士生活的具体内容。尽管孟浩然也追求仕进,但科考失败,使得他有意突出归隐之心和林泉之趣,高自标置,以期获得心理平衡。李白对孟浩然隐士形象的理解与推崇,完全符合孟浩然刻意留给世人的总体印象,而李白与孟浩然在推崇隐逸、崇尚高洁人格方面的心心相印,正是盛唐文化“风流”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李白诗歌中的鲸意象,一方面与大鹏、凤凰等成为李白抒发浪漫情怀、彰显狂放不羁个性魅力的重要意象群,一方面李白以之比喻危害国家与百姓之奸慝,通过斩杀鲸鱼来表现李白的建功立业之宏伟抱负。鲸意象展现了李白高蹈自然的精神气质以及儒道合一、功成身退的功业意识。李白鲸意象运用不仅强化了其诗歌的浪漫飘逸风格,还使骑鲸形象成为其重要称号,并且对后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千多年来为人们广为传诵,是太白的代表作之一。关于这首古诗的诗义,向来多认为属“游仙”之作,体现了“理想主义”精神,是以“梦游”的形式,(?)过对梦幻中的天姥山奇景的描绘和热烈向往,表现诗人蔑视权贵、渴望自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说诗中所写的梦境是“美妙的神仙世界”,“神奇、美好无比”,是“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想象中的乐园”,等等。基于对诗义这样的理解,所以关于本诗的诗境大多归纳为  相似文献   

7.
盂浩然以布衣终其一生,在“众星罗秋旻”的盛唐诗坛,他的生活经历格外平淡无奇,其诗表现的生活也并不十分丰富,然而他却赢得了同代与后世许多著名诗人学者的激赏。李白用礼赞的口吻称颂道:“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赠孟浩然》)。杜甫怜爱倾慕,情溢笔端:“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王维“美其风调”,画其像于郢州刺史亭,后遂称“孟亭”。后世称其诗制思清美、匠心独妙的,代  相似文献   

8.
《女神》中涉猎了很多“经典”的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寓意都与诗人的情愫紧密联系。意象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渺小感和对“大”的渴望,以及诗人希望通过政治体制的重建来实现其抱负的思想,从而展示了诗人的“君子”人格追求,彰显了《女神》中的基本“原型”为“怀才不遇”的情思和积极“入仕”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习惯的解释,是把诗中的洞天仙境,讲成作者追求的另一个美好世界,是用来和丑恶的现实作对比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介绍李白时说:“他曾凭借想象,描写幻梦中的天姥山,展现了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表现了他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唐诗选注》也说:“作者通过对他所想象的名山胜景的向往,表现了鄙弃当时封建社会的丑恶现实的思想。”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金  相似文献   

10.
人们论及李白对玄宗后期黑暗政治的批评时,常把对李林甫、杨国忠等权奸的批判混同言之。如萧士赟论《远别离》云: 此诗大意谓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失其权则虽圣哲不能保其社稷、 妻子,其祸有必至之势。诗之作,其在天宝之末乎?……国权卒归于林甫、国忠, 兵权卒归于禄山、舒翰。太白熟观时事,欲言则惧祸及已,不得已而形之诗,聊以致其 爱君忧国之志。 萧氏关于全诗主旨是“无借人国柄”的理解,确属有见。但笼统地说“国权卒归于林甫、国忠”云云,则尚嫌缺少分析;说诗作于天宝之末,也还不够准确。综观太白诗文,可  相似文献   

11.
唐诗用意象说话,意与象的契合,是其给人独特美感的重要原因。而李白诗的意象,在唐诗中又独具特色,细品李白诗,特别是他所擅长并最能代表个人风格的一系列歌行《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行路难》、《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等,可体会出其意象的一个特点,即对时空的包容、超越性和大幅度的跳跃性。从心理基础看,亦即其美感过程的表象活动丰富而迅速。少年力学和才思过人,使李白的记忆仓库里表象储  相似文献   

12.
<正>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阮籍的《咏怀》诗是有一定地位的.《诗品》认为它是“斯五言之警策者也.所以谓篇章之珠泽,文采之邓林”.并把它列为上品,评价很高.著名文学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也对之极为推崇,指出:“阮嗣宗《咏怀》,……后来如射洪《感遇》,太白《古风》,‘犹瞻望弗及矣.”认为连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等五言古诗都不能与阮籍的《咏怀》诗相提并论.但是,多少年来,对阮诗进行深刻而系统地研究的人,却屈指可数;这是因为阮诗“文多隐蔽”.“兴寄无端,不易理解,  相似文献   

13.
对李白的《梁甫吟》,萧士赟认为,此诗“太白灼见当时贵妃、国忠、林甫、禄山窃弄国柄,祸已胎而未形,欲谏则言无证而不信,倘使君王不鉴吾之诚,则正所谓杞人忧天之类耳”,不免笼统而失当。《唐宋诗醇》以为:“此诗当亦遭谗被放后作,与屈平眷顾楚国,同一精诚。”笼统同前,盖承萧说而稍变之。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远引宋杨遂《李太白故宅记》及《韵语阳秋》,并引萧氏之说及沈德潜《唐诗别裁》之论,以《唐宋诗醇》之见为是,而举《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诗云:“富贵不可期,殷忧向谁写?去去泪满襟,举声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和艾青是中国现代诗美学的两位奠基者。意大利汉学院院长沙巴提尼教授认为朱光潜的美学“是移西方文化之花接中国文化传统之木”,这个见解是符合实际的。 朱光潜在他的《诗论》和其它论著中,宣称他的诗美学是融贯中西的意象——意境说,他采撷了西方的意大利克罗齐《美学原理》的“艺术即直觉”(“直觉”的“意象”)说和中国的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意境”(“境界”)说,把二者沟通起来,作为他的诗美学的基  相似文献   

15.
李白《蜀道难》诗“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之“峨嵋”,注家皆云:“四川省峨眉县西南峨嵋山”(为论述方便,本文称之为“南峨嵋”)。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的《李白诗选》、林庚、冯沅君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喻守真先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48年版)、金性尧先生《唐诗三百首新注》、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新选唐诗三百首》注均从“南峨媚”说  相似文献   

16.
熊笃《天宝文学编年史》(重庆出版社)第一五○——一五一页记载了李白天宝十三年春夏之间的交游事迹,谓“李白本年五十四岁。春游金陵,与江宁令杨利物同游玄武湖,有诗纪之。五月到扬州,与魏万(后改名颢)相遇。”这段记载与事实是大相径庭的。首先,李白“五月到扬州,与魏万相遇”,就是明显错误的。熊氏只抓住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五月造我语”一句认定是年五月是魏万初访李白的时间,并推论李白“五月到扬州”。其实,这里“五月”犹言数月,王琦说:“太白诗曰:‘五月造我语,知非佁儗人’是其相处之久,自春徂夏,凡数月……”(王琦《李太白年谱》天宝十三年下注)是正确的。由于此诗未能提供答案,应该再读一读当事人魏万赠李白诗,魏万《金陵酬翰林谪仙子》对此说得十分确定:“雪上天台山,春逢翰林伯”,参证李白赠诗之小序,所转述魏万行踪正与相合。由此判断:李白并非“五月到扬州”,而是春天已在扬州,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的审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意象”,应当是“意”和“象”的统一,这是一种主客观的统一。陈应行《吟窗杂录》载旧题白居易所作的《金针诗格》说:“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理谓义理之理,美刺箴海之类是也。外意欲尽其象;象谓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白氏把意象统一在“意”之下,但他所标举的“意”更多地具有了“理性”因素,明显地带有  相似文献   

18.
李白《关山月》诗之源流所自,《李白乐府探源》一文曾作过探讨,谓此诗乃“拟齐梁体”,且举齐梁诗人所作《关山月》诗句数例为证。本文则进一步认为,《李白乐府探源》所举之例,可视为李白《关山月》诗之远源;而其近源,当为初唐诗人崔融之《关山月》。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现将两诗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秋秋 《理论界》2023,(6):101-108
本文围绕《古风五十九首》这一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重要作品,探讨从魏晋时期的拟代传统到盛唐时期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形成的必然性。从《古风五十九首》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阐述李白《古风》之“复古”追求与“创革”精神的重要联系,说明了《古风》在倾“世道大乱”之诉求和求“深沉含蓄、浅酌低吟之美”之间的艺术关系,指出了《古风五十九首》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的山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李白的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理由如下: 一、描绘中国大好河山,表现大自然无穷景物之美是李白平生一大抱负。李白自幼喜爱山水,他在青年时代写的《大鹏赋》借大鹏的视力扫描祖国辽阔壮丽的河山。大鹏是李白的化身,他要实现他那伟大政治抱负,使祖国更加兴盛。他那“视三山”、“观五湖”、“抚四海”、“吞八荒”的魄力,既表现出他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又表现出他对祖国辽阔疆土无比热爱的激情。李白把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视为主体,作为审美对象加以审视,而且要以新的视角、新的色彩、新的声音、新的气势写出前人和同时代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