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多元的书法艺术教育目的中审美教育是最根本的,书法艺术教育安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书法艺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在书法学习活动中注入自己的情感,陶冶性情,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目前,语文课堂上出现有的教师在学生还未通读课文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合作学习,谈理解感悟的现象.其实生与生、师与生的对话应当是在学生个体和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教学应该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是其年龄段感兴趣,做得了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习情感,为今后更有效的学习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审美的艺术,感受它审美特征的最好途径就是欣赏。音乐欣赏活动是音乐课上的一个重要组成,是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基础,一堂好的音乐课少不了高质量的音乐欣赏活动,在音乐欣赏中,音乐教师通过新颖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开阔音乐视野;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增强学生从音乐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理性的认识,体会到音乐自身散发出的美。  相似文献   

6.
建筑审美活动是自由、自主、能动的情感价值活动。情感选择、情感加工、情感建构是审美主体展开建筑审美活动并获得具体的个性化审美对象的三个主要阶段,反映了情感在建筑审美活动中的重大作用,体现了建筑审美活动的历时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审美体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视唱练耳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作为音乐基础能力的乐感则体现着音乐主体的音响组织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审美体验,引导学生把学习视唱练耳的思维习惯与审美意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体会音高、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的美感和情感的丰富性,特别是在培养音乐主体的乐感中实现视唱练耳的审美教育性质.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点滴的感受,内心的思考,深深的启迪以及个性化的理解,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也可以化作自己的语言通过口语交流或书面练笔来表述。现行教材中的课文无论在思想情感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是学生学习感悟语言、积累运用语言的良好范例。  相似文献   

9.
现代高校的美育必须培养学生认识美、感知美的能力.许多文化手段正在混淆感性认知与正常知识掌握之间的区别.应有的审美感知教育被教条化,情感表达在程式化.现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当务之急在于对其内在的感觉进行个性化的激活.引导并建立起自由的艺术感知能力与表达方式,才是创造力形成的应有基础,才是深化了文化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10.
教学模式发展的新方向是审美化方向.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必然结果.教学模式的审美化发展,以艺术美、科学美三原则为理论基础,呼唤美学所带来的生命关怀.其实质就是学生学习生命的审美体验,并以获得学习自由为其进行审美设计的意涵.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在翻译过程中美的挖掘与再现 ,译者应具有强烈的审美意识和创美能力 ,精细入微地体味原作之美 ,原汁原味地再现原作之美 ,使美的原文与美的译文珠联璧合 ,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2.
深层审美心理与审美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审美现象千差万别,也有许许多多共同之处。形成这些差别和相同的原因很复杂,但是,深层审美心理的差异和相同却是根本性原因之一。审美意识具有民族、阶级、时代、地域和个体的异同,它们是审美意识的内驱力的外指向,也就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外在化。  相似文献   

13.
西方当代美学对审美意识形态的研究已经有相当深度.伊格尔顿、阿尔都塞等人为此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沿袭于马克思主义一个哲学范畴——"意识形态"的研究,"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入就更具有现代意义.审美人类学提出"审美制度"是对审美意识形态研究的澄明和阐发,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探索和解答.  相似文献   

14.
崇高与优美这两种不同的美的形态都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无限感受 ,只是各自产生的审美感受不同而已。崇高是通过对无限境界动态追求的超越与否定来体现主体对终极目标的把握与追求 ,而优美则是对无限境界的静态沉浸的终极性的肯定来体现主体对终极目标的自由把握与占有。人类的生存需要这两种不同审美形态的激励与抚慰  相似文献   

15.
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审美主体间性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是审美主体间性的基本构成.理解使自我主体与他我主体在认识论上得到沟通,同情使自我主体与他我主体在价值论上得到沟通.审美主体间性弥合了二者的分离,实现了充分的理解与同情,达到了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的同一.西方美学的认识论传统导致重视审美理解而忽视审美同情,中国美学偏向审美同情,二者可以互补.  相似文献   

16.
审美关系是审美活动发生的重要条件,划清审美的对象与审美对象的边界,将有助于认识审美关系发生的内在机制;审美对象离不开对象中的潜在的审美元素,更离不开人的参与;从审美的对象到审美对象的转向依赖于审美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参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是对象性的存在,体现了审美对象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朱熹美学思想是宋代美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弘扬与提升。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其性质和作用并不只是在于传达美的知识,而在于培育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18.
对花袭人的审美接受随着时代意识形态的变迁而产生歧异,也由于曹雪芹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而留下了艺术空白。多元的审美内涵体现在袭人的形象中,袭人姓花具有深远的象征意味,其实代表着薄命司三等"册子"中所有女儿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19.
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是现象学美学与康德的先验论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审美公众是由审美对象开创的,并具有闭合中开放性的特质,审美公众的出现使面向人与世界的审美社会性的实现成为可能.审美公众理论打破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界限,从而彻底超越了传统艺术理论的二元论思维模式.面对审美对象的人超越自己的特殊性,走向人类的普遍性.审美对象在更高的层次把人们集拢在审美的大家庭里.在这一层次,尽管个人仍是个人,却与社会他人有休戚与共之感.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音乐美学和音乐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流行音乐放在音乐与人和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中、放在不同形式音乐的对比中,以独特的视角对其美学特质及审美意义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与分析.在这一论述过程中,涉及到中国流行音乐的音乐主张、美学品质、艺术特点及其所存在的问题,使人们对中国流行音乐有更为全面、更为本质的认识,以凸显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促进中国流行音乐及中国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