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伊格尔顿(Eagleton)美学,认为伊格尔顿美学结合资本主义的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揭示当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是确立资本主义社会合理性,特征是把法则写在人的心灵上,通过审美等多种形式实现意识形态的内化。  相似文献   

2.
审美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接受了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之后提出的最重要的美学概念.伊格尔顿认为,进入后现代社会,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这是因为,审美此时不但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而且其内部也不断发生着权力交锋的实践.在伊格尔顿看来,审美意识形态发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和媒介是"身体".审美在争夺领导权的过程中对身体的欲望等产生影响,成为一种打着意识形态烙印的身体冲动,它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建构它们的意识形态,使其得到更新和发展.由此,伊格尔顿把身体、审美与领导权的争夺成功地联系起来,把审美活动纳入社会历史中,使审美幻象找到发生现实作用的基础,开辟了通过关学解析主流意识形态控制、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新领域.伊格尔顿的深邃与创见就在于此,这就实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针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性"批判,不仅要通过"历史的批判"来进行哲学重建,而且要通过"克服物化"的审美来进行文学重建.这一对历史与审美的意识形态重建,虽然带有纯思倾向而偏离了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但毕竟表明面对世界展开理论思考的不可或缺.所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显示出马克思主义进入20世纪以后,在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进行理论探讨的现实可能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漫长的革命: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问题与理论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传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发展。与布拉格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和阿尔都塞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不同,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以当代大众文化所提出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英国工人阶级的审美经验,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复杂性作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主要贡献包括:(1)论证了文学和审美的物质基础;(2)重新研究和思考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3)关于当代大众文化实践积极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审美经验是当今美学观念变异的核心问题.随着媒介条件的变化,审美经验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样态.对于这种当下的审美事实,如果仅以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无利害"、"审美静观"、"心理距离"等主体审美态度为经验尺度的话,势必会将当代大量活生生的审美事实遮蔽掉,而如果与此相反站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立场上将一切生活中的经验都与审美经验相混同,也会使美学发生前所未有的断裂.20世纪的美学家们多半都对审美经验予以深刻的关注,了解这个轨迹,对于美学理论的当代建构,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规范性理论建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者提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文学性质观符合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时代要求。它从学术上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对于文学的内在要求。把审美与意识形态结合起来,是对文学经验事实的概括,无论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或者从现代知识学的视角来看,都是一种规范性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7.
面对当代中国"去政治化"的历史逻辑,汪晖的"政治化"策略是我分析问题的前提。首先,我试图阐明批评在当代语境中的位置和可能性。其次,我将以分析一个电影画面开始,实践针对审美形式的政治化策略。通过综合詹姆逊、伊格尔顿和齐泽克等众多的理论资源,我尝试揭示"形式"背后的中国当代意识形态以及改革后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8.
走向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审美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联,一方面,审美是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多通过审美的方式表征出来。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越发呈现出这种联系的紧密。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并非虚假意识,也不是对现实的虚幻再现,它并不提供逃避现实的乌托邦。审美意识形态再生产着真实的社会关系,是用来支撑我们“现实”的幻象建构;它形塑、组织、扩展并支配着我们的日常存在,是我们无从逃避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9.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理论,强调了身心合一,既包含了以往的"美学认识论"又包含了"美学体验论",同时批判了后现代美学中的激进的"身体美学"观,还融合了东方身体哲学中的"中和"观,展示了一种自然健康的"身体美学"观,可以成为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作为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身体美学"引入到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中具有四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扩大了青少年审美教育的范围,从审美认识论扩大到审美经验论,拓展了美育的范围;二是"身体美学"是融合了道德观的"身体美学"理论,提出了自然健康的身体哲学;三是"身体美学"可以应对当代青少年的身体关切,批判商业主义对青少年身体的商业消费;四是"身体美学"对很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通俗艺术形式有美学上的包容和接纳。将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引入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可以帮助我们积极回应和应对青少年在审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相似文献   

10.
论意识形态的文学审美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已经深入人心。这一理论生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前苏联学者对教条主义和庸俗化倾向给文学理论产生的危害进行反思时提出的一个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我国学者在反思“文学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的失误时也提出了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或“审美反映”的理论观点。如果对这一理论再进行反思也可看出它的未尽人意之处:它忽视了审美是艺术活动的一种自主性、自觉性意识;它没有看到审美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它把审美意识形态和其它意识形态看成平行并列关系是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它没有看到审美意识不光文学艺术具有,生活中也有审美意识;它没有看到文学除了有审美意识之外,还有非审美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圣托马斯·阿奎那创造性地总结了西方古代美学 ,特别是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审美理论。其美学思想既具有经院美学独有的系统性、理性、缜密具体性以及操作应用性的特色 ,又具有了近代美学的诸多因素 ,因此 ,他既是中世纪美学的集大成者 ,又是近代美学的开创人之一。  相似文献   

12.
审美现代性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主义文化是现代性历程中发展出的主要的文化再生产模式。在今天,这一文化借助全球化的伪装,推促了审美向日常生活的殖民,促进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反思维度和批判面向;应该通过审美现代性来反思、批判被消费和审美全面覆盖的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性,揭露作为社会生活本身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揭示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表征出来的审美幻象和消费政治。  相似文献   

13.
儒家制度美学是一种以审美制度建构为关注核心、以审美功利主义为基调的美学视野。孔子依据仁学重构了具有审美乌托邦性质的礼乐文明,其中文艺审美具有根源性质。孟子进而从内在人性层面与外在国家政治层面,为儒家的审美乌托邦提供论证。荀子则以礼法一体的思路,使儒家制度美学具备了从知识话语向意识形态转化的可能。儒家审美乌托邦的实质是对周代礼乐文明的文化改制,儒家制度美学的实质即关于这一文化改制的思想布局与话语表达,是为实现儒家向往的好政治而对审美生活所做的规划。儒家制度美学有力地建构了古代中国审美文化图景,然而儒家思想的内在症结决定了审美乌托邦只能是一个关于政治、文化与审美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4.
吴瞿安先生为近代著名学者,世共推为独步一时的曲学大师。瞿安先生亦精于词,但其词学研究因其曲学成就之特出而常被忽略。自近代词学研究的展开看,瞿安先生实为承前启后的一辈学者中颇值得瞩目的一位。因其特殊的禀赋和修养,瞿安先生在词学研究方面所达到的学术高度,有许多是后世所难以企及的,其诸多看法或结论,在今日仍有其不可磨灭之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美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角度出发 ,分析思想观念对美学规律和美学原则的影响 ,提出了美学应该在遵循思想决定行为法则的基础上 ,认识和把握审美过程 ;思想性体现美学意义上的理性美、自然美和社会美 ;认为社会主体的美的升华与思想性的现实体现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审美主体间性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是审美主体间性的基本构成.理解使自我主体与他我主体在认识论上得到沟通,同情使自我主体与他我主体在价值论上得到沟通.审美主体间性弥合了二者的分离,实现了充分的理解与同情,达到了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的同一.西方美学的认识论传统导致重视审美理解而忽视审美同情,中国美学偏向审美同情,二者可以互补.  相似文献   

17.
《坛经》机锋是禅宗研究的重要话题。《坛经》机锋的语言形式具有明显的审美意味,而其思想意蕴又大多指向伦理观念,二者之间的对立在精神信仰的超越中实现了理论上的圆融。因此,《坛经》的机锋是一种具有精神超越性的审美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8.
论审美文化的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文化控制是主体对审美文化进行自觉调节,使之适应主体需要的审美文化活动。审美文化控制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审美文化控制能够整合和发展审美文化,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的社会作用。审美文化控制的主体是国家,社会集团和文化界,它们分别控制着审美文化的物质文化层(物质价值)、现实文化层(现实价值)和审美超越层(审美价值)。审美文化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审美文化控制具有多层次性、间接性、动态性和宽容性。与审美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审美文化控制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趋势:1.由少数人控制转向多数人和全体人民参与控制;2.由消极控制日益转向积极控制;3.由偏重意识形态转向偏重审美;4.控制主体日趋多元化,控制导向日趋多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