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强调审美和艺术的政治介入,展现了一种包含了审美现代性批判的美学乌托邦的理论取向。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不仅仅意味着美学转向政治思想,它强调审美与艺术是文化改造和政治主体形塑的重要力量,既突出审美的意识形态功能,更强调超越意识形态的“感觉共同体”或“审美共同体”的建构。当代美学和艺术正在不同程度地遭受工具理性的影响,美学和艺术存在着成为单向度思维工具的危机,因此需要从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中吸取“下行通道”的思想资源,其目的是将那种学理和思辨层面的美学真正转化为文化的批判力量和理论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2.
"思无邪"不仅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也是孔子"诗教"的目的和要求.以"礼乐教化"形式出现的先秦儒家伦理教育,包括了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多种教育."思无邪"并非简单的强制人的思想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而是注重引导人的内在精神境界的升华,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以个体审美人格的完成契合于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汉宋诸儒拘于其社会的政治伦理要求,未能对此作出正确理解,致使社会道德建设方面出现诸多弊端.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道德建设中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正确处理物质欲望与精神需求的关系,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儒家礼乐教化的.  相似文献   

3.
<桥>是废名为抗拒生存焦虑,以审美精神为底蕴营造的一个话语乌托邦.其精神资源来源于传统文化,但是它又内含拆解自身的因素,即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乌托邦最终崩溃给废名带来新的焦虑.  相似文献   

4.
古代诗歌在传统的儒家文化结构中一直以亚文化的方式执行其伦理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古典文人诗词从社会审美的层面反映了以儒家人本思想为主流的文化建构的源流。文人诗词借助美神意识和酒神精神,表现了审美理想与人性价值在政治媚俗中的纠缠与迷离,这虽然代表了类似民粹主义的人本价值取向,但并不具备反主流规范的内在要求。中国文人文学的功能始终趋向伦理秩序的整合,因而难以形成近代意义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现代美学的诞生是一个在艺术、哲学、政治三者之间混杂的存在。但长期以来,美学的主要危机在于,它几乎一直被作为自律性的艺术理论而备受指责,而其与西方现代性筹划之间的混杂关系也多被视作政治浪漫派的乌托邦梦想。因此,现有的审美政治思考一般以“美学”作为反向的起点,其中,以韦尔施为代表的认识论美学、以法兰克福学派为核心的否定美学、以审美意识形态批判为基础的后现代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构成了“反美学”的主要路径,同时也形成了审美政治的几种基本关系模式。近年来的回归美学的思潮,再次将美学推至浪漫主义和哲学美学的原生性场景,一种以平等为核心的审美共同体视域将成为审美政治的新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马尔库塞批判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将艺术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将内容凌驾于形式之上的美学方法。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存在于"审美形式"——即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整体中,不过最终落脚点在政治的"审美的社会政治理论"观点深具梦幻的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7.
城市环境中,对景观的审美感知和判断不可避免地成为城市文化的美感。文章研究各历史阶段社会自身独特的审美方式,认为这与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心理定式及世界观相呼应。既然环境是文化的,任何关于环境美学的讨论同时也必然是所称作的城市独特景观文化美学价值的讨论。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在颠覆和离弃传统美学的同时体现新价值观主导下的审美,在语言形式和建构的层面吸取了现代主义的营养,同时当代艺术的介入又增加了其丰富性,当代景观美学的最大转变源于价值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在后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向,由前期强调"工具本体",转向强调"心理本体",特别是提出建构"情本体";李泽厚美学由前期的"实践乌托邦"转向后期的"情感乌托邦".李泽厚的情本体论依然延续了实践美学的主体性路线以及意识哲学的立场,而这也是它的致命弱点.现代人类为了摆脱生存困境,确实需要一个精神家园--审美乌托邦.审美乌托邦建立在存在(生存)本体论基础上,它超越了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对立,也超越了意识美学和身体美学的对立.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生存体验,体现出超越现实的终极追求.它能够在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的现代社会,为人类建立一个精神家园.当代哲学走向审美主义,根据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9.
当前,以创新为主的中国话语建构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话题,就当代美学研究而言,无论是回望还是展望,建构本土化美学理论的诉求迫切而强烈。在学者们建构当代中国美学话语的努力中,这种诉求集中表现为四个方面的问题,即面向审美现实——审美对象由抽象到具体、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方法由单一到多元、彰显理论自信,理论体系由借鉴到建构、指向创新发展,研究视域由固守到融合。这四个方面是当代美学新问题的涌现处,也是当代美学话语建构和理论创新的起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10.
审美文化是一种具有商品化背景的文化现象,它的各种价值规定实质上都是对于商品文化逻辑的表征.在现实性上,审美文化的商品化意味主要体现为三个向度:基础审美范式的出场;美学文本的经济叙事;审美文化的消费之惑.这三个规定共同地勾勒了审美文化的商品性形象,表达了其作为文化商品的现实处境.审美文化也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很强语境色彩的现象,所有关于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分析都必须在一种被严格规定了的意义条件与问题语境下才会显示出不同的具体性质,只有洞悉了审美文化与其存在语境的复杂勾联关系,才能建构一种既能适应当下商品化性质的总体意义语境而又具有深度意识与独立品性的超越性审美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1.
作为儒家的学统,“六经之教”是理解儒家文论及其意义的内在视野,它深刻地影响了儒家文论话语的建构。首先,经典意识确立了儒家文论“宗经、征圣、明道”的最高原则,儒者因此致力于论证“道”、“圣”、“经”的同一与贯通,抽绎“六经”文本的文体品性和作文规则。其次,“立象尽意”、“知人论世”、“以易逆志”和“知言养气”实质性构成儒家经典释义学的基本框架,实现了对“六经”的价值转换,并在对“六经”的诠释中引领出有关文艺根本精神和文论构建思路的理解。最后,“六经之教”规范了儒家文论的价值取向,直接生发出的文论意义就是文艺成为“成人”的助缘、媒介和途径,其文化功能在于造就情欲与理性和谐统一的道德理性的个体生命。  相似文献   

12.
对于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来说,文学内部生命的展示集中于对爱学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开掘。日本的川端研究者已注意到这方面的内容,并进行了评述,但过于宽泛,缺乏系统性。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川端小说“爱”的主要形态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从人生美学、日本传统美学、宗教美学和日本近代作家“爱”的觉醒思潮四个主要方面阐释川端爱学的美学源泉。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在创造性地阐释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方案。他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是一种与人性培育紧相关联的礼制秩序和礼乐文明,它兼具等级划分和仁爱互助的两种功能,其实现的关键在于作为政治中人的“君子”必须“克己复礼”。这与当代中国所追求的法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但它仍能给予当代人们以重要的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的审美艺术观是一种主足于人,以人为核心的精神。它体现了一种审美艺术和与人紧密联系的人文观念,是一种以关怀人为终极目的的人文理想。同时,《论语》美学思想揭示了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对艺术性和艺术规律的追求,体现了对艺术理想的追求,是一种超越现实与人生的艺术回归。《论语》中的美学精神在儒家美学中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是奠基性的,它应该成为我们建构现代中国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金声玉振"是上古礼乐文化中最富有艺术性的部分,在儒家乐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对礼乐表演性有"在场"的鉴赏性评述,指出其蕴涵的义理成分;子夏述孔,论证"古乐"与"今乐"表演上的差异,保存了孔门<诗>学的原始样态;思孟学派以"金声玉振"为道德、人性的音乐譬喻;<礼记·乐记>剖析礼乐之异同,提出"声音之道与政通".以政治、伦理、道德、人性等"他律"来阐释并约束艺术活动,是儒家乐论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16.
时间是美学中的重要概念。论文从传统美学中的时间观入手,分析了时之景与时之境在意境营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古典园林的分析,提出时间在园林意境审美中的景观营造与审美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儒道美学重视人的生存问题,把人,即“此在”的“本真”生存作为最高的审美诉求与审美境域。在儒家美学看来,“仁”的构成境域就是人的一种“本真”生存态势或生命状态,也即“本真”审美域的达成态。可以说,正是从重视人生、珍惜生命、推崇“本真”生存出发,儒家美学强调作为个体的人的自身生命意识的培养。而“仁”审美域的达成流程其本身就是一种“本真”生存态的生动呈现。  相似文献   

18.
《论语》“绘事后素”一则是孔子与弟子对话中探讨文艺美学的一个经典命题,它切实而且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重要文艺美学思想.这则《论语》纠结着“素以为绚”、“何以为绚”而加以展开,但却未能全面理解审美机制的发生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孔子的审美哲学存在局限.而从和合文化角度出发,我们似乎能够为之找到一个切中肯綮的解释途径.  相似文献   

19.
陈抟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唐宋之交承上启下的学者道士,陈抟的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有特色的.他毕生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以审美的态度考察宇宙的生成和自然万物,强调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陈抟的宇宙生成思想、内丹思想为后人所传承,他的淡然恬静、寄意于山林水泉的审美境界对北宋的美学风格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对世界艺术把握的一种方式,不是以审美为最终目的,创作主体总是通过对客体的审美判断和整体性的情感性评价来表达一定的思想,从而充分体现出文学创造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