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钱志熙 《求是学刊》2016,(2):122-133
文学创作的成熟,表现在作家对复变关系的自觉把握上,作家在文学史的位置也往往决定于此。龚自珍在诗史上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定位,这与对其诗歌的复变关系尚未作出很好的研究有关系。龚氏的整个学术文章,都体现出逆今复古的特点,龚诗是对清代盛平诗风的一种逆反。其个人在诗学方面的主观祈向,是超越明清甚至部分地超越唐宋,向汉魏六朝乃至诗骚的艺术精神回复。在这种艺术观念的主导下,龚氏在诗体、诗格、诗法方面,都作出了创新,或者说以复古为创新。  相似文献   

2.
形态差别与文化渊源:中西诗歌爱情主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迅 《学习与探索》2001,4(6):93-98
中国诗歌传统主题是忠君爱国,西方诗歌以爱情为中心.西方诗歌的这种爱情传统和骑士文学有直接联系,中国"诗言志"的政治抒情传统严重限制了爱情诗的发展空间.西方诗歌中体现为对爱情大胆率真的歌唱,包含有强烈的性爱因素.中国诗歌通常不能大胆地袒露男女之爱的欲与情,情感较为理性化和逻辑化.中西诗歌爱情主题的不同形态包含着中西文化的深刻差别.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诗从诞生之日起,至今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其命运之曲折坎坷在所有新文学样式中大概可算最为突出.她从开始时的态度最决绝、变化最彻底但成绩并不理想的初期阶段,发展到后来,在不到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汇集和重演了西方诗歌几百年的演变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时至90年代,诗歌似乎又失去了曾有的辉煌和风采,成为了"在文学的诸样式中",环境"最为困难"的一个,"诗的地位日见窄狭和窘迫"[11].  相似文献   

4.
韩高年 《学习与探索》2003,10(5):109-111
以文学成熟时代的眼光看"谣"、"谚"、"歌",它们与诗无大的不同。因为成熟的诗歌,只凸现文本。但无论从语源学的角度,还是从传世文献的记载出发去考察,都会发现,先秦时期"诗"的概念与"谣"、"谚"、"歌"有很大的差别,而与"颂"十分接近。按产生顺序来说,先有谣、谚、歌、颂,然后才有"诗"。因为"诗"有"志"、"持"二义,所以又有主"志"之诗与主"颂"之诗两种形态,这两种形态的"诗"亡,然后有"辞"的出现。从这些概念的分合中可以看出,先秦诗歌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谣、谚、歌———诗(志、颂)———辞"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王冬艳 《学术交流》2003,(8):135-137
苏轼"以才学为诗"使事用典,这种创新与开拓以另一种形式弥补了"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带来的失去诗的特质而使诗歌显得松散与直露的负面影响,平衡了宋诗艺术形式的失重.但也有堆砌故实,逞才使气之处,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过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代诗歌叙事纪史特色的形成,与诗学观念的演变、诗歌艺术自身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明清之际诗风转变中诗歌叙事意识的积淀,更为清诗叙事纪史风气的形成直接奠定了基础。这种叙事意识的积淀主要表现在"乐府"传统的体认与创作的解放、"诗史"情怀的弘扬与发展和诗性叙事技法的渐盛与开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运用廋词隐喻之法是龚自珍诗歌写作中的一种语言策略,既是对古代诗歌传统中这一成分的沿用与延宕,又是对文字、言语的深入思考后践行尊情说的一种抉择,而在戒诗前后诗作的对比中,展示了超越前人的特色与风格,更可凸现龚自珍这一语言策略在传统基础上的独创建树和崭新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时红明 《社科纵横》2014,(8):124-126
关于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历来论者虽多,观点却大致统一,基本都认可其诗纯真自然、平淡清新、明白如话、质朴率真。在当时"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字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文坛上,陶诗确实别开生面,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要说陶诗的语言和当时诗歌崇尚骈俪和追求辞藻华美的风气相对立,倒也言之偏颇。因为陶诗的语言风格是在当时玄言诗流行的环境中形成的,而玄言诗其实并不崇尚骈俪辞藻。而与陶渊明基本同时的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年等的确崇尚骈俪,喜欢堆砌辞藻,但他们俩毕竟是挺有名的晚辈,创作活动主要是在刘宋初年的元嘉时期。而陶渊明的诗风在晋代已经形成,他在创作上是不可能有意识地和颜延年、谢灵运相对立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先锋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表现出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先锋诗歌完成诗歌的现代化转型的同时,坚守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神与艺术流脉,在诗歌观念与形式方面建构起高度的本土化艺术自觉.主要表现在:先锋诗歌延续着古典诗歌的"入世"精神,注意诗歌的社会性;艺术上承续古典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注重诗歌的含蓄蕴藉;将西方诗歌叙事的客观性与古典诗歌叙事的抒情性加以整合,做到叙述与抒情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杜甫是一代伟大的诗人,最主要就是因为他在诗歌语言上的造诣和成就。本文试图从杜诗中的词语选择分析肌质关系对于诗歌意象的表情、诗歌风格、隐喻等多方面的作用,以检验西方文论中的诗歌对应原则和肌质理论,挖掘中国古典诗歌当中的独特诗性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诗歌在"五四"前后完成了由传统文言格律诗向现代白话自由诗的转型.这个转型并非静态的瞬间现象,而是一个在19世纪后期业已启动的动态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它的发生、走向与形态特征等是多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间外国诗歌翻译同中国诗歌转型的关系相当密切,译诗也许是促使中国诗歌转型发生、完成最为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张敏 《学习与探索》2005,(4):108-111
作为现代派文学潮流中最早和最具影响力的一支,象征主义对20世纪文学开放系统和多元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公立象征和私立象征是象征主义诗艺与传统诗艺在象征表现技巧方面的本质区别,该区别决定了象征诗歌意象与传统诗歌意象呈现出系统性和分散性的不同特点,并使其在诗歌的思想意蕴上表现出朦胧化和明朗化的相异特色,最后导致了诗歌阅读者由读者的被动接受地位向诗人的主动创造地位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高考备考中,对诗歌分类复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尽管诗歌数量庞大,诗歌的内容多种多样,但高考诗歌鉴赏考点设题哈市具有一些"共性"的,只要平时复习把握了这些"共性"了解了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在以后的考试中,一旦确定了基本的鉴赏步骤与类型,相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就不难把握了.  相似文献   

14.
女性诗歌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身体写作后在90年代转向了语言写作,从身体到语言言说策略的转换使女性诗歌写作从性别意识的觉醒飞升到语言意识的觉醒,并迅速从面向性别的写作走向面向词语与诗歌自身的写作.自此,女诗人以独立的女性话语与充分女性化的写作策略,呈现了女性世界的完全自立和性别表达,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体系,呈现了女性诗歌写作的宁静丰收,女性诗歌从此走上包含性别但又超越性剐的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诗歌在近百年的发展进程中累积了种种问题,其中诗歌观念方面存在的认识论误区主要表现为语言形式本体论的偏执.引入话语理论和话语分析方法对话语、诗歌话语、诗性语言等概念进行辨误式的厘清,有助于我们认识语言形式本体论的偏执所在.  相似文献   

16.
肖伟胜 《唐都学刊》2005,21(3):21-25
苗族诗人何小竹游移于汉、苗两种语言罅隙之间的写作姿态,其诗歌"下笔如有鬼"的独异品格一方面是他充分发挥苗文化巫术文化传统的结果,另一方面又给予他进行"语言还原"诗歌实践强大的支援力量与依据,从而使得他在"非非主义"中赢得了独树一帜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当笛卡儿理性主义宣称只有哲学才能真正认识传统,并视诗歌为无理性,主张废黜荷马的思潮盛行,维柯断言"真正的荷马"就是人类最初文明的创造者.寻找真正的荷马是维柯对传统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其价值在于维柯试图通过阐释荷马来沟通诗歌与哲学之间的鸿沟,为历史寻求确定的知识,而这正是寻找真正的荷马的人文主义内蕴.  相似文献   

18.
张华 《学术交流》2008,(4):160-162
90年代以来诗歌的"叙事性"真的可以做到对抒情性的放逐么?叙事性真的可以成为新的诗歌文体吗?如何对90年代诗论条目下的"叙事性"进行穿越?在"本体论否定"的思维模式下,又如何对"叙事性"进行重新观照?诗人能否通过"叙事性"走向统摄世界包容其大部分学问的"史诗"精神无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提示.  相似文献   

19.
宋义霞 《唐都学刊》2004,20(5):51-54
曹南冥诗歌艺术的悲剧美学价值与其思想核心"敬义"存在渊源关系.研究"敬义"思想对塑造培养高尚人格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也可以窥视16世纪到17世纪韩国文化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20.
刁绍华 《求是学刊》2001,28(1):87-92
:瓦列里·彼列列申是旅居哈尔滨的著名俄侨诗人 ,远东俄侨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在侨居国外的几十年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出版了多部诗集 ,在世界诗坛上享有盛誉。彼列列申的诗歌表达了流亡俄侨诗人的思想情绪 ,反映了他们的悲哀和痛苦心态。光明与黑暗、绝望与信仰、自我谴责与祈求神灵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他的诗歌的基本主题。彼列列申在艺术上继承了俄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还受到阿克梅派的一定影响。他在中国的许多诗作都是中俄文化融合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