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以鲁迅作品《伤逝》中子君的死亡原因的探究为切入点,对涓生的爱情和忏悔进行了剖析。认为其爱情实质是“无爱之爱”,即爱自己心中抽象的价值更甚于“他人”。之所以无爱,是因为在“无爱的人间”中的无能和无奈。而真诚的欺瞒才是真正的伟大的救赎。  相似文献   

2.
《高老头》拉开了《人间喜剧》的序幕,也拉开了以金钱为中心的舞台。作者巴尔扎克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向读者展示了巴黎社会道德沦丧,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黑暗画卷。以至于读者在《高老头》中似乎看不到一点希望,有的尽是无限的惆怅及对当时巴黎社会的绝望。纵观全文,亲情之爱、爱情之爱、人情之爱都受到挑战,并最终遗失殆尽。在金钱世界中寻觅一扇爱的窗,却发现窗外的景象并非爱意浓浓!只留下爱的三重影,稍纵即逝。  相似文献   

3.
歌德的《情投意合》又译《亲和力》,是一部具有宗教情结的小说,其中的上帝之爱,在其中有深刻的表现。如奥狄莉——神圣的“上帝之爱”以及爱德华、夏绿蒂、上尉等——人间的“上帝之爱”。这与歌德的宗教思想和人生经历分不开的。《情投意合》不仅表现了伟大的上帝之爱,而且还有犯罪和救赎问题。还引用了《圣经》的人名和原话。  相似文献   

4.
爱,含有爱护、爱惜、珍爱、敬爱、慈爱之意,是指人们的一种意识趋向和感性表达,既是人的一种心理的精神的状态,也是人的一种感性方式或行为方式。社会主义的大爱之大在于:大爱是爱人之爱,是深远之爱,是用心之爱,是持久之爱。  相似文献   

5.
约翰·邓恩的爱情诗善于通过使用圆形意象表达真爱.通过这种圆形意象邓恩表达了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理想爱情.这是一种精神之爱也是一种灵与肉统一的世俗之爱.  相似文献   

6.
在中西方伦理思想中,“爱”都是一个十分核心的概念。差等之爱与平等之爱是中西方“爱”的伦理思想的明显差异。中国历史上的儒家的差等之爱,长期以来被国人奉为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并局限于五伦与三纲为基础的礼制框架内,从而使其无法跳出宗法血缘社会的羁縻。而在西方社会,关于平等之爱的思想总是与正义、平等、博爱、自由、法治等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并广泛渗透到以平等为其本质之一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7.
爱是基督教思想的核心与灵魂,然而在黑格尔看来,基督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却违背了耶稣之爱的初衷,而走向对立的“实证宗教”。康德“道德神学”的目的就在于批判基督教所造成的上帝、世界、人之间的对立。黑格尔起初赞成康德理性思想的批判,但是随着对“实证性”理解的深入,黑格尔发现康德的“道德神学”也是“实证”的。因此,黑格尔要求重新回归“基督之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理性之爱”。“理性之爱”即黑格尔理性思想的起源,从基督之爱向理性之爱的过渡,即黑格尔理性思想从宗教向哲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8.
爱的本质在于付出和给予。儿童既是爱的被动接受者,也是爱的主动付出者。但在实际生活中,主动付出的儿童之爱常常被成人无意识的忽视。儿童之爱出自本能,源于自然,是儿童的天性;儿童之爱在教育中首要表现为对环境的爱和对成人的爱。儿童之爱是儿童内在敏感性的源泉,影响儿童的自我实现;是儿童精神世界的表达,帮助成人了解儿童;更是成人的精神诉求,实现成人尊严的提升。儿童之爱的培育需要成人接受儿童的爱,尊重呵护儿童爱的天性,以爱育爱,实现成人与儿童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9.
《儿子与情人》所刻画的男女之爱处于朦胧之爱阶段。主人公保罗的朦胧之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他自小对母亲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甚至有时把她看作是自己的情人。当他长大并有了女朋友后,总是在恋母和恋人之间做痛苦的抉择;而他的初恋则在崇高的、神圣的精神之爱与充满激情、纯感官的肉欲要求之间摇摆——精神之恋与肉欲要求分离,肉体接触亦与精神要求分离,两者未能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即爱,但是这种爱不同于墨子所言的"兼爱",也不同于《圣经》所说的"博爱",而是一种等差之爱,是一种在泛爱基础上的有亲疏远近之别的爱,通俗地讲即爱每一个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爱。在当今中国,这一观点仍然发挥着构建人文精神的作用,不断在人性角度上对人们进行着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爱从道德上有其固有的发展逻辑,这就是自爱——仁爱——兼爱——民胞物与之爱。所谓自爱,就是指自己对自己、个人对个人的爱;所谓仁爱,就是指爱人;所谓兼爱,就是指不分人我、不别亲属、无所等差地爱一切人;所谓民胞物与之爱,就是指普天大众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宇宙万物皆是我的同伴。这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持续不断的永恒发展过程。爱的道德之境是无止境的,但是每前进一步一定是无比幸福的。  相似文献   

12.
简.奥斯汀尽管一生未嫁,她的绝大多数作品却致力于探讨婚姻关系。在《傲慢与偏见》中,她更是倾尽笔墨着力刻画了几种不同的爱情和婚姻关系,阐述了其独特的爱情和婚姻理念。她刻画了五种婚姻关系,有贝纳特夫妇盲目之爱,简和宾利世俗之爱,伊莉莎白和达西真情之爱,莉迪亚和威克姆肉欲之爱,柯林斯和夏洛蒂“理智”之爱。尽管这五种爱终于都走进了婚姻的围城,但这几种爱最终导致的婚姻幸福度却大不同。从以上几种爱情婚姻关系,判断出简.奥斯汀的爱情婚姻理念,即理想中的婚姻关系应该是感情、物质、道德和理智的综合体。在这五种婚姻关系中,只有伊莉莎白和达西符合这几大标准,是作者理想中的婚姻模式。  相似文献   

13.
爱的实践尤其是两性之爱的实践的全部困难和复杂性,就在于爱的相关性。正是基于这爱的相关性,爱的完成不能一厢情愿而只能是相关的两个人的事情。而这相关的两个人又都是先天与后天的种种情况各不相同的个人,所以两性之爱的实践往往是阴错阳差,常常失败。  相似文献   

14.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提出了一种崇尚"知己之爱"的爱情观,他认为知已之爱的寻求必须立足于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从实实在在的现实感情出发,以缔结婚姻为最终目的;知己的酬答是不计利害的无私奉献,是永久、恒定的贞定;知己之爱的割舍是对对方心灵攀爬的结果,是灵魂深处痛楚的抉择.蒲氏的"知已之爱"的爱情观系统、完整,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烨的诗采取一种坚守的态势 ,在孤独中执着于理想的爱 ,并展示出由个人吟唱到广博之爱的情感历程。本文审视了这一情感历程 ,并探讨了她诗歌的个人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哈代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赫赫有名、举足轻重的作家,而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首屈一指、影响颇深的作家。两位作家一直以来都是文学评论界中的“宠儿”,“褒贬不一”、“饱受争议”成了评价两位作家作品经常使用的词汇,而哈代1895年出版的《无名的裘德》与劳伦斯1913年出版的《儿子与情人》更是成为众矢之的。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中裘德与保罗追寻的精神之爱与欲望之爱,可以更好地理解哈代与劳伦斯两位作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展现了在爱情的语境下自我与他人的问题所带来的困境:在爱情中,自我一方面要保持自我的同一性,一方面又因为"我爱你"而与他人联系在一起,要通过他人的肯定才能确认成为那个爱他的自我。这种困境引导我们进入到以自我为基础建立起的浪漫之爱的反思。一般认为,茨威格的这篇小说肯定了浪漫之爱,而本文则试图通过分析这个由爱情引起的自我困境,证明茨威格对浪漫之爱的态度并非肯定,而是反思。  相似文献   

18.
儒家生态理论思想对于传统儒家学说具有解构和重建的双重意义,这主要体现为:解构由天到人的德性生成模式,反向建构生态伦理的生生之德;解构“天”与“人”形上合一的模式,重建“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宇宙观;以差等之爱建构有限度的一体之仁观,解构“仁”与“欲”的现实紧张。儒家生态伦理的建构不是断章取义后的意义串联,对之保持反思是使其更具有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意义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在“五四”女性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怨女”形象。这种形象的出现,是因为在新的文化转型时期,现代新女性陷入了“慈母之爱”与“情人之爱”的纠葛与冲突之中。由于母女之间特殊的血缘和文化上的关联,现代新女性在文化冲突中无法清晰地对自身的文化处境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20.
父权制意识形态笼罩下的两性之爱必然建立在一种性别等级制度之上,因此,两性风景中的成长女性注定在陷落与突围的窘境中进行着艰难的跋涉。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成长小说拒绝回避女性成长过程中两性文化情境的诡异与复杂,鲜明地揭示了成长女性在道德价值与性别价值悖论、女性欲望悖论中深陷的困境,并在直面困境的过程中,细致地描写了她们艰难突围的心路历程,努力探求理想的两性之爱对于女性主体性成熟的积极意义,从而呈现出独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