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2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休谟从人的自利和资源短缺的矛盾出发探讨了社会的起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正义的起源,指出自利是正义的原始动机。在深刻分析爱的特有内涵的基础上,休谟认为作为自然情感的爱因其“偏私”性质应是自利的主要内容,因此,他的自利作为正义的原始动机也可归结为偏私的爱是正义的原始动机。休谟所谓偏私的爱是正义的原始动机所强调的是,偏私的爱是正义的消极动机而非积极动机,即正义是控制偏私的爱(自利)的产物,所以,他关于爱与正义的理论给了人们两个重要的启示:其一,爱作为自然情感无法直接产生正义(以及正义社会);其二,公平的正义(以及公平的正义社会)乃是人类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2.
经济伦理学作为以“经济—伦理”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它应该具有“经济”(效率)与“伦理”(美德)两个学科目标;同时,分配正义作为“充分的”分配正义也应该是综合的分配正义,即是经济的分配正义(有利于经济效率)和社会的分配正义(有利于社会公平)两种正义的结合。研究认为,经济伦理学的双重目标与综合的分配正义,结合经济分配正义和社会分配正义两种分配正义的使命正好吻合,它可以通过一种立足于“历史原则”基础上的“动态的”“伦理妥协”来实现综合的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3.
在描述西方道德逐渐衰微之历程的基础上,回归伦理学家把当代社会理解成为道德衰微亦即缺乏道德共识因而缺乏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的“无家可归”社会.他们试图凭借“回归传统的德性伦理学”挽救当代社会的道德危机.然而,我们认为,尽管他们对于西方伦理学之发展历程和当代社会道德危机的描述比较正确,但是,他们却未能充分认识到西方道德发展历程的更为重要的进步意义,因此,他们并不知道,面对当代社会无家可归的状态,人类需要的不是返回曾经逃出的精神家园,而是重建新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其主流哲学)作为一个整体,分析了它的逻辑起点,并在此基础上,循着由本体论到认识论、由认识论到方法论的方向考察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认识论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围绕康德通过批判“旧形而上学”的误区而为未来科学的形而上学指明方向的思路,探讨了康德的认识论思想,并联系唯理论、经验论的认识论思想和从费希特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思想,指出了西方近代认识论思想的发展轨迹,以及康德的认识论思想在这个发展轨迹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由于道德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通常都要通过道德判断之“应该与否”的断言引导社会舆论才能实现,所以,在道德净化社会风气的过程中,道德判断成了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和制约,道德主体在对道德客体的道德判断中常常会出现误判现象,从而严重地妨碍着道德净化社会风气作用的有效发挥。在道德判断中,道德主体能否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先行调整好自身的态度,以及在此基础上能否通过事实认知和道德认知正确处理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之间的关系,能否在不同甚至矛盾的道德知识之间进行合理地权衡,乃至能否在处理复杂情况下道德当事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之关系时正确地选择关注的重点,都应该是如何避免道德误判从而提升道德判断准确性的基本问题。若是处理好了这些基本问题,那么,我们就能在提升道德判断准确性的基础上更为有效地实现道德之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先验理念”是康德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康德看来,对这个概念及其理论的理解和处理是否正确关系到哲学如何可能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是哲学(形而上学)能否成为科学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康德“先验理念”的概念及其理论,对于理解康德哲学,以及通过康德哲学窥见西方哲学的发展脉搏和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理十分有益。“先验理念”的概念是康德在其自然形而上学即理论哲学中提出来的。康德的自然形而上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康德那里进一步化解为以下四个问题:(1)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8.
克隆,原本是一种十分有益于人类生存的现代生物技术,但是,由于人类自身也能成为克隆对象,因而,克隆问题出现伊始,便始终伴随着种种争议。在有关克隆人的各种争议之中,韩东屏教授另辟蹊径,展开了有关克隆人的新的讨论,这就是他的新著《克隆转忆人》。通观全书,尽管作者的观点仍然存在诸多需要商榷之处,但是,思想火花随处可见,阐释方式独到新颖,逻辑推论细致严密,因而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就此书之“好”而言,我想以下两个方面值得特别注意。首先,就全书论证的总体目标而言,作者确实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独到观点。作者在界定了我之人格同一内涵或…  相似文献   
9.
休谟从极端经验论原则出发对形而上学(指前体谟的形而上学)所作的批判闻名于西方哲学史,但是休谟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却不止于此。本文试图以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为核心,更全面地探讨休谟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一要以休谟的因果性理论为核心来探讨体谟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首先必须弄清形而上学的两个问题:第一,形而上学的追求目标问题。形而上学以超越经验的、比现象事物更实在更有价值的实体为研究对象。在形而上学家看来,形而上学的对象(实体或最高实体)是至真至善的对象,形而上学的任务就是运用理性演绎的逻辑方法和道德信…  相似文献   
10.
西方传统哲学家大都把世界看成是现象和本质(本体)两重世界,其实,他们(尤其是在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家那里)对于两重世界的区分既包含了在事实意义上的(第一种含义的)区分,又包含了在事实与价值双重意义上的(第二种含义的)区分。柏拉图首先系统地提出了两重世界的理论,他不仅在事实的意义上把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看成是真实程度不同的两重世界,而且还在事实和价值的双重意义上把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看成是在"太阳"照耀下的事实世界和在"善的理念"照耀下的价值世界。他关于两重世界的第二种含义的区分其实也被绝大多数西方传统哲学家所继承,并在近代康德哲学中得到了强有力的呼应和发挥。康德直接消除了柏拉图以及其他传统哲学家关于两重世界在事实意义上的区分,而仅仅保留了它们之间的第二种含义的区分。在通常的哲学教科书中,人们总喜欢基于第一种含义去看待西方传统哲学的两重世界理论,并为此简单地批评唯心主义的两重世界理论,但是,我们若是换一种视野在第二种含义上去看待西方传统哲学的两重世界理论,就会更为深入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事实世界的价值底蕴,这既有助于我们发现事实世界在功利的意义上向人类发生的原始根源,又有助于我们发现事实世界在道义的意义上向前发展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