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产能过剩的框架下分析了政府补贴的层级选择问题,回答了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什么层级的政府进行补贴更有利于缓解企业的产能过剩。通过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级的研究发现,当市场规模较大时,由地方政府进行补贴能够缓解企业产能过剩;当市场规模较小时,在地方政府对辖区GDP重视程度较低的情况下,由地方政府进行补贴能够缓解企业产能过剩;当市场规模较小,在地方政府对辖区GDP重视程度较高的情况下,由中央政府进行补贴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5):44-51
在国内外文献中关于产能过剩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本文厘清了"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内涵,认为其与国外所述的产能过剩现象存在巨大差别,是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它的形成、恶化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央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的利益博弈关系相互关联,因而化解它需要从重建政府与市场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方面关系入手,要点是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3.
钢铁工业作为一个生产周期长的行业,其投入产出间的时滞较长,极易引发产能过剩.我国钢铁工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既与工业本身的技术经济特征有关,也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有关,还与地方政府的行为有关.要解决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就必须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加强产业政策执行力,细化政策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经验表明简单的斯密自由主义式的市场化改革和凯恩斯主义式的政府干预并不能有效解决目前中国部分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从“投资决策—竞争—退出”的企业行为角度考察产能过剩形成机制发现,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优惠和降低土地等要素成本诱导性地干预了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而形成过度投资;而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为了获得生存空间和竞争优势,采取规模扩张为主的被迫式竞争一方面导致了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高资产专用性又阻碍了产能过剩企业的退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既应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作用,通过一体化、产能的空间转移和规制化解过剩产能。  相似文献   

5.
产业政策对中国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企业依然热衷于固定资产投资,且重化工业投资效率低下,由此引发严重产能过剩问题,进而对宏观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导致中国企业投资行为诸多弊端的原因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导向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产能过剩可以分为一般的产能过剩与特殊的产能过剩。我国作为市场化改革为主导的国家,会产生一般的产能过剩;而作为转型国家,在政府与市场边界还没有划清的情况下,又会产生特殊的产能过剩。这两种过剩交织在一起增加了我国治理产能过剩的难度。对这两种产能过剩的比较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一是产能过剩是如何形成的,即谁是主体;二是产能过剩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包括资源配置、创新及技术进步等;三是产能过剩的治理机制。对于一般的产能过剩要通过市场的办法解决。而对特殊的产能过剩需要通过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必须从体制和制度层面来治理产能过剩。为此,要在产业的发展上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建立工业行业产能的统计监测和发布体系;要创造制度环境使企业成为投资的主体,产业的发展真正由市场决定。  相似文献   

7.
在技术升级过程中选择适宜技术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向发达国家经济收敛的关键因素。企业在技术升级过程中的协调失败会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扶持,来推动和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快速、良性发展。但如果政府对于企业投资进行直接干预,则有可能加剧企业协调失败的风险。地方政府对于企业新技术投资的不当扶持是我国多年来反复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的一项体制诱因。在未来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减少直接干预、加强市场和技术信息服务,地方政府有望更加有效地推动企业的技术升级。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6,(10)
基于辽宁省钢铁产业结构现状,通过生产规模、人均表观消费量、产能利用率和利润水平的国内外比较,阐示辽宁省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并提出辽宁省钢铁产能过剩的原因:宏观经济低迷、固定成本高昂、地方重复建设和企业额外担负。为化解产能过剩问题,辽宁省应明确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长期调整、市场竞争、财政补贴、自力更生,并提出企业和政府的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产能利用率、产业集中度、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境内需求增长率四个指标对2000~2012年中国钢铁产能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整体来看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并不突出,只是近几年过剩情况愈发严重;我们认为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企业投资预期的扭曲、钢企有效竞争不足以及不合理的产业政策是造成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建议政府应明确自己的职能,减少对产业发展的干预;继续深化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改革,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强产业政策的执行力,优化产业政策的针对性;逐步完善环境保护体制,为钢铁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0.
学界多从现象和数据出发分析产能过剩,忽视了产能过剩的本质和形成机制。产能过剩与中国经济发展相伴而生,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产能过剩出现的频度、强度也较高。政府干预会加剧产能过剩,但也在制止产能过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能过剩的成因及形成机制错综复杂,既有体制因素和市场因素,也包括产业自身的因素。不同产业、不同产品的产能过剩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并与产品的供求周期密切相关,但其根本是市场因素。产能过剩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只能力促其最小化,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错位发展理念不能解释产能过剩问题。文章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对产能过剩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常态下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是产能过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过剩问题具有必然性,我国具有市场机制下发生产能过剩的共同原因和因素。借助市场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我国当前由特定原因形成的产能过剩,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产能过剩的内在可能性和原因。因为市场机制同样存在有限性和副作用,甚至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本身就是引发产品和产能过剩的环境,而干预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存在不少问题,回顾过去几年政府采取的应对政策的成效并不太显著。从长期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将政府的指导、调节与市场调节机制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缓解产能过剩问题。新一届政府在新常态条件下既努力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同时也采用有限的适度调节即“微调”政策,适合我国新常态特点的性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已有的宏观调控理论实现了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来,投资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然而过度投资形成的大量供给导致产能过剩,造成众多行业产品供大于求,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尤为突出。国民经济增长比例失调、地方政府追求GDP导致粗放型增长方式持续、低水平重复投资、投资产业层次低、投资过热消费不足、出口导向型的扩大外需政策和政府优惠政策都导致和助长了产能过剩。化解产能过剩的新思路及对策为:从外向型经济转为内向型经济、从投资驱动增长向消费驱动增长转型、协调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以扩大内需化解产能过剩;如果国家创新体系能够在三至五年内攻克汽车、数码相机、电脑、船舶、飞机、工程机械、工作母机、光伏发电、新能源等事关国计民生行业的关键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民族企业中都应用这些技术,建立起自主创新的民族经济体系,形成完整独立的国民技术体系,顺应中国年轻人就业意愿变化,挖掘银发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则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中国经济也可以继续高速发展二十年!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FS(外资企业-国有企业)、FP(外资企业-民营企业)、SP(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FSP(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四种混合寡占竞争模型,研究各类企业的产能策略选择.结果发现,政府补贴是导致我国国有企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在四种混合寡占竞争模型中,国有企业均出现产能过剩,同时,其产能过剩程度与政府补贴呈正相关关系;外资企业在FS、FP、FSP三种混合寡占竞争模型中,受市场竞争主体的影响,选择不同的产能策略;在FSP混合寡占竞争模型中,国有企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则出现产能不足.减少对国有企业的补贴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去产能,还能弥补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产能不足.最后,本文在坚持政企分离、发挥市场机制、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去产能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宏观调控是中国政府自定义的四大职能之一.产能过剩是多年来困扰中国经济的痼疾.政府如何进行调控来纠正市场失灵,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公正,却知易行难.1990年代以来,针对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产能过剩问题,中国政府先后进行了多轮宏观调控,行政权力和经济手段并用、政策法规命令兼施.然几番调控,不仅未能化解产能过剩,反倒逆向催化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的扩张和跃进,陷入诸多产业普遍过剩的困境.本文以1996年以来钢铁业的宏观调控过程为个案,通过对政府调控政策、手段及效用的深入研究,分析了影响政府宏观调控的诸多变量,揭示了中国式产能过剩与调控失效的政治经济逻辑,提出了推进国家制度建设、改进和优化政府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多年来久治不愈的顽症.近年来,产能过剩不仅造成了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煤化工等处于全行业亏损的困境,甚至连一度被推崇为“新兴产业”的太阳能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也由于产能全面过剩而步入衰退.产能过剩的中国特色及其形成机制,在于多年来全能型政府对市场和微观经济领域的强制性干预,以GDP增长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体系和与之相对应的官员升迁激励机制,以及历史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地方本位主义传统.因此,只有抛弃过往以行政权力对市场进行强制干预为特征的宏观调控方式,改进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及晋升激励机制,推进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制度、推动政府治理转型,才能根治中国式产能过剩的顽疾,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以来,在深入改革、扩大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步入高速增长阶段,但投资过度导致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中小企业既是过剩产能尤其是落后产能的主要制造者,也因无法有效应对产能过剩下的市场危机而极易陷于经营困境。因此,政府应当创新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增强中小企业防控和应对产能过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2008~2013年的投入产出数据为样本,运用导向DEA模型多阶段求解方法分析光伏和风能上市产业的产能过剩状况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有近四分之三的新能源上市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产能过剩是复杂环境下"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金融支持、人均GDP与总资产报酬率也对产能过剩有显著影响。要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就应认清其不同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产能过剩条件下的企业扩张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产能过剩的条件下企业仍然继续扩张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市场需求的持续增加激励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在产能过剩后,产业政策对企业生产规模的限定起了反向激励作用,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从而使产能过剩不断加大。最后,在研究分析基础上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并且提出了适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过剩生产能力形成原因的不同学术观点,我们提出了厂商应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要素窖藏行为假说,即认为宏观经济的波动与冲击会导致产能过剩的形成。通过利用随机动态优化的方法建立了产能过剩形成的经济波动假说的数理模型,分析和刻画了由宏观经济波动引起的要素窖藏行为所导致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并利用1992—2005年分地区工业数据,采用基于非参数生产前沿面的过剩产能测度和带有异方差和自回归一致(HAC)修正的混合回归模型对产能过剩的波动窖藏假说进行了检验,验证了"窖藏效应"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建立银行信贷投放损失估计和产出缺口、通过膨胀率之间的模型,并通过地方政府平台贷款的数据研究了不同经济周期条件下的银行信贷行为,并将这种信贷行为放入政府宏观调控背景下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政府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银行信贷估计偏差发生影响,在经济向下的周期中过量投放信贷,导致了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一旦政府在财政约束和通胀约束的条件下,退出刺激性的宏观调控政策,银行对于信贷损失的估计由乐观转向悲观,剧烈收缩信贷,于是,实体经济的货币供应将由过度充裕变成稀缺,经济剧烈下行,政府逆周期的宏观政策调控反而加剧了经济波动,给宏观经济造成了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