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黎冲森 《经理人》2009,(5):72-73
全球经济剧变,很多企业面临重重危机,并纷纷出台变革措施。但事实是,变革失败的几率远远超过成功的几率。“因为真正的紧迫感是领导变革和应对危机的关键,却没有人发现它。”约翰·科特接受采访时说,“处于危机环境下的企业,需要更聪明、更敏捷地建立起紧迫感,然后专注地将其付诸实践。”2009年3月28日,与上次来访中国时隔7年,  相似文献   

2.
危机是创新的根源,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构建基于危机的民营科技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模型,提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包括初创起步、快速成长、稳步发展、成熟定型、变革重生等五个阶段,并面临着门槛危机、爬梯危机、天花板危机、短板危机和变革危机等危机形式。只有经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协同互动,才能度过阶段性危机,实现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企业危机动态管理模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赵定涛  李蓓 《管理科学》2005,18(3):8-15
企业危机管理是为了尽可能减少企业和其利益相关者的损失而对企业危机进行预防和处理的过程.系统可以理解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联的各组成要素的总体,它是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统一.现代管理要求系统性,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系统思维、强调全局观和整体观是现代管理的具体方法论之一.结合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企业危机的动态性,强调对企业危机进行动态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危机的动态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真正的紧迫感是应对危机的关键全球经济剧变,很多企业面临重重危机,并纷纷出台变革措施。但事实是,变革失败的几率远远超过成功的几率。"因为真正的紧迫感是领导变革和应对危机的关键,却没有人发现它。"约翰·科特接受采访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战略管理理论与组织生态理论对管理惯性与管理柔性的不同争议入手,力求构建决定组织最优管理惯性与管理柔性强度的动态均衡模型。模型认为管理惯性与管理柔性并不是静态的概念,两者都是动态的,并且依据变革组织特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管理惯性可以由变革的政治成本测度,而管理柔性则可以由变革效率提升来测度。同时,组织中没有绝对的柔性,组织变革的进行必然要以变革涉及范围之外的稳定结构去执行;也没有绝对的惯性,绝对的惯性将使企业效率低至企业无法生存的地步,丧失短期支付能力。因此,在面临组织变革压力时,管理惯性与管理柔性通过动态博弈达到均衡,并最终决定组织是接受还是拒绝组织变革。  相似文献   

6.
危机对于企业来说既是危险也是机会,在无处不在的危机面前,很多企业往往疲于应对,自乱阵脚,而没有从危机产生的根源去进行思考。从不同的危机形式可以了解品牌建设的不同维度。在不断的深化及积累的过程中,强大的品牌力是遏制危机的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10大轻商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振烨 《经理人》2009,(10):71-74
历史上每次经济危机过后,商业模式都将经历一次大洗礼-旧有商业模式逐渐被淘汰,能有效应对危机且适应新商业环境的商业模式将被更多企业采纳。《经理人》通过大量研究和调查得出结论:“商业模式轻型化叫寻是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的重要变革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二次创业是企业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民营企业二次创业需要对组织进行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是组织变革的核心。二次创业的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动因在于其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管理的危机,变革是权力、责任、机制和利益关系重新调整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单体企业向集团化变革,是企业快速发展最终结果。但集团化变革不是简单的规模累加,而是管理模式、机制、人力等的根本改变,如不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就会使企业陷入转型危机,甚至灭亡。  相似文献   

10.
不可抗力危机是员工的压力源之一,与企业并购、内部经营等问题所引起的压力源不同,不可抗力危机具有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避免性。不可抗力危机以直接影响员工所在环境的方式和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方式,增加员工的压力。探讨不可抗力危机对员工压力的作用机制、企业危机处理机制以及员工压力舒解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正向企业走来。企业危机频发的原因何在?主要有四点:一是改制、联合、重组等变革加速了企业的变动;二是政府的率先垂范促使许多企业经营中的“潜在问题”日渐暴露;三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对企业的管理、产品、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变革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危机状态时被动式的企业文化变革模式许多成功的企业在其发展的顶峰时期并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变革的重要性,它们依然陶醉在昔日的辉煌之中,认为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依然适用,从而丧失了变革的大好时机。而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生存危机状态时,才猛然发现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文化正是企业所要变革的地方,而且越是成功的文化,就越需要痛苦和艰难的变革。这是一种被动式的变革模式,许多企业在濒临绝境时才意识到这一点。1930年的经济大萧条让IBM公司和其它企业一样在生存的边缘徘徊。然而当其它公司在以大规模裁员或减薪来应对…  相似文献   

13.
区域竞争环境是指影响一个特定区域竞争(竞争优势、竞争能力、竞争机制等)的各种要素以及各种要素相互作有所构成的有机环境系统。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对区域竞争环境进行分类研究。从竞争环境的范围看,区域竞争环境可以分为区际竞争环境和区内竞争环境。区际竞争环境即是把不同区域内的人、企业、政府的市场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环境;区内竞争环境则是将一个特定区域内的人、企业、政府作为单个的市场主体来研究,是指特定区域内部影响姝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有所构成的有机环境系统。从竞争环境的性质看,区域竞争环境可以分为人为的区域竞争环境和自然的区域竞争。人为的区域竞争环境是指由人造环境因素所构成的区域竞争环境,如区域内意识和观念的影响所构成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4.
企业战略与信息系统战略规划集成过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随着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应用的发展、变化以及整个市场环境的变化 ,企业战略规划和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集成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本文在评述集成过程方法的基础上 ,针对信息系统应用不同阶段 ,探讨了不同集成过程的特点 ;并且根据变革时期环境对企业提出的挑战 ,研究了变革时期的集成过程的总体框架和组合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前,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灵活运用危机管理可以使企业防微杜渐、安然渡过危机,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地预防和解决新的危机事件,确保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就如何认识危机、处理危机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生于忧惠,死于安乐”。一个民族若长期缺失危机教育,就会缺少全民族的危机意思,当人们普遍不识危机为何物时,一旦危机突然降临,难免会在一段时间内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开始时的重视不足到随后的惊慌失措、方寸自乱。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危机是无处不在,无论政府、企业、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情况,就如三鹿奶粉事件,政府、企业、个人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此,搞好危机管理就至关重要了,对于政府可以避免社会动荡、对于企业可以避免倒闭,从而也可更好更快的发展、对于个人可避免犯错,更好的规划人生。  相似文献   

17.
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对危机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知识管理是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角度,可以给企业提供危机知识,为危机决策提供参考。本文分析了企业危机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几个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危机意思管理、及时变革、建设核心团队、企业文化、企业家意识五个方面来阐述了提高企业复原力的思路,或许对那些在面临风险和危机有志于发展的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管理认知变革是确保企业战略和环境变化保持动态匹配的关键。现有文献往往认为管理认知变革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简单的一次性战略事件,对于系统地理解管理认知变革的微观过程及有效地解释企业间管理认知变革差异的原因有所不足。本研究以龙江森工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管理认知变革过程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描述管理认知变革的微观过程,尝试以纵向归纳性的案例研究求解绩效反馈、战略决策者心理特征、试错学习如何影响管理认知变革、管理认知变革在什么状态下才会顺利进行、企业间管理认知变革为什么产生差异等问题,从而有助于解释和解决快速变化环境中的企业生存问题。研究发现:管理认知变革是管理认知不断设定的过程,设定是管理认知、环境、企业行为不断互动的结果,试错学习推动着设定的开展;战略决策者心理特征变化决定着管理认知变革的开始和结束;推动管理认知变革的试错学习是异质的,这是造成企业间管理认知变革差异的主要原因。以上发现可以更有效地解释,企业间管理认知变革差异产生的原因,尤其是缺乏管理认知变革意愿的战略决策者为何难以实现相应的管理认知变革。  相似文献   

20.
<正> 企业的衰败,同时就是企业文化的倒退,更可以说,由于文化的倒退,引起企业的衰败,潜藏的危机凸现、爆发出来。遭遇不同程度挫折和危机的企业文化,其主要特征是人心涣散,失去主心骨,领导权威消失,更谈不上感人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