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我国早期户籍与住房制度以及城乡分割二元金融制度却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较大障碍。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其消费能力逐渐增强,消费结构逐渐升级,创造的巨大内需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双循环”格局的构建。通过构建Probit以及IV Probit模型深入考察农业转移人口住房实现模式、购房意愿、购房融资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对于住房实现模式而言,户主为第三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家庭拥有自有住房的可能性较低,同时对应的住房实现模式主要为租赁,但这一群体具有更高的购房需求。(2)个人特征与家庭特征均会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的住房实现模式及购房融资行为,城市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经济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的积累均对农业转移人口家庭自有住房、购房意愿以及购房融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土地资源禀赋有助于增加农业转移人口财产性收入,降低市民化成本,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购房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社会保障覆盖能够显著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的购房意愿与住房融资意愿。为此,必须加大住房消费金融支持力度,弱化农业转移人口住房融资约束,同时应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收入水平,从而增强其住房支付能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 2016—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验证了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区域差异,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当前人口流动的大趋势不改,长期居留意愿呈现出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的特点,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布,华东和东北地区始终是“热点”城市集聚区。从城市包容度、社会融入能力和家庭特征三方面分析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社会融入能力最为重要,其中已婚率、受教育程度、流入地已停留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更高的跨省流动比例则会降低长期居留意愿。城市包容度的重要性有限,但医疗公共服务的正向影响增强,平均工资收入和住房支出两大经济因素亦开始凸显重要性。家庭特征始终是流动人口长期居留决策的一大因素,符合新经济迁移理论。  相似文献   

3.
住房作为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的物理空间和生活交往的社会空间,对其迁移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CLDS 2016年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河北省地级市的农民工个体、经济和住房三个层次的影响因素对其迁移意愿的影响作用,并验证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意愿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人口特征、经济层面、住房支出和住房满意度等住房因素对农民工迁移意愿有显著影响。第一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间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且表现出较大的代际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购房行为意愿,以测度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采用稳健性回归的Probit研究方法,得出如下结果:在社会网络的框架下,首先,强关系削弱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购房行为意愿,阻碍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其次,弱关系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购房行为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但其影响系数为正,说明其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购房行为意愿及城市融入有内在的促进作用;最后,探讨了社会网络与文化程度以及收入水平的交互项,得出,提高文化程度或收入水平能降低强关系的负效应;但与弱关系之间无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迁移者自由流动并聚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经常发生的社会经济现象。在迁移者的空间选择聚集这种现象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经济学可以解释的经济关系和逻辑。人力资本积累与流入地工作的匹配程度决定了流动的方向,社会资本存量决定了其集聚的程度。人力资本积累与社会资本依赖度在迁移者流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低人力资本积累的人对社会资本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6.
医疗保险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保障资源,是流动人口在城市落户的重要资本,影响着农民工群体的城市落户意愿.利用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建立最小二乘法模型,分析医疗保险对农民工群体城市落户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新型农村基本合作医疗对农民工落户城市具有显著"推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民工落户具有明显"拉力".第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拉力"作用高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力"作用;在考虑个人、家庭、社会特征的情况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民工群体落户意愿的"拉力作用"会完全替代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民工群体落户意愿的"推力作用",产生"替代效应".第三,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家庭月均收入、住房性质和社交活动也会影响农民工的城市落户意愿.为提高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推动农民工市民化顺利进行,需要加大制度宣传力度、降低医保制度门槛、完善医保制度异地转接工作、整合医保制度.  相似文献   

7.
李帆  江波 《调研世界》2022,(5):55-61
本文基于国家卫健委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与倾向匹配得分法系统考察了住房公积金对流动人口购房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缴纳住房公积金对流动人口的城市购房行为与购房意愿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住房公积金在流动人口购房行为与购房意愿上发挥着“显性福利”和“隐性推手”的作用。进一步看,住房公积金对流动人口购房选择的影响存在“人”与“城”的群体异质性差异。建议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坚持“因人”“因城”施策,在发挥住房公积金的普惠功能、增强流动人口住房消费能力、改善住房条件的同时,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口迁移空间选择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自由流动并聚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经常发生的社会经济现象.在人口迁移的空间选择聚集这种现象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经济学可以解释的经济关系和逻辑.从迁移者自身来看,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存量是影响其迁移决策的两个主要因素,它们不仅决定着迁移者迁移过程的空间成本,而且决定其迁移后的预期收益.人力资本积累与流入地工作的匹配程度决定了流动的方向,社会资本存量决定了其集聚的程度.人力资本积累与社会资本依赖度在迁移者流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低人力资本积累的人对社会资本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9.
城市成为各民族融入现代化进程的地域空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是实现共居共建共享的城市民族关系中的重要议题。利用2014—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西北五省区混合截面数据,考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特征,分析流动者流动境况与流入城市等级对其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西北地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较为强烈,就业属性、收入支出水平、流动时间、流动原因与流入地城市规模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其城市居留意愿。正规就业与收入较高的少数民族流动者更倾向于长期居留于本地,近距离流动、流动时间长与家庭动因流出的流动者居留意愿较高。随着城市等级上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先下降后上升,流入地级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最低。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方面。基于2014年全国22个省市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通过描述性分析和Probit模型,分析了农民工的城市住房情况和城市购房影响因素,进而探讨如何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较差,新、老生两代农民工体现出不同的住房需求和购房意愿,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于促进农民工城市购房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城市购房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荫  韩笑  胡越 《调研世界》2012,(10):17-22
本文利用北京、天津和武汉3地357份问卷调查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农民工城市购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经济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农民工城市购房意愿有待提高;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数、外出打工人数、收入水平、打工居住条件、对居住条件现状满意度和房价预期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城市购房意愿。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开大学"2013年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对策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信用卡消费、住房产权、居住质量、流动类型、流入时间、对城市生活水平的满意度、流入地亲人数、朋友中的本地人数量等具有生活适应性和社会融入度的指标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同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通过影响流动人口社会参与等也对其定居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但是,户籍、婚姻、就业类型、家庭人均月收入、住房公积金等代表社会分层和经济状况的指标影响却不显著。说明在与购房成本等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影响流动人口经济状况的指标对流动人口的生活适应和社会融入影响不大,因而,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也不显著。因此,改善流动人口居住状况比提高流动人口收入等对于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定居城市更加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3.
基于厦门、漳州的调查数据,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整体较低,生计资本和控制变量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提出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以增强就业能力、改善农民工的物质资本以实现安居乐业、增加农民工的金融资本以抵御生计脆弱性风险、丰富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以提升城市融入水平等对策,为提高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在浙江省宁波市所做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农民工的返乡回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民工中的大部分在近两年有回乡发展和就业的打算,农民工的返乡回流意愿与其家庭特征、个体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地区特征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在最终返乡后,回归农村土地的可能性在逐渐减少。针对流入地政府,提出了优化农民工工作生活环境、完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民工提供住房优惠等政策建议,以减少农民工返乡回流意愿。  相似文献   

15.
[摘要]将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具有较强的经济及社会意义。农民工缴存公积金的主观意愿较强烈,但经济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农民工购房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农民工 对住房公积金的了解和评价皆不高,且呈现出区域差异性特征。同时,农民工分布区域差异性制约了住房公积金扩面改革,公积金的错位补贴加剧了农民工购房压力,住房公积金 制度的普惠功能也急需改善,这些都成为制约住房公积金扩面改革惠及农民工的现实因素。提出建立公开规范的农民工住房公积金缴存制度、推行区域差异性住房公积金政策、支 持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政策、加强住房公积金的住房金融功能等措施,以真正发挥住房公积金对农民工的住房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6.
农村家庭可分为固守、流动与迁移3种类型,研究发现提高妻子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月收入会显著提高固守家庭妻子对孩子城市定居的意愿;流动家庭妻子的家务劳动时间是丈夫的3.4倍,丈夫的月收入明显低于迁移家庭丈夫的月收入,家庭负担自评较重;迁移家庭的妻子年龄最小、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最高,但月支出却没有显著扩大,迁移家庭在城市定居的意愿也是最低.建议提高固守家庭成员的农业种植和农产品开发、流通技能;重点关注流动家庭;政府、企业、家庭合力稳定迁移家庭.  相似文献   

17.
流动家庭化已成为当前我国人口流动的重要形式.本文利用2012年人口流动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农民工流动家庭化对其城市融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农民工流动家庭化会促进其参加当地活动,更能增强心理融入程度,并且可以增强其经济上的融入能力,但是农民工家庭化流动会降低其城市居留意愿.  相似文献   

18.
常住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拉大及农民工回流表明: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目标与效果存在差距。上述问题与农民工就业结构、空间配置紧密相关:第一,需求层面:存在农民工就业结构性失衡;城市扩张强化对农民工的劳动力需求,但面临学历错位。第二,供给层面:从农民工根本利益出发,对定居意愿、用益物权和住房性质进行Probit计量分析发现:拥有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对定居意愿呈负向影响,土地流转、在城市拥有住房或正规性租房均有正向影响。住房性质(购房/自建房与租房)对用益物权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第三,供求综合分析:就业错位和学历错位影响其城市收入,政策错位可能降低户籍吸引力从而影响迁移意愿,弱化定居意愿的因素占主导。应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城市尤其是县域的住房保障及公共服务供给,尽快扭转三大错位,推进市民化与助力乡村振兴并进。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结构-能动二维互动的视角从社会结构和家庭策略两个层面出发,在对广州和长沙两地流动迁移家庭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流动迁移家庭城市融入结构包括经济、文化、身份、心理四个维度,其城市融入的总体水平偏低且在经济、文化、心理、身份四个维度上呈现出依次降低的趋势。影响流动迁移家庭城市融入度的因素既有社会结构的因素,也有其自身的能动因素。家庭策略在流动迁移家庭城市融入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家庭策略依旧会受到结构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构建家庭友好型的公共政策,促进流动迁移家庭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长,以加快流动迁移家庭的城市融入进程,进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使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 2019),运用Logit模型,考察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房地产税对城镇居民购房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预期缴纳的房地产税额越多,购房意愿降低的概率越大;家庭老龄化程度越高,购房意愿降低的概率越小;家庭预期缴纳的房地产税额与家庭老龄化程度之间存在交互效应,老龄化会削弱预期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