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铅印出版机构第一家──墨海书馆粹华1843年,上海滩的麦家圈(今上海市山东路一带)出现了一家铅字印刷出版机构。它就是由英国赴华传教士麦都思从雅加达迁来,隶属于英伦布道会而专司编译(圣经)和宗教读物的墨海书馆。麦都思离沪赴香港后,由另一教士伟烈亚力...  相似文献   

2.
近百年间上海基督教文字出版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播 ,文字出版是重要的手段。而上海正是基督教文字出版的中心。墨海书馆、美华书馆和华美书馆、益智书会、上海土山湾印书馆、广学会、中华浸会书局、青年协会书局等是当时教会的主要出版机构。它们在传播西方科学以推动中国现代科技的变革、用白话文翻译圣经等宗教读物以促进中国新文学的发展、编译学校教科书以促进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统一术语译名的工作以推进西学引进和中国现代学术规范的确立、编印杂志和创办社团组织以倡导现代学术精神以及为近代中国引进先进的印刷技术等方面 ,对近代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中叶,王韬在上海墨海书馆工作时期,通过英美新教传教士了解到日本社会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开始逐步改变中国文人对日本传统的“社会集体想象”,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关注日本明治维新的人士之一。60年代初到香港以后,他通过与日本人密切接触,对日本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明治维新之后正在崛起的日本开始跃跃欲试向外扩张,而昔日高高在上的大清帝国却一步步衰弱下来;二者地位近乎戏剧性的变化,使得王韬笔下的日本形象充满了矛盾。王韬对日本认识的演变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中颇具代表性,反映了晚清这个新旧交替的特定时代中国文人日本观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4.
1856年上海墨海书馆出版了慕维廉编译的<大英国志>,为近代中国文化人带来了大量的关于英国历史的知识信息.本文通过对<大英国志>译本的分析,译者蒋剑人在翻译中对英国历史的理解,以及<大英国志>在晚清的流传和影响,指出该书为晚清中国人正确认识有关英国历史,提供了最新的、最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使中国人第一次全面地了解了英国的政体演变、历史沿革和文化成就.该书在近代中外史学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慕维廉是活动在晚清文化界的一位著名的传教士,他曾在中国学者的帮助下译出过《大英国志》和《格致新机》等颇有影响的译著,1853—1854年上海墨海书馆出版了慕维廉的《地理全志》。作为第一部中文版的西方地理学百科全书,该书较为系统地向中国人介绍地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知识,也介绍了气候学、水文学和人种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其中“地史论”较早详细地介绍了荷马、希罗多德、马可·波罗、洪堡等一些西方著名的地理学家。1883年慕维廉为迎合中国读者的接受能力而将该书重新修订,修订版《地理全志》虽然内容有很大的缩减,但却产生过很大的社会影响。目前地学界有郑《地理全志》一些错误的认识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6.
张海林先生著《王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以下简称《评传》)是《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一种。畅读之余,我们认为,该书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一、在仔细扎实地研读王韬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扼要地介绍王韬不同寻常的一生。王韬,清朝苏州府长洲县甫里人,18岁考中秀才,此后多次应试都名落孙山。1849年,王韬受雇于英国传教土麦都思在上海开办的墨海书馆,担任译书的中文助手,由一个中国乡间的落魄秀才意外地卷入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漩涡。1862年王韬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民政长官,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7.
王韬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过去人们在论及其思想时,往往专注于他的“变法自强”主张,而对他强调的“治中以驭外”未予充分重视。须知“治中以驭外”正是王韬改良思想的主旨,是他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今试加论述,以就教于方家。王韬出生于一个破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家庭,1849年22岁时,迫于生计到上海,在英国人办的墨海书馆从事编译西方书籍等工作。此时的上海,已在1842年《南京条约》中规定辟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又因1845年的《上海租地章程》而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强占的第一个租界,是殖民者飞扬跋扈的所在…  相似文献   

8.
文章充分利用增订版《王韬日记》,对王韬赴沪后的心理历程进行了一次详实梳理,进一步展现了其在墨海书馆工作期间,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知识背景与西方文化碰撞时产生的不适与矛盾。传统之名未立的口岸知识分子,希冀自己所译之书的传播,提升自己的名望与地位。文章通过细描王韬对基督教和西学的态度,展现出在新与旧之间摇摆的王韬微妙的心理变化,体察其在迈向进一步西化过程中的徘徊与犹豫。王韬渐变的趋新历程,可视为口岸知识分子的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9.
作为近代中国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王韬在上海墨海书馆工作时期的信札中对西学表现出极为矛盾的态度:在写给上海新交的信件中他坦白地承认西方文明有其自身的优点,时常对西方文明赞美有加;但是在给故乡甫里朋友的信件中,他却一直猛烈抨击西人西学,对自己的"事夷"行为痛心疾首,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强烈抗拒.这一对西方文化的自相矛盾的反应充分表明在近代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中王韬针对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截然相反的人群采取了不同的交往策略,展现出在与西方文化的接触过程中王韬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地与自己的传统儒学观念作斗争,逐渐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痛苦而缓慢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作为晚清文学知识分子中最早接触西方传教士和西方文明者,王韬对于西方文明的认知解读接受,在时间上可以分解为上海墨海书馆时期、香港英华书院时期、英国协助理雅各佐译“中国经典”时期以及返港后在香港、上海主持《循环日报》和格致书院时期;而在对待西方文明的内容上,王韬的态度又可以分解为对待以新教为代表的基督教、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西学以及西方文学等三种不同的取舍方式。王韬的上述心路历程和思想轨迹,基本上都可以从他的两部漫游随录中得以解读。本文就《漫游随录》和《扶桑游纪》中有关王韬对于东西洋文明的观感进行了介绍解读,并就其中的思想成因作了相应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本文仅就王韬最早系统向中国人民介绍这一伟大革命的有关同题,略抒己见,以兹纪念。一、亲履法国大革命故乡的王韬其人王韬是19世纪中叶极少数到过西欧的中国人之一。他生于1828年(清道光八年),虽然祖居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最先发展的东南沿海的江苏长洲(今吴县),但是从小却受的是传统文化教育。18岁时,以第一名考中秀才。以后多次应考,屡试不第。因为家道没落,“以衣食计”,于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赴上海,进英国传教士麦都思所办“墨海书馆”,帮助英人整理《瀛海笔记》、《英国志》等著作,并翻译《数学启蒙》、《遐迩贯珍》等。这在当时的中国起了一定的启蒙作用,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而上海因“名流硕彦接踵来游”①,王韬又有机会与其交往,使他更萌生了近代的革新意识。象所有中国近代先进人物走过的历程一样,王韬面对的是内  相似文献   

12.
其强 《金陵瞭望》2007,(14):66-66
7月18日.由墨海玩家主办的“2007春夏山水采风暨画展”将在瞻园拉开帷幕。展出的近百幅作品系墨海玩家文化交流中心组织金陵10位山水画家深入皖南、江西名山胜迹写生后创作的,充满着自然灵动之美。看到这些画作.人们仿佛闻到山林的芳香.仿佛感受到溪水的清新和民俗的亲切。  相似文献   

13.
《百姓生活》2012,(3):67-67
林玉山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国现代语言学家、辞书家。2003年退休的他,于2005年取出15万元积蓄,在家乡福建省闽侯县上街镇新峰村创办了福建省首家个人公益性图书馆“杏山书馆”。  相似文献   

14.
1931年“九&#183;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变该地区的图书馆为其殖民文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1937-1945年日本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进一步给中国国书馆事业带来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学会是随着人类文明和用书馆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团结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进行学术研究活动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使辛勤耕耘在图书馆这块园地里的同志们通过这一组织以文会友,以学联谊,学术相会,并在交往互励中实现知识的价值和自身的价值。图书馆事业是社会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发展着的、各类型图书馆相互联结的有机体系.它的构成部分是图主馆以及附书馆学理论研究.图书馆学会与图书馆事业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图书馆学理论的指导.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  相似文献   

16.
本刊声明     
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超星图书馆"等大型数据库。凡向本刊投稿并  相似文献   

17.
本刊声明     
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超星图书馆"等大型数据库。凡向本刊投稿并  相似文献   

18.
荀子 你独坐书斋,躬身的影,斜倚在心事浩茫的墨海边,将萌动于胸的铮铮豪言,笔舞成赤金的诗篇。 激昂慷慨的情。波动着淡淡的夜;熊熊燃烧的心,烘烤着冷冷寂寂的天。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不是藏书馆,应树立读者第一的思想。文章认为师专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补充公共图书馆供不应求的需要、自身建设以及提高图书馆馆员素质的需要,并结合本校图书馆的实际,提出面向社会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麻雯 《北京纪事》2016,(3):110-110
北戏书馆平谷分馆于1月11日在平谷文化馆正式揭牌。北京市委组织部原常务副部长韩铁城,平谷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红艳,学院刘侗院长、刘宝华书记、吴蕾副院长、许翠副院长等领导参加了揭牌仪式。连丽如先生的女弟子、我院影视系主任张怡老师于11日19:00开讲北京评书《红楼梦》,成为北戏书馆平谷分馆的首场演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