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翼 《今日辽宁》2011,(1):56-57
转眼之间,新世纪翻过了一个十年.这十年,我主要从事辽宁省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时常走出国门,时常请外国文化使者来访,结交了许多中外朋友,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置身中外文明的大观园,耳濡目染,我对外国的一些文化,从新鲜到喜欢;对中国的优秀文化,从喜欢到热爱.走近外国文化,远看本国文化,感受却更亲近;通过外国友人的眼睛感知中国,会有蓦然回首的惊喜.不同的文化相互吸引、相互借鉴、相得益彰.浸润其中,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2.
《探求》2019,(6)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特色道路,它与西方早期现代化发展道路性质不同;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环境不同;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成熟的。中国道路,实际上是依次推进、分阶段实施的发展之路。习近平客观上对"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细化为前后衔接、接力探索的路线表。中国道路的亮点,就在于它解决了现代化发展中的两大难题,即民生问题和反腐败问题。中国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黄静 《江右论坛》2007,8(8):48-50
"入世"后,外国媒介产品将会大量进入中国,形成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中国被纳入全球新闻体系当中.国内媒介必须转变观念,加快规模发展,加强互联网建设,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是由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构成:公众、公共舆论、公共媒介与公共场所。批判性是公众通过公共媒介或公共场所在公共领域中活动的精髓。在当前中国的公共领域仍处于吁求、发育的阶段,但由于市场经济商业化的冲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公共领域已呈现出异化趋势,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休闲化、商品化、大众化和私人化。未来中国公共领域的架构需要从国家和公民二个层面同时进行,进一步明确国家职责的定位,重塑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5.
<正>1963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出"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批示。1964年,经中央国际研究指导小组和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批准,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院校建立研究外国问题机构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决定,在全国18所高等院校建立研究外国问题机构。其中,在辽宁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成立了日本研究所(室),这是新中国最早成市的成建制的专业日本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6.
徐一林 《创新》2009,3(5):78-80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众健康的媒体评判能力,通过教育来指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合理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体及其信息和文化资源。财经院校是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主的高等院校,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然而却常常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在文化底蕴和氛围上显得单薄,在启迪和激发学生上存在不足。大众媒介对学生的社会化影响程度日益增强,我国的媒介环境日益复杂,高校有责任对学生从各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7.
吴怀中 《日本学刊》2012,(5):65-80,158
中日复交后,日本对华大战略的核心概念由"接触"和"防范"构成,并经历了如下演变:在20世纪70~80年代意图通过接触使中国接受合作、推进改革开放并靠拢西方世界;冷战结束后,欲以"大接触"战略辅以战术性防范来引导中国接受西方标准并融入其国际体系;21世纪头十年,面对中国崛起,接触多舛、防范加剧,对华战略紊乱,中日关系由此波动;2010年之后,接触与防范围绕使崛起的中国"守规则、负责任"展开,对华战略重心向防范与体系之争倾斜。这预示着今后的中日关系可能面临更大的博弈和震动。  相似文献   

8.
“南京大屠杀”是中外战争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虐事件,诸多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之进行了书写。然而,目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学研究却相当薄弱,还停留在单个作品分析的阶段。因此,有必要从民族国家观念出发,对中外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进行整体研究。中国作家、日本作家、华裔和西方作家以不同的话语立场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讲述,他们对日军暴行的解读或侧重“大屠杀”,或侧重“强奸”;在写法上则有“将军写法”和“士兵写法”两种。中国作家把大屠杀当作中国人的劫难和抗争来叙述,在观念上存在整体民族主义和阶级、政党民族主义的区分;日本人的小说既包含真实呈现和历史反省的成分,又对中华民族进行精神虐杀;美籍华人和西方作家的小说充盈着宗教情怀和对人性、生命的反思,但受制于西方中心主义,把大屠杀演绎成西方拯救中国的故事。近年来,为秦淮河妓女立传、为外国传教士大唱赞歌的故事模式,引领了南京大屠杀叙事的潮流,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8,(10):1-4
自由是人类在价值观上使用最多的概念之一,尽管许多政治背景不同的人都使用它,但是对其内涵的理解和具体追求却大相径庭。自由是人类的共同价值,但是自由观不是普世的,而且在不同时代,追求具体自由的侧重点也不同。不能以主观评价自由的"高低",而应以"适用性"选择自由模式。我们今天,在生命自由、人权自由、思想和言论自由、政治自由、社会自由、生活自由都有具体追求的价值目标,这些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又依据当前中国实际和需要所形成的自由追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既是我国目前意识形态领域价值引领的旗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还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标识。  相似文献   

10.
刍论全球化态势下的中国传媒攻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红蕾 《学术交流》2005,(11):180-183
全球化表现为经济上的全球一体化和文化传播的全球共享性。在全球化态势下,中国媒介要崛起于世界媒介之林,应从守势转为攻势,积极地向国际媒介市场迈进。宥于我国媒介资金短缺与实力不强的现状,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苦练内功,加紧媒介“内容”的操练,争取有突破性的进展;同时注重媒介品牌的建塑与延伸,制定全局性的谋划方略,体现中国媒介品牌的独特个性和价值。这是当前努力的基本方向,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文化、特别是战略文化的视角,结合中国战略文化传统,旨在对中国崛起方式选择过程中的和平主义取向的文化根源进行理论说明。进而通过比较中西战略文化的不同,对于中外学者在该问题上歧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本文对于中西双方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问题,提出了个人的一些学术层次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创价学会进入中国公众视野的形象,经历了从最初的负面宗教团体到"推进中日友好不能忽视的力量"的演变过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对日认知的发展变化,见证了新中国外交从遭遇围堵到广结善缘的成长经历。《人民日报》及书刊媒介上的创价学会形象,以"池田倡言"发表和池田大作访华为节点得以改变。这是中日关系从不正常到正常化的过程中诸多综合因素使然,是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及外交、宣传部门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实践结果之一,也对今天乃至未来中日关系有所启迪和裨益。  相似文献   

13.
正曹禺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囊括了天津人艺"金狮奖"、"梅花奖"、"白玉兰奖"等各大奖项。曹禺既是现代话剧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也是现代话剧艺术的一座高峰,他的剧作影响、培养了几代中国剧作者、导演、演员,在中国现代话剧整体面貌上打上了自己的印记。其中《雷雨》的出现昭示着中国有了第一部可与外国经典戏剧比肩的作品。《雷雨》生动的展现了现实社会的  相似文献   

14.
正旧传统与新世界的碰撞,在中国水墨画领域表现得极为明显。上千年的历史不能抹去,新时代的召唤不容忽视,如何用传统的艺术形式表现新时期的时代风尚,成为摆在国画家面前的一个问题。事实上,对中国画的"改造"早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时期便已经开始,一大批中国画家在接触了西方艺术之后,开始有目的性的尝试引进西画技法、改良传统水墨  相似文献   

15.
正凭借一款超级App,张小龙是那个近年来改变中国商业社会最多的人,更是实际拥有中国人可支配时间最多的互联网顽主。张小龙很少公开露面。这一次,为了微信战略性的一步,半个月内他罕见地登台做了两次演讲。一次是"小程序"的预告,一次是"小程序"的发布。有人说,微信将死,"小程序"难以复制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号的成功。事实上,失败、挫折、困顿、无助对于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的教育实践和理论,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当然,时代不同了。王阳明办的书院和今天的学校大不相同。然而就其精神和原则来说,仍有共同的地方。一百年来,我们对外国教育学得很多,唯独对本国教育传统了解得少,研究得少;教育失去中国的特色。因此有必要研究王阳明和其他古人的教育实践和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崛起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出现了"中国威胁论".本文认为,中国外交的走向是和平与合作,融入现行国际政治秩序,在现行国际秩序内参与全球治理.中国的崛起与历史上其他新兴大国的崛起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国际政治意义,"中国威胁论"缺乏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伟 《唐都学刊》2013,(6):122-125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国际社会日益受到重视,在中国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外学者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中,从“生态危机、生态文明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建设性与过程哲学的理论研究”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不同学科的契合”三个方面展开了细致的讨论,不仅深化了中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也推进了中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发展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的日本研究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当代中国的日本研究从毛泽东1963年发出"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批示、1964年中国规模性建立日本研究专业机构算起,也逾半个世纪,可谓"春秋五十载,硕果满庭芳"。今天,中国日本研究作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的"显学",其自身研究正成为一项紧迫课题,到了回顾、总结、再出发的时刻。  相似文献   

20.
马成瑶 《学术交流》2007,7(3):14-16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态度是矛盾的,曾经设想过允许一定个体经济的存在;学习外国;发展商品生产。但最后彻底否定了资本主义在中国存在的合理性,原因在于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误解和他所处时代复杂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