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中国人的革命观念实现了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从而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清王朝的覆灭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现代革命观念形成中,既承继了中国古代革命观念的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内容,又引入了西方近代革命观念、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无政府主义革命理论,更有中国革命派思想家综合中西古今思想资源所进行的融贯与创新,如邹容初步提出的中国民主革命纲领、孙中山确立的三民主义、陈天华主张的国民革命与英雄革命相区分、朱执信主张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相并行,其中不仅包含了反清的内容,也不仅包含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容,还包含了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社会主义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2.
窦、林、黄三部早期中国文学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人自著的中国文学史著 ,最早的有窦警凡的《历朝文学史》、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和黄人的《中国文学史》。 2 0世纪头十年里 ,社会思潮风起云涌 ,新旧文化交锋冲突。这动荡时代里复杂的思想文化观念 ,也体现在上述三部中国文学史著中。这三部中国文学史在史学观念、文学思想、著述精神和编写体例上都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将它们做一番比较 ,对于了解中国文学史学的开创 ,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古今文学演变与中国文学史研究之间的内在关联,大体可以从四个层面来描述:"中国文学史"这样一种著述方式是伴随着古今文学的转型而产生的;现代的纯文学观深刻影响了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中国文学史"撰写;对古今文学之异的清醒认识是编年体文学史兴起的契机;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古今"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处理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我们的讨论即从这四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4.
在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之际,冯祖贻、顾大全同志著的《贵州辛亥革命》一书,最近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从分析贵州辛亥革命前的社会状况入手,分五章论述了辛亥革命在贵州爆发的历史根源、各个阶级力量所发生的变化、革命过程的特点以及经验教训和历史意义,字数十四万。中国资产阶级和革命民主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全国陆续出版了章开源、林增平主编的《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三卷本),金冲及、胡绳武著的《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多卷本),还有一些新的辛亥革命论文集。但据笔者所知,作为一个省(区),详细地、系统地研究和叙述辛亥革命全过程的论著还不多,而这种研究又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对全国辛亥革命史研究填补某些方面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将推动地方辛亥革命史研究工作的深入。因此,《贵州辛亥革命》如果说是一次新的尝试的话,那么,它是一次颇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中国革命向何处去?作为现代作家的鲁迅,首先是对中国革命的性质进行了具有理想性的思考,初步形成其“民主革命”观;其次是这一思考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进行了具有现实性的不断修正,以完成其“民主革命”观,并以此引导着民主与革命的中国之思。  相似文献   

6.
王凤仙 《东岳论丛》2014,(4):166-170
《小说丛报》是民初重要的文学杂志,其对辛亥革命的叙述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其中"革命加爱情"的叙事形态复杂多样,其革命叙述中的民族国家话语表现在小说文本的叙述声音与小说文本人物形象的建构中,其革命叙述中的人道主义话语表现为叙述者对革命者亲人生死别离之悲苦的关怀与对战争中平民苦难命运的书写。《小说丛报》对辛亥革命的呈现与反思构成了民初小说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小说也以自身的话语行为参与着民初社会思想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浙江潮》编辑群是近代中国历史上非常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在短暂的一年办刊时间里,以期刊为阵地,发表了大量倾向革命的文章,是近代留日学生文本革命的典型。《浙江潮》编辑群的形成具有复杂的历史共性与个性特点,他们的思想在倾向革命的同时,仍有青年人所特有的稚嫩和时代的弱根性。以《浙江潮》编辑群为代表的近代留日学生所掀起的文本革命,具有科学性和国际视野的特点,地域特色鲜明。不仅对辛亥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同时对其后的思想解放和革命思潮,均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8.
探古今之通玄 阐儒释之会融──《佛学与现代新儒家》评介李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方克立、李锦全两教授主编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之一《佛学与现代新儒家》,南开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卢升法著,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中国哲学和佛教哲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转型的标志与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启超的《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王国维的《论哲学家和美术家之天职》两篇上个世纪初的文章标志了中国古代文论实现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 ,因此可提出并论证中国文论的现代化转型的四个维度 ,即文学观念的转变 ,文体观念的转变 ,批判观念的勃兴 ,文论话语的转变。这些变化说到底是价值和意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悲佃篇》是刘师培在辛亥革命前写的一篇文章,发表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第15号上。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把它作为革命文献看待。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将它作为革命派的代表作加以辑录,李时岳《论光复会》一文甚至称赞:“这是辛亥革命时期关于土地问题的一篇最精彩的论文。”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从表面上看,《悲佃篇》确实是很“革命”的。  相似文献   

11.
《失掉的好地狱》与《杂忆》写作于同一天,后者颇为详尽地讲述了鲁迅的辛亥经历,深情地回顾了民国建立的经过以及民元时期的"希望",同时表达了对民元之后的中国社会的失望。在鲁迅看来,自己及辛亥同人之所以倾力于文学,并非因为文学是高雅之物,而是那里面记录着弱者的苦痛与呻吟,这正是辛亥一代同五四一代("现代评论派们")的本质性区别。正是这个原因触使了鲁迅在五四退潮时期,不断地在文字书写之中重返辛亥原点,重拾辛亥革命的精神之力,这成就了《失掉的好地狱》这一系列文本的书写,并且通过这样一些书写,鲁迅"扬弃"前一个阶段因辛亥革命失败之顿挫而苦痛不已的自我和已然登上"高雅之文学殿堂"的五四同人,而向新的革命征程进发,去拥抱异样的具有强力之意志的"别一类人们"去了。  相似文献   

12.
许翼心 《学术研究》2007,(7):153-157
郑贯公是辛亥革命准备时期一位重要的民主革命派宣传家。1900年至1906年间,他先后参与六家报刊的编辑,其中包括:创办并主编第一家海外留学生期刊《开智录》,主编近代报纸的第一个文艺副刊《中国日报·鼓吹录》,创办和主编第一家文艺性革命小报《有所谓报》。他率先将通俗文艺引入报刊,并编撰了最早的一部政治小说《瑞士建国志》,创作了大量反帝反封建的新粤讴。他堪称中国近代报业怪杰,文界革命急先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姓氏之书远自周代已有世本,继之者有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篇,应劭《风俗通》姓氏篇,六朝何承天《姓苑》,贾执《姓氏英贤传》,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宋代邵思之《姓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郑樵《通志氏族略》,王应麟《姓氏急就篇》,明代陈士元《姓觿》,凌迪知《万姓统谱》,清代张澍《姓氏寻源》,黄本骥《姓氏解纷》和《续通志·氏族略》等著述,此外散见于古籍中有关姓氏之资料尤多。前人从简单的著  相似文献   

14.
共和革命与法律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1911年辛亥革命所引发的第一次法律革命,旨在实现从封建专制主义法律秩序向近代民主主义法律秩序的历史转变。本文考察了这次法律革命的形成背景,探讨了这一法律革命在国家制度、权力架构、价值取向及法治机理诸方面呈现出来的新变动,从而揭示这一法律革命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革命与教育几乎与生俱来。辛亥革命之后教育与革命的关系变得复杂和紧张。在革命第一、教育其次的理念下,孙中山革命内容秩序在破坏与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了因袭与改造,乃至创造的内容,但整体上仍属于以暴力政治革命为主的狭义的范畴。国民革命之后,这种激进的革命说与和平的教育说对立的关系,逐渐得到调和,形成彼此渗透的革命教育与教育革命关系。这种以革命为本位的革命与教育关系,受到质疑,表明这时狭义的革命观已经难以适应社会改造的要求,须要以广义的社会革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广义的教育进行置换。党化教育方针草案的争执,民众教育被放弃,辛亥革命性质的广义定位,辛亥革命与教育纠葛以及由此提出的教育改造与社会改造相结合模式的提出等,大都与此有关。在广义范畴之下,革命与教育不再对立,而是合流、甚至同一,在教育领域首先完成了革命从破坏到建设的衔接和转换,证明中国近代史上革命救国与教育救国关系并非总是那样紧张。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爆发时,胡适远在美国,对武昌首义的反应比较平淡。但在新文化运动中登上中国现代思想文化舞台后的胡适,则对辛亥革命做出了十分积极的肯定,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一切改革的肇始。而他本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也正是对辛亥革命精神的一种延续。在这个意义上,胡适和陈独秀等发动的文学革命以及胡适所从事的文化启蒙工作,也是一种真正的社会革命。当然,这种革命的表现形式是渐进的、温和的,这也体现了辛亥之后中国知识分子试图以文化启蒙以及社会改良的方式来推进中国变革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无产阶级观念的早期展开是以知识分子创造性引入的阶级分析为前提的。根据无产阶级观念所指代的重点社会群体,其早期展开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辛亥革命之前指需要同情的平民;此后至十月革命胜利指得到尊重的劳工;之后四年迅速转变为具有世界眼光的革命团体。无产阶级观念的早期展开是知识分子为改造中国社会而不断寻找革命主体动力的过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引入与传播无产阶级观念,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迅速传播与发展奠定了知识与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聂耳与黎锦晖在1930年代初的音乐观念冲突,体现了那个时代都市文化发展方向与革命诉求之间的普遍矛盾.这是"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两种力量即改良的进化力量和进步的革命力量交互作用而造成的.它使中国新音乐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使革命诉求成为决定新音乐乃至整个都市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从美学形态来看,黎锦晖的音乐体现了现代美学形态;聂耳则靠近古典美学形态,是古典美学形态的革命性替换.审思这场冲突所获得的启示是,当代中国都市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不能以一成不变的观念理解不同时代精神;当代中国都市文化要渗透时代精神又不能为其所取代;要以反思的姿态弘扬现代美学形态,创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当代中国都市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的发展与膻变是十分复杂与丰富的,要理清其发展与膻变的脉络并非易事,这须有文艺史家的眼光5胆识。吴中杰先生的《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是一部极有眼光与胆识的学术佳著,该著用以点带面的史论构架、审美观角的深入观照、客观独到的历史评价,形成该著扎实而又深刻的历史审视、审慎而又深入的审美观照,使该著在对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发展脉络的独只匠心的梳理中,能切中肯綮,独抒己见。一、以点带面的史论构架。吴先生在该著的后记中写道:“本书是史论性质,它的写法应该与文学史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李爵勋 《南方论刊》2011,(10):12-13
伟大的中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革命高潮,是一次重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从几千年封建帝制转入民主共和的历史转折点。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伟大的历史功勋,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影响非常深远。岁月悠悠,辛亥革命至今已经历一百年。面对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国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的大好形势,回顾辛亥革命的社会背景和重要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