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格萨尔石刻作为藏族石刻艺术的一种,既受到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具备忠实史诗描述的特点。在格萨尔文化中,特别是对塑造和传播史诗英雄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独特的格萨尔石刻艺术进行解读,探究格萨尔石刻艺术的起源、石刻艺术在《格萨尔王传》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重庆石刻文化丰富,除了著名的大足石刻造像以外,还有很多寺庙的石刻也值得关注,这些寺庙的石刻造像文化与大足石刻有着某种关联,其摹仿、延续和传承性也不容忽视,从而应引起广大人士对重庆罗汉寺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产业化是我国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长期以来民族文化产业化存在资源分散、开发零碎、文化内核消减、品牌影响力不够等系列问题。本文以“格萨尔”史诗产业化发展为例,为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发展提供思路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作为一种活形态的口头传统 ,一种人类口头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 ,在经济大潮中被日益物质化 ,随着藏区“格萨尔热”的不断升温 ,英雄格萨尔王和史诗《格萨尔》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资源 ,正在为其家乡的旅游经济效力  相似文献   

5.
正确解读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对于文学翻译至关重要,这涉及到对文学作品的准确翻译与有效传播。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深奥的宗教思想,英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解读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格萨尔》的英文翻译长期以来难有大的发展。在《格萨尔》史诗的英译实践中,要准确运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而正确解读史诗中的宗教文化意象是《格萨尔》史诗英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从藏族史诗《格萨尔》研究的多种文献出发,在梳理了翻译、艺人和诗学及史实性等问题后,可以发现以往对《格萨尔》史诗的研究侧重于史诗文本和吟游诗人。但遗产制度塑造了更广泛的传统实践知识,《格萨尔》史诗在以多样的文化形态传承着。以谚语和本土化微观叙事为例,谚语使《格萨尔》独立于正式的表演语境之外,成为日常口头实践的一部分;非正式的微观叙事则将《格萨尔》史诗与地方联系起来,形成了更广泛的藏族文化圈。这些与《格萨尔》相关的体裁生态系统展示了史诗知识是如何超越遗产认识论的。  相似文献   

7.
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已被各国研究家公认为世界伟大的史诗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确认它是世界性的民族史诗,是芬兰民族文化的基石。它与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少个性的差异。从多角度入手,对藏族《格萨尔王传》和芬兰《卡勒瓦拉》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从而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和分析这些异同,必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格萨尔王传》的艺术魅力、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永州石刻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永州最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也是湖湘文化以及中国石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州石刻文化根植于永州这块土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旅游经济、爱国主义教育等价值。  相似文献   

9.
扎溪卡(即石渠县)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最高的一个纯牧业县,那里的石刻文化极为丰富。2004年10月,笔者亲临其地进行了考察。文章对扎溪卡草原上的石刻文化,从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典型石刻及其该地石刻文化产生与发展的人文与生态背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展示出了扎溪卡草原石刻文化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0.
普米族、白族、纳西族、怒族和独龙族等南方诸民族中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格萨尔》异文,它们与青藏高原的格萨尔史诗遥相呼应、一脉相承。然而与藏族格萨尔史诗相比,它们在文本形态上呈现出对史诗宏大叙事的简单勾勒,处于史诗的萌芽状态。这些文本在角色组成、形象塑造、主题情节等方面都具有类型化、简单化、程式化的特征,保留了史诗的故事范型和核心主题。《格萨尔》在南方诸民族中的流布,是藏族文化传播和文化交融互鉴的结果,也突显出南方诸民族共同的呼唤英雄、崇拜英雄、寻找英雄、塑造英雄的文化情结,彰显了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理念和精神旨归。  相似文献   

11.
闽南摩崖石刻是闽南地区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是闽南文化的活化石,在文字形体和内容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仙字潭石刻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而且仙字潭石刻同传统古文字学的发展与研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它传承了中原地区古文字的内容,同时也扩大了传统古文字学的内涵,对促进闽南地区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别就《格萨尔》史诗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史诗中的社会理想范型、史诗中的道德评价标准及格萨尔是古代藏族人民的理想人格典范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指出《格萨尔》中伦理思想的意蕴是丰富的,格萨尔其人的人格是伟大的,在批判地继承和弘扬藏族传统文化的遗产时,很值得人们对之进行深入地发掘和系统地研究。  相似文献   

13.
《格萨尔》在学科建设中的世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著称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摩诃婆罗多》与我国藏民族的史诗《格萨尔》从史诗的行数、内容的恢宏和题材的广泛方面相比,它们都比不过史诗《格萨尔》,这已被确凿的资料所证明。因此,我们说史诗《格萨尔》是世界史诗之最。经多年的整理研究发现,史诗《格萨尔》不仅歌颂、赞美了英雄格萨尔及其业绩,而且,蕴含着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军事学等学科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又可说史诗在史前人类文化方面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史诗《格萨尔》不仅是我国藏民族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更是世界的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从唱词看《格萨尔》史诗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尔》史诗是藏民族奉献给人类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财富。随着藏族文化的发展、演变,史诗自产生之初就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因此史诗的民族性特征也是多元文化共同作用下的文化糅合体。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史诗的核心———唱词部分。从史诗唱词部分的内容、语词、文体等三个方面探讨《格萨尔》史诗的民族性特征,对于进一步论证史诗的民族属性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存数不多的岭南石刻作品却开启了认识元代士人形象的另一扇窗。元代岭南地区士人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兴学,弘扬儒家传统文化;他们通过树立学习榜样、接续诗文传统、扎实行政等方式传承并实践着古代士人之职责。  相似文献   

16.
《格萨尔王传》(以下简称《格萨尔》)是我国三大史诗中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伟大史诗,它以浩繁的卷帙和特殊的传承形式,得到了“当今世界唯一活着的最长的史诗”、“东方《伊利亚特》”的最高褒奖。这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是千百年来,藏、蒙古、土等民族的民间艺人世世代代艰苦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近两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国内众多学者孜孜不倦不断探索所结出的硕果,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在继承、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方面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2 0 0 1年10月17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  相似文献   

17.
地方石刻以其实证作用与审美意义实现了文献史料价值和文化景观价值的统一,在区域文化构建中的作用值得重视。其中陕西榆林石刻的存留、利用情况为其他区域石刻整理研究与文化推广工作提供了可参考思路。通过保护地方石刻景观、设立专门性的展馆和整理石刻文献等方式能有效突出地方文化特征、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重视地方石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加强区域文化竞争力的高效路径,而凸显地方石刻的视觉审美价值则是提升区域文化吸引力的精准办法。在此过程中需注意地方石刻与其它类型资源的整合,以促进区域文化的整体构建,而当下地方石刻的发现、保护、研究、宣传等具体环节仍有较大完善空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甘青藏区传统民间手工艺中的甘南玛尼石刻和青海湟中敲铜工艺的田野考察,对两类民间工艺的制作工艺、宗教信仰背景、生产模式、文化内涵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并且对甘青藏区的传统民间工艺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途径之一。民族地区新乡贤作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群体,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者和引领者,也是参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多元主体之一。要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作有效开展,还应完善新乡贤群体参与制度,营造更加有利于新乡贤群体作用发挥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格萨尔史诗说唱仪式的文化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尔史诗说唱前举行的仪式实际上是艺人举行的降神仪式,其文化根源在于史诗的巫文化特征。史诗产生的时代、史诗的内容构成、史诗的功能决定了史诗的巫文化特征,而史诗流传带的宗教文化背景则决定了该特征能够在史诗传承中得以保持。所以,说唱史诗前举行的降神仪式可视为史诗巫文化特征的表象和史诗巫文化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