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考察戏曲小说评点的基本材料可以探讨明清文学评点的精神向度。明清时期的文学评点出自文人之手,其"文人"和"士人"的身份导致了他们评点批评的两个精神向度:一是审美批评,二是社会文化批评。他们的审美批评,既体现出从印象式批评到理论化批评的演进,又包含着批评姿态、不言之言以及文情激荡的特征。他们的社会文化批评,表现为社会关怀、伦理维护和"发愤"、"抒愤"的士人情怀。明清文学评点的精神向度与文学创作相辅相成,构成了另外一重值得探讨、品味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 90年代年轻作家的小说创作为切入点 ,分析近年小说创作的精神走向 ,其诗性的消解和理想主义的沉沦 ,期待文学应坚持审美本性和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给人以灵魂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所谓评点文学,即是在文学作品以外,同时又与文学作品并存的一种文学批评现象或文学现象。如李贺之批《世说新语》、金圣叹之批《水讲传》、毛宗岗父子之批《三国演义》、脂砚斋之批《红楼梦》等,都属此类。评点形式也是多种多种,有旁批、眉批、尾批、题下批、双行夹批等,有的还加有圈或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评点的发展,评点文学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无疑已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中国的小说批评理论,实胚胎和来源于中国的小说评点。不过,如认真追溯起来,中国的评点文学实际上以诗歌评点为最早,散文评点次之,…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生存小说"表现出他作为一个有才华、有责任感的作家对人性、生存本相的洞穿和把握,同时,也表现了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精神气度和清醒坚持;余华的生存小说不仅是叙述过程,而且是灵魂、精神的诗性表达,它使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灵魂的提升与净化。  相似文献   

5.
50年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经过各级党政组织的精心培育和广大干部职工的亲身实践,不断成长,独具魅力,既具有本土化的个性特点,体现着特殊的行业性;又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品格,体现着鲜明的民族性;既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体现着悠远的历史性;又反映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成长性,成为大庆油田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社会、全民族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知青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中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它的精神特征深刻地联系着知青作家们的生活与文化历史。坎坷的生活经历促成了知青作家们超于同时代人的精神成熟,知青小说走在了时代觉醒的前面;曲折的生活道路和文化感受赋予知青作家多元的文化立场,使他们生发出对传统、农民文化和民间文化新的思考,促进了新时期文化新的转型;生活的成长性造就了知青小说的青春性和理想主义色彩。知青小说当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些局限与历史之间的密切关系,将知青小说置于历史之中客观审视,给予其更多的理解之同情。  相似文献   

7.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构建起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其中就包括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对东北抗联精神内涵进行深入总结和提炼,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东北抗联精神内涵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抱定民族解放必胜信念,爱我山河、爱我家园、爱我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困境求存、险境无畏、绝境赴死的敢于牺牲精神,唤起民众觉醒、改变民族命运、争取民族独立的勇于担当精神,组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强敌的国际主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东北抗联精神既有其特质,又与其他伟大精神在理念上一脉相承,体现出一致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贺根民 《学术论坛》2006,1(7):156-159
斩断复古情结,晚清小说评点日趋式微。求新声于异邦,晚清小说批评充溢着进化精神,它以专题论文的方式开启了崭新的近代文学批评向度。小说评点由鉴赏式的随意批点嬗变为思辨理论式的批评方式,提升了小说评点的话语权利,促成批评观念的更新。知识谱系的切换、评点的先验模式的突破,催发了近代专题论文的诞生。小说评点的衰落,揭示了小说批评文质统一的文学进程。  相似文献   

9.
"学"是明清小说评点中主体性素质范畴之一。小说作者或评点家往往才学兼备,"学"是"才"得以产生的基础和动力。小说正文和小说评点均饱含了作者和评点者的深厚学识,读者从中可收获广博知识,提升学问。小说的通俗性决定了小说中"学"的有限性,小说中的"学"应无损小说的艺术之美,"学"的成分的多寡亦不能成为衡量文学艺术作品好坏的标准。小说评点家用丰厚的学识为读者"揭出一段精神"。纵然"学"是明清小说评点中的重要范畴之一,但小说的地位并没有因为具有了"学"的成分而提高到举足轻重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新写实小说展现世俗化的生活,“为生存”的写作姿态取代了“为人生”的文学追求,知识分子放弃了对生活的批判和审视,体现出对世俗价值观的认同与屈从。而在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代社会,新写实小说宣扬的世俗价值观越来越大行其道。我们应该审视和批判新写实小说透露出来的世俗主义价值观,以“入世”的精神积极建设我们当代社会传递正能量、发挥动力作用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严羽论诗个性极其鲜明,其观点、立场以及语气和口吻等均体现出强烈的自信。原因有三:一是他自幼受到纵横家的影响,尚奇节而不拘一格;二是宋朝的理学与禅宗尤其是心性之学对他诗学观的渗透;三是其求学过程中承续了老师的精神气质。严羽论诗的主观精神也极其鲜明,他推崇兴感神会、无迹可求、含蓄蕴藉的诗风,其兴趣说、妙悟说、熟参说等都充溢着一种迷离、玄妙和神秘的色彩。这是对古代文论诗性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和其论诗的自信气质、诗学观的本质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12.
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医学的发展是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过程,医学教育要克服传统医学模式中重视科学轻视人文的现象,积极探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途径,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3.
论六朝佛学对中国文论精神的升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具有丰厚的人文精神蕴涵,然而这种传统的精神蕴涵到了汉魏之际,面临着新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以及玄学观念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解脱,需要新的宗教精神的介入。佛教在这时候适应当时人们的需要,对于文论的精神价值作了深化,影响到文艺理论领域,使汉魏以来的文论精神蕴涵具有多元交融的特点既有儒家思想的延续,亦有道家与玄学的创辟。两晋之后,佛学从宗教境界的层面,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文论的思想境界,使文艺精神具有了更深的形而上意蕴,对文艺理论问题的思考愈趋深邃。显示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价值体系多元共生、互相融补的特点,直接促成了《文心雕龙》的诞生,并且影响到唐宋时代佛学向禅宗方向的转化。深入探寻这种成因,是了解中国古代文论人文底蕴与精神蕴涵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激活其现代价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宁晓洁 《学术探索》2014,(4):101-104
现代社会对于人文精神的关注表现在多个领域之中,人文精神归根到底就是有关于人的关注和思考,在笔者看来与人文精神表达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文学创作中对于人的关注,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人类主观意识的外在表达,是人独立思考的固化形式。本文即是在探寻中西方文学中对于人文精神构建基础的分析之上,从中西方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轨迹中对中西方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探究,分析其人文精神侧重和表达的不同之处,以更好地理解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西柏坡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转折时期铸就的文化精神 ,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柏坡精神与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文化精神有着共同的血脉 ,也有其独特的科学内涵。弘扬西柏坡精神 ,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对于进一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的发展视域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新夏 《晋阳学刊》2006,3(4):64-68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由于缺乏深度的哲学——人学思考,在这一关系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误区。由根基处阐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须从人的发展视角入手。马克思哲学不仅设定了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人文诉求和人文意义,而且确立了与之相关的科学认识。建构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理解并确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应以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为导向。  相似文献   

17.
杨冬梅 《阴山学刊》2010,23(2):97-101
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智者运动的兴起与雅典的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从根本上讲,智者运动作为一种启蒙运动代表着新的革命精神,其敏锐的批判精神、开明的理性气质、人文主义的起源及辩证的思想是希腊奴隶主民主制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也是当时雅典自由民自信的、积极的精神写照。我们探索智者运动的基本精神,从而科学地考察智者哲学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姜韫霞 《学术探索》2005,(3):136-141
本文旨在从中国科幻文学的文本特征中发掘蕴含于其中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意识,并对两岸三地的三位代表性科幻作家——叶永烈、倪匡、张系国进行比较研究和例证分析。中国科幻文学所表现出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依恋向我们昭示,在西方现代科技文明遭遇危机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将是人类文明赓续的新支点。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文学批评经历了根本的转型,呈现了"重新估定价值"的批判精神、发现"人"与"文学"的探索精神、交往理性与对话诗学、以"自省"为基础的现代性等现代品格。从建设的角度来看,新时期文学批评有其不可抹杀的成就,需要对其进行辩证而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胡风生平简要。胡风对两种文学倾向不满。一种是对周作人和林语堂的脱离现实的“兴趣主义”和“性灵主义”不满,认为这是与时代精神向背离的;一种是对“左联”内部的从前苏联引进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以及其后在“左联”作家队伍中所产生的“主观公式主义”、“客观主义”不满,认为这是违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他在这既反右又反“左”的斗争中,从自己和同行的创作中,领悟并创构了一个理论,这就是后来给他带来无穷灾难的“主观战斗精神”论。从文学创作的认识论的层面看,胡风的“主观精神”论是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创作美学。从作家人格论的层面看,胡风在他的文学理论生涯中,所追求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与人格塑造有关。其价值取向是为了追求高度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