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不可知论"是休谟哲学的一个经典形象,"不可知的实在论"是"新休谟"学者提供的这一形象的当代版本。然而,这一版本蕴含了两个并不适合阐发休谟哲学的形而上学前提——心物二元与表象主义实在论。究其缘由,学者们往往夸大休谟认识论与笛卡尔、洛克认识论的连续性,而未意识到这两种认识论的根本不同。一个适合刻画休谟认识论的形而上学前提是"知觉一元论"哲学,这一哲学取消了心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只从知觉世界内部提出认知的规范或真理问题。由此休谟给出了独特的信念及其辩护理论,该理论扭转了近代认识论的运思方向,展露出当代西方知识论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2.
休谟的信念理论及其哲学之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处理休谟哲学中自然主义学说和怀疑论之间的关系,被当代学者视为休谟研究的最大谜团.信念理论是休谟自然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分析休谟的信念理论,可以看到休谟的自然主义既有描述性特征,也有规范性的特征,而这种规范性特征证明了休谟的自然主义学说并不排斥理性的反思和怀疑.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休谟哲学中之自然主义和怀疑主义两种理论并非互相冲突,而能够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3.
“休谟问题”是休谟反对理智形而上学道德哲学传统的具有革命意义的哲学洞察和理论成果,它应当被提高到休谟建构道德哲学的哲学前提和逻辑基础的高度来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道德哲学建构逻辑不同,休谟将道德哲学“问题域”严格限定在由“心灵意识”所“呈现”的“情感世界”,从而在“赞美”或“谴责”的“情感世界”中建构“道德世界”。休谟道德哲学让被理智形而上学“遮蔽”的“情感世界”敞开自身,剥夺了“先验理性”对“情感”的统治地位。“情感”为道德哲学建构提供了“可接受”和“可理解”的基础,从而将“理性克服情感”的传统道德哲学结构颠倒为“理性服务情感”,强调“情感”在道德哲学建构中的“优先性”与“独立性”。休谟道德哲学建构的“情感”逻辑是在从“理性认识”到“意识呈现”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对立框架下展开自身的。  相似文献   

4.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来源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一般认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有两个来源:一是休谟;二是卢梭。康德在对休谟的“因果大原理”分析与批判的基础上明确区分了“自然”与“自由”,从而为“道德”提供“地盘”;卢梭社会契约论展现出来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由原则”促成了康德对先验纯粹的“道德法则”与“意志自律”原则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建构。除了休谟和卢梭,莱布尼茨也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来源,其理性灵魂单子的“自发性”与“自决性”思想开启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自由”理论---“先验自由”与“实践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休谟拒绝上帝、纯粹理性、物质实体作为他的经验论的基础,也否认有抽象观念存在,从而拒绝一般原理和规律成为他的经验论的基石,标明了休谟对形而上学的反对,这些与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基础的清算有着深刻的一致性;休谟在经验论中对理性的拒绝及对信念和习惯等非理性因素的发现,与现代西方哲学家对理性的全方位的批判和对非理性主义成分的开掘,又有着极端的相似性;休谟经验论的人性基础与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与现代西方哲学中哲学的生存哲学转向和日常生活转向不谋而合.这就是他们之间的"神会".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宇宙设计”的观念入手,引申出科学家探究自然的深层信念,这种信念为人们寻求自然界的规律提供了形而上学的依据,并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将认识世界的活动与自然本身的存在方式联系起来。作为人类精神一种内在的必然趋向,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就在于:它是科学知识的概念基础。追求形而上学是人类心灵的自然本性。形而上学和反形而上学永远交织在一起,其深层原因归根到底是人性的矛盾缠结。  相似文献   

7.
诺曼·肯普·斯密斯的工作使“自然主义”成为对休谟哲学的主流解读之一,这种解读要求理性不能对情感进行“越界使用”。但是,通过澄清休谟的理性概念,我们发现,根据休谟的理论系统,“越界使用”是无法避免的。“越界使用”的出现使休谟的自然主义解读最终归于失败,自然主义解读失败的后果是休谟的经验推理没有获得恰当的形而上学解释。  相似文献   

8.
在康德眼中,没有人有象休谟哲学那样对传统哲学的摧毁来得如此沉重的了。①如果我们把近代西方哲学看成是一个由笛卡尔的“建构”(Construction),经休谟的“消解”(Decon struction),最后到康德的“重建”(Reconstruction)的发展过程,那么休谟哲学就更应置于一个显著的位置。另外,现代西方哲学界纷扬“体谟重新复活”,声言休谟问题尚未解决,依然存在,那么,休谟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呢?本文试说明:休谟哲学是从认识论出发,消解传统的形而上学,但最终结果不仅消解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而且由于导向一种反理性主义而消解了认识论,并想把这一消解置于哲学史背景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9.
“休谟问题”影响巨大,康德对之进行了先验论证,然而其论证的重要性却被忽视或误解了.因果性是康德批判哲学的关键概念之一,康德从结构主义、形式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几个方面对因果性问题进行了形而上学的论证,确认了“休谟问题”的经验有效性是可以质疑的,但其形而上学的客观性是可以建立的.康德并不是要反驳休谟的怀疑论,而是提供了另一条异于经验论的关于因果性的哲学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休谟既然把因果观念看成是人心习惯联想的产物,那么他也就否定了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事实上,休谟通过对因果性问题的考察,意在寻找因果观念产生的基础,以及人心产生因果观念的心理学机制。他既没有否定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也未否认因果推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休谟其实是要对本体问题进行“悬置”,排斥形而上学,认为它非人类的认识能力所为。休谟意在认识论层次上探讨哲学问题。对休谟的误解一般来自对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的混淆。  相似文献   

11.
从康德哲学的性质、休谟对康德的影 响、康德空间学说的本质、《导论》的写作方法四个方面,阐明了《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与 《纯粹理性批判》的关系,说明了前者对后者的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2.
哲学史家对休谟哲学的评价基本上围绕着三种基本观点而进行:即托马斯·黎德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康蒲·斯密的自然主义及实证主义。这三种评价都未能真正揭示休谟哲学暗含的本体论前提:“流变”的世界。休谟的“流变”世界从其时空观及对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否认上得以充分体现。休谟的时空观指出,一切持续存在的实体实际上处于时空的接续变化之中,而完全单纯同一不变的实体只是人类心灵的虚构。正是“流变”世界的确立,使休谟开始与西方传统哲学的“实体”宇宙观及与之相应的理性主义传统决裂,从而揭开了向现代西方哲学转折的序幕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西方,以霍布斯、洛克和卢梭为代表的契约论政治哲学家以自然法和自然状态学说为基础论证和建构了自己的政治哲学,并长期居于主流地位。而在休谟看来,契约论根本上是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它的理论基础和框架是自然法和自然状态学说,而"自然法"理论中的"理性"概念存在着根本上的混乱。通过批判契约论的基本观点和预设,休谟促成了后来19世纪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14.
休谟通过否认上帝、纯粹理性和物质实体的独立性,否认普遍必然性的存在,完成了他对以往认识论形而上学基础的剥离;又通过将人视为知觉集合体和行为集合体,将认识的重心放在由印象和本能行为构成的日常生活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经验基础也就是他的人性前提。因而,把握休谟认识论的人性前提,是理解休谟认识论特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法相唯识学说像普罗提诺和司各脱·厄里根纳的学说一样 ,它塑造了一个绝对主义形而上学的概念金字塔。“依止”、“三能变”、“三性”等概念是对其金字塔诸层现实的及逻辑的依存性的描绘。种子与熏习理论是形而上学金字塔的证明。五位百法是形而上学金字塔的总体概括。五重唯识、唯识行位理论等则是这一形而上学概念金字塔在佛教行法层面的投影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地评述了康德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并分析了其意义和影响。作者认为,以莱布尼兹一沃尔夫学派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把上帝、灵魂和宇宙作为认知的对象,凭借理性的抽象思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被奉为“科学之科学”。康德从先验唯心论的立场.阐明了上帝、心灵和宇宙乃是经验领域之外的对象,揭露了理性抽象思辩的自身矛盾,论证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之不可能,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神圣地位,揭开了形而上学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康德在论述中提出了先验辩证法、理性的界限、理念的规范作用,可知的与不可知的原则区别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对于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因果性学说是休谟哲学思想的主要部分。在对因果性知识获得方式的说明中,他只求助于经验和“习惯”,完全否定理性认识的参与和所起作用。这集中体现了其哲学的狭隘经验论的性质。但休谟否认归纳推理所得结论具有必然性,其“习惯”说也不自觉地揭示了在对实际事物的认识中,理性认识的实际存在,这又是很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在评述卡尔纳普的公理系统后指出,这一系统中“无差别原则”的使用,使得该系统不可能成为发现的逻辑,而只能是证明的逻辑。由于“休谟问题”的出现,作者设想可建立一个以中介逻辑为基础的归纳逻辑系统,认为在这样的系统中,“休谟问题”是能够被排除的,卡尔纳普提出的“有限目的归纳机”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一直被认为是他对理性提出的挑战,是为他的不可知论作论 证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赋予理性矛盾特有的形式,破除了旧 形而上学的僵硬,粉碎了旧形而上学独断的迷梦,启发了黑格尔对矛盾普遍性的认识,达 到了消极的辩证法,应该说是对辩证法发展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休谟既然把因果观念看成是人心习惯联想的产物,那么他也就否定了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事实上,休谟通过对因果性问题的考察,意在寻找因果观念产生的基础,以及人心产生因果观念的心理学机制。他既没有否定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也未否认因果推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休谟其实是要对本体问题进行“悬置”,排斥形而上学,认为它非人类的认识能力所为。休谟意在认识论层次上探讨哲学问题。对休谟的误解一般来自对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的混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