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友》2011,(8)
绝经是妇女一生中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是女性的一个共同的生理现象,但每名妇女在更年期所表现的症状却不完全一样。一般来说绝经期妇女的表现形式有以下3种:1.多数人月经逐渐错后,经量逐渐减少,有时月经会停止几个月,后又正常一段时间,逐渐走向绝经。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民间慈善发展史上,宋朝是一个极为活跃的时期,其中,妇女的贡献亦是不容忽视的.诸如赈饥救荒、济贫恤穷、扶弱解困、公益事业等方面,都活跃着众多妇女的身影.从这些行动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妇女所参与的民间慈善活动已超越了作为男性配角的从属地位而具有了独立的主体性.从这些行动的动机来看,除了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之外,妇女通过参与民间慈善活动而获得了参与社会的权力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民间妇女组织的兴起与妇联组织的回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妇女组织在中国社会的蓬勃兴起有其结构性原因。民间妇女组织在服务妇女群众的同时。对于妇联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实现最大程度地增进妇女福利、团结妇女的目标,妇联组织应该主动与民间妇女组织合作、联合,以形成服务、团结妇女的组织资源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我国封建王朝的繁盛时期,这一时期经济、文化发达,并形成了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但唐代妇女的命运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般幸运。在婚姻关系中,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妇女虽然都存在离婚再嫁的现象,法律也给予了妇女一定的婚嫁自由,但就总体而言,整个唐代社会妇女依然处于"男尊女卑"的束缚之中,有较少的人身自由,其社会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妇女研究中,对美国妇女社会角色变迁方面的研究较少,然而美国妇女社会角色的变迁却反映着整个美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研究发现,美国妇女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变化体现了其妇女地位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由男女不平等到男女相对平等的过程,这与女权主义者的斗争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是受深层次社会客观原因的影响。妇女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社会地位,但并不是绝对相关的,美国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还与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息息相关。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使美国社会弱势群体得到了一定的话语权,加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妇女对于现代社会的贡献越来越不可忽视,导致美国政府和社会无法忽视妇女这一庞大的政治力量而不得不承认妇女的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是由男女两性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社会的存在、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男女两性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但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妇女长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歧视妇女的现象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易地搬迁的苦聪人在其生计模式的重塑过程中,妇女的社会地位正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俗语的形成一般比较固定,而且形象生动,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有些俗语历史悠久,长期在民间流传,因此保留了不同层次的文化内涵。俗语中反映的妇女观主要体现在生育观、婚姻观、美丑观、贞洁观、依附观等方面,从中可以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妇女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结果。当前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制度变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预期制度模糊导致"规制过剩"与"规制匮乏"并存;诱致性制度变迁动力系统不足导致依附性与独立性并存;强制性制度变迁职能错位导致监管过剩与监管不力并存;诱致性制度变迁利益机制偏差导致"非营利性"和"利益驱动"并存。优化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制度变迁的基本思路是:确立政府与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互信关系,为制度变迁奠定思想基础;完善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制度变迁提供外部环境;加强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为制度变迁提供内部保障。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是当代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少数民族移民族群作为一个在地理空间中不断迁徙的特殊群体,其民间信仰随着地理空间的转换和时代的变化在由原来聚居区到迁徙地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迁入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周边其他民族的深刻影响,从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迁.本文以鄂西南官坝苗寨为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人类学的视角考察移民族群民间信仰变迁的表现,并探讨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白沙细乐"是产生于元明之际并至今仍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的一部古典音乐.纵观这部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发现,这部音乐的社会功能经历了多次变化.最初"白沙细乐"是以民间歌舞的形式出现;后被丽江木氏土司府吸收为礼仪音乐;木氏土司衰败后又流入民间成为民间歌舞音乐;清初"改土归流"后又逐渐成为纳西族的丧礼音乐;改革开放后,这部音乐又被打造成为丽江的文化产品."白沙细乐"社会功能的每一次变化或者说变迁,都与近现代纳西族整体社会文化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