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方言中存在开口一等韵字读齐齿呼的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地理分布、声类分布、韵类分布进行细致的考察,认为:开口一等韵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读齐齿呼现象与韵母主元音、声母的发音特征存在一定的关联,这是受一定语音条件制约而产生的具有规律性语音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眉县方言的“AA(子)”式名词有小称作用,人民币面值有“数量数量”重叠式,两相关的单音节形容词AB可以重叠为“ABAB"式;眉县方言的个别名词后缀与普通话的“子、儿、头”等后缀及名词构造法不尽相同,眉县第五村一带有子变韵等特殊形式.眉县方言的人称代词单数形式“他”受到“我、你”两个上声字的感染也读作上声调,指示代词“兀”受到“这、那”两个去声字的感染也读作去声调.普通话的“了1”和“了2”在眉县境内秦陇片方言的读音是:“了1”读作.liau,“了2”读作.lia,以“了2”的使用频率为高;表示判断的语句里,眉县城关等多数地区以句末有虚化了的“一个”为标志,第五村以“一开”为标志.  相似文献   

3.
博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为齐国与鲁国之间的军事要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保留了不少古代方言的语音特色,至今博山方言中还保留着古代方言如入声字、合音字的发音痕迹。因此,博山方言的声、韵、调,在山东方言乃至北方方言中都极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湖北宜城方言存在大量的变韵现象。宜城方言的D变韵是因“家”字的合音而成;其Z变韵表现为一个颤音r,无U化的倾向;其Z变韵处于该类变韵的早期阶段,早于襄阳方言、河南中北部和山西南部的Z变韵;儿化韵表现为一个舌尖卷舌的无擦通音,“儿”字已经融入前字的韵母,属于融合型。宜城方言的儿化韵有指小的功能,在多数情况下,有表亲切的感情色彩义和表口语的语体色彩义。宜城方言的动词变韵大多表示动作的完成或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动词重叠变韵表示完成且带有一种责难、批评和埋怨的语气;不及物动词变韵大都由语气助词引起,表达祈使、命令、征询等语气色彩;动词变韵的“D”主要表达句子的体特征,是句子层面的构形成分,不是后缀,应称为体黏附语素。人称代词方面,宜城方言的人称代词变韵具有表复数意义的功能;指示代词变韵方面,“D”的功能相当于量词“个”。  相似文献   

5.
<正>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两句话。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第1179页注[6]说:“这是说每人技分得的韵字赋诗。完成一首四韵八句的诗。一言,即一字,指分韵所得的字。”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第265页注[80]说:“意谓与会的人,各分一言(字)为韵,以四韵八句成篇。赋,分。”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下册第763页注[6]中说:“古人集会赋诗,往往规定一个统一的韵,或者规定一些字分配给各人做韵脚。一言可能指规定的韵字。均赋,指每人都赋诗一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三位先生都忽略了分韵字赋诗的种种严格限制,把不  相似文献   

6.
《韵镜》共有四十三幅韵图,每一幅图都标明“内转”或“外转”;其中“内转”包括通、止、遇、果、宕、曾、深、流八摄,共有二十一图;“外转”包括江、蟹、臻、山、效、假、梗、咸八摄,共有二十二图。内外转的“转”来自《悉昙藏》,本指声和韵辗转相拼,有转合之义。从韵图上看,则更为直观。韵图横为声、纵为韵或者横为韵、纵为声,声韵相交合为一个字音。所以,一个韵图之内,就有许多的声和韵辗转相拼,合成许多不同的字音,总为一图。因此,到了宋代,“转”字逐渐衍申为“图”的意义。至明清时期,则把摄和转混为一谈。那么内转、外转究竟是什么意思,《韵镜》并无明确解释,而对其进行诠释者各执一词,自成一派。现在我们将一些主要观点陈述如下:一、有无真正二等韵来区分内外转,有则外转,无则内转这是现代学者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以《四声等子.辨内外转例》为代表,它说:内转者,唇舌牙喉四音更无第二等字,唯齿音方具足;外转者,五音四等都具足。今以深曾止宕果遇流通括内转六十七韵,江山梗假效蟹咸臻括外转一百三十九韵。《切韵指掌图.辨内外转例》亦云:内转者,取唇舌牙喉四音更无第二等字,唯齿音方具足;外转者,五音四等都具足。旧图以通止遇果宕流深曾八字括内转六十七韵,...  相似文献   

7.
英汉习语词典释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的总编辑戈夫曾经指出:“词典和语法的作用是告诉人们真实的语言。”词典作为语言的记载者,是人们的“无声的老师”,用于解难释疑,增长知识。它向人们揭示出浩瀚无际的辞海中的奥秘.把词语的拼写、发音、释义、用法、文体色彩和来源典故等如实地反映出来。我  相似文献   

8.
长乐地域与平江、岳阳县毗连,长乐方言受赣语的影响较大,但湘语特征更为突出,应划入湘语长益片。其理由有三:一是从土人感来看,长乐人觉得和平江人通话有困难,巴陵话口音很重,长乐话当属汨罗话、长沙话系列,而与平江、巴陵话相去甚远。二是从历史沿革和地域文化看,长乐一直归属于古罗城,还在梁、隋时成为县治,其文化是地地道道的楚文化。三是从语音识别特征看,虽然长乐方言韵母,如“鼻化韵较丰富,非敷奉母宕摄阳韵合口三等字念[x],古流臻曾三撮开口一等韵今读齐齿”等与湘东赣语相似,但其声韵调的主要演变规律,如“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时清化,舒声字一般不送气,入声送气”、“模韵端泥组、鱼虞韵庄组与流摄字相混,鱼虞韵精组读[i],蟹撮合口端系读开口,一般都保留入声调类”和湘语长益片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9.
《切韵》承前代韵书,分“东”“冬”为二部,顾炎武《音论》说:“所谓一东二冬三锺者,乃隋唐以前相传之谱”,此后凡属《切韵》一系的韵书,“东”“冬”之分,均相沿不废。参与《切韵》撰作的颜之推说:“河北切攻字为古琮,与工公功三字不同,殊为僻也。”颜氏为审音高手,他以为“攻”字切“古琮”(冬韵),不同于  相似文献   

10.
《释名》声训与汉代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也叫音训,是用声音相向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詀方法。声训中,释字与被释字之间,有的完全同音,如《释名·释天》:“踢,揚也”。有的只是双声关系,如《释名·释丧制》:“绋,發也”,二字古音声母相同,都属帮母;但韵部不同,“绋”物部字,“發”月部字。有的只是迭韵关系,如《释名·释乐器》:“锺,空也”,二字韵部相同,都属东部;但声母不同,“锺”章母字,“空”溪母字。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讨论敦煌文学所见山西方言的语音现象,包括深臻曾梗通五摄同韵、宕摄唐韵失落鼻韵尾后与果摄同韵、清青韵失落鼻韵尾后与齐韵相同、假摄开口二三等字同韵、止摄开口三等字同韵等.这些语音现象说明山西方言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唐五代西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2.
四保话是一种较特殊的客家话。四保客家话不同于典型的客家话。四保话的音韵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一、中古“知”、“章”两组有些字声母读“牙音”(k-或kh-)。二、有卷舌辅音氓tζh-、ζ-。三、有鼻化韵。四、入声韵只有一个喉音韵尾:-?。五、有七个声调。  相似文献   

13.
《广韵》的体例是在每个韵部中,将声韵相同的同音字排列在一起,形成同音字组;传统音韵学称一个同音字组为一个小韵。每个小韵起首的一个字上加有一个小圆圈作标志;这起首一个字即小韵代表字,称作韵字。韵字的释义部分之后,较其他字多了两项内容,一是注有一个反切,一是标有一个数字;这个反切就是这组同音字的注音,数字则表示这组同音字有多少个字。现以平声一东这个韵部中的“忡”小韵为例来加以说明:现将其各韵部的小韵数,列表于下:忧也敕O仲林盅中切三这说明“仲、肿、盅”等三个字是一组同音字,它们的读音是“敕中切”。由…  相似文献   

14.
进退格是晚唐郑谷等人为近体诗制定的一种用韵格式。其用韵规则是选择不可通押的邻韵部的字押韵。不能将“东”“冬”、“寒”“删”等视作相通的韵部。正因为用相邻而不相通的韵部的字押韵,才构成了杂体律诗中的进退格。进退格不能用于绝句。该格的产生有先期基础。李贺是最早的作者。  相似文献   

15.
宋代《切韵指掌图》里,德韵开口字四配曾、臻、止、流摄,分别代表了文献音(配本摄阳声韵)和时音的四个层次。德韵配臻摄的“-k、-t混并为-t”后来与共同语臻、曾、梗摄三四等入声的“-k、-t混并”合流,从而形成了中古-k尾系统分化为“-k:-t”的近代早期新格局。德韵配止摄则是共同语1:3语音入声舒化“宕、江、通摄(-η/-i):曾、梗摄(-η/-i)”不对称格局影响下的产物。现代方言材料表明,德韵配流摄代表了方言口语音的底层。  相似文献   

16.
写作古体诗词难以回避的一关是入声字。入声字之难用,难在今天的普通话发音已不再使用。好在我们山西这块土地是个“入声字岛”,除运城地区外,其余地区讲话都还保留着大量的入声发音。比如“一、七、八、十”这些数字,若以普通话读都是平声,“一、七、八”是阴平,“十”是阳平;但如果用太原或长治的土话读,就都是入声发音。入声字在古体诗词中属于仄声,那么在具体运用时,就不能再作平声字去用了。比如毛泽东的词句,“一枕黄粱再现”,就是把“一”作为仄声来用;李煜的名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一”也同样是仄声。如果按今天的普通…  相似文献   

17.
《广韵》末附《辩字五音法》云:“凡呼吸文字即有五音.唇声、舌声、牙声、喉声、齿声等:一唇声并饼(唇声清也)二舌声灵历(舌声清也)三齿声陟珍(齿声浊也)四牙声迦,(牙声浊也)五喉声纲各(喉声浊也)。”此《法》出于何时,已不可考,而曰“五音”,不言“七音”,至迟当在郑樵刊表《七音略》之前。考孙愐《唐韵序·后论》云:“切韵者,本乎四声,……必以五音为定,则参宫参羽半徵半商.引字调音,各自有清浊”,这里虽有“半徵’.“半商”之称,尚无“七音”之名。吴敬恒说:“《辩字五音法”者,六朝时候古等韵字之七音也”。可见由来远矣。六朝人审音甚精谛,至隋唐,韵书蜂出.等韵之学空前发达,许多音理问题的探讨臻于完善。孙愐的《唐韵序》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序》云:“切韵本乎四声”,又云:“引字调音各自有清浊”。他先说“四声”是切韵  相似文献   

18.
清代文论对“韵”范畴的阐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诗论中对“韵”范畴的阐说;二是词论中对“韵”范畴的阐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韵”审美特征的探讨,三是对“韵”的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清代文论对“韵”范畴的阐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韵”的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9.
语义韵研究:对象、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语义韵是当代语料库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它指的是单词或词组的“超越词界的联想色彩”。要确认语义韵必须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中,使用定位检索软件找出其搭配伙伴,对其“表达联想意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得出语义韵轮廓。当代英美词典编纂正越来越多地吸收和运用语义韵研究的成果,这对我国英汉和汉英词典编纂者解决此类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数千条方言词语,其中不少词语是按照方音直接标注读音,这就将有些本可以统读的词人为地分化出异读音来;方言异读词的存在增加了方言区人民学习普通话的难度,成为人们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绊脚石;中国语文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做到不仅要“书同文”,而且要“语同音”。《现代汉语词典》对方言词语的收录和注音要遵循广泛性、高频率和可补充的三原则,尽量发挥规范型词典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