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抗战时期 ,吕振羽遵照党的指示 ,在重庆以笔为刀枪 ,一方面 ,“集中力量 ,抨击日寇对中国史问题的歪曲论断”。另方面 ,在“学术中国化”运动中 ,从理论上 ,深刻地阐述了怎样把历史科学带上“真正的科学道路” ,怎样批判地继承中外优秀的传统文化 ;从实践上 ,完成了《简明中国通史》(上册 )这样一部“学术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2.
老谭 《西部观察》2002,(6):95-96
“礼仪重庆”、“诚信重庆”、“知识重庆”和“魅力重庆”,四个短语组成口号,近一年间在重庆的新闻媒体和街头广告上频繁出现,令人耳目一新,怦然心动。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始于毛”.毛泽东从实践哲学的基础、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先导;同时,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中国文化发展“走自己的路”的探索中成为先行者.毛泽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在当代依然启示着我们要认识到这是“马克思主义道路”,要坚持文化发展的这条“社会主义道路”,要实事求是地完善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一百年奋斗所取得的最伟大成就,它的出场能够为中国奇迹的“溢出效应”提供“原因解释”,而“中国道路”的成功本身亦需要科学“解释”。从其本质层面来看,中国道路的成功有其自身的基础性逻辑,即坚持了实践辩证法。中国道路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中“被动―自发―自为”“知行合一”的辩证运动,这种辩证运动既是中国道路生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理解和解读中国道路的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5.
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依然处在苏东剧变以来的低谷,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从国情的特色性、理论的特色性、实践的特色性、目标的特色性及意义的特色性五个方面作较为细致深入的剖析,以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特色”有更为清晰透彻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重庆社会科学》的“重庆历史文化”栏目,是一个读者了解、认识重庆悠久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发掘重庆文化旅游资源、提升重庆魅力的重要途径。重庆是一个历史悠久、多种文化交融发展的城市。她个性十足,追求时尚而活力无限。在先秦,重庆就有自己独特的巴文化,战国时期又融入了同样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巴国的建立更是为重庆悠久的历史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秦汉以后的漫长历史中,重庆在巴楚文化的基础上广泛融合其他多种文化因素,形成了重庆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重庆人放达耿直而又火辣的性格。展现重庆这一年轻直辖市的文化魅力,“重庆历史文化”栏目算是眼光长远。  相似文献   

7.
付文军 《兰州学刊》2023,(11):15-2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谋大同的科学道路,对于这一道路的理论省察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合理性,以确证中国式现代化虽带有“中国特色”却并不独立于世界历史之外,而是响应时代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发展的科学现代化道路。唯物史观要求充分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我们必须按照这一思路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史和建设史上的各项工作重点和实践方案,以深刻剖析各个时期具体举措的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实事求是的“守正创新”之路,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在学理上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系列命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对“跨越论题”的雄辩证明,又是关于“历史合力论”的科学验证,还是“历史科学”的现实展开和“两个必然”的生动诠释。在迈向“第二个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相似文献   

8.
中国向何处去?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很长时间。尽管实践已经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而极少数顽固坚持资本主义道路的人还说会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误会”、“主观意志的产物”,等等。他们公然声称要“敲响公有制的丧钟”,变社会主义的中国为资本主义的中国。对于这种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潮,人们虽然已经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批判,但是,由于国际国内原因,这种反动思潮还会长期存在,而且要不断地、顽固地进行表现。为此,我们要经常地、深入地、普遍地宣传社会主义代替  相似文献   

9.
论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自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萌生了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历经170多年的上下求索,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实践,中国人民有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自信:第一,道路自信,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精神自信,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第三,力量自信,即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凝聚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历史性合力。当下,全党全国人民要坚定这样的路径自信,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赵刘洋 《学术界》2023,(4):198-209
海外学者关于近代中国经济变迁的学术论争,无论是解释近代中国经济衰落的“马尔萨斯陷阱”理论,还是解释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斯密型动力”理论,实质上皆将“英国道路”视为普适性现代化道路。构建具有中国主体性的经济史理论无法否定将英国道路作为重要参照系,但要超越将英国道路作为普适性现代化道路的认识,“实践社会科学”研究进路主张真正回到实践,通过对“悖论社会”深入研究以反思“规范性认识”,这种研究进路为构建具有中国主体性的经济史理论提供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的逻辑建构与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形态内生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其逻辑建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判断与制度设计构成了其逻辑起点,在实践中探索道路组成了其论证过程,自身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形成了其阶段性成果。在此种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历程实际上生成于中国特定的历史脉络之中,是基于中国改革经验而形成的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路径。从三大形态层面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12.
道路、理论、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维度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重维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重维度之间相互关联,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新时期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的理论魅力和勃勃生机,最根本的源泉在于其科学的思想方法。邓小平十分重视辩证法,但他关注的不是一般的辩证法,而是全面运筹社会活动的辩证法。他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无不闪烁着辩证思维的光辉,有助于我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4.
孙梦思  邢继伟 《理论界》2014,(10):11-15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产物,对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探索也是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和价值指向,走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选择。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坚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要时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和国粹主义等错误思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创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逐步开创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勇于实践,又勇于理论创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完善过程中,重庆逐渐形成以"科学定位、用好政策、培育载体、激发活力、创新体制机制"为内核,以"率先发展、人本发展、健康发展、统筹发展"为路径,以"民生导向"为灵魂的"重庆科学发展模式"。其基本经验为"打造硬实力,扭住经济中心;提升软实力,发展先进文化;挖掘潜实力,发挥制度优势;增强凝聚力,坚持民生导向;强化创新力,提升党建水平;提高战斗力,促进共同富裕"。它作为继往开来的发展之梯,不仅立于既往发展模式的厚度,而且承载着新的梦想与现实,向上递升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国明 《学术探索》2003,1(1):44-46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哲学与人民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在我国率先开辟了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道路 ,并对哲学中国化、现实化进行了初步探索 ,做出了重要贡献。《大众哲学》所体现的开拓创新精神 ,对于我们在新时期探索哲学如何与时俱进 ,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服务 ,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唯物史观要求中国人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立场,充分发挥与工农相结合的先进知识分子的主体性作用,必须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创建中国共产党是唯物史观的伟大胜利。学习与运用唯物史观是推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和奋斗宗旨。党的创建业绩及其90年的不平凡发展道路,生动地向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如何  相似文献   

20.
实践中,个别地方的行政立法回避制度是我国行政立法程序制度发展的重大突破。在分析重庆市的具体制度实践并归纳总结现有关于立法回避制度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对立法回避制度的合法合理性进行必要的反思,并最终认为,中国语境下的行政立法回避制度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其存在是有现实依据和合理性基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