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文章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调查与研究”的基本调查为依据,对中国流动人口子女9年制义务教育进行了专题的分析与研究。文章运用调查数据与资料,从学生、教师、家长等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中国目前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现状,进而对当前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两种基本途径进行了研究与评价,并着重针对现存问题,围绕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改革、新教育制度的创建等,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大量留守儿童这一宏观背景,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0个农村社区中的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进行微观社会学研究。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主要存在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及同辈监护四种监护类型,而处于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最多。从监护人、学校和社区的角度出发,应增加社区家长学校中针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项目,改变外出父母及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及观念,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唤起家长对子女进行全面教育的意识;农村社区建立生产和生活互助小组,帮助监护人减轻劳动负担的压力,使监护人有更多精力去照顾与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和学习。  相似文献   

3.
《人口学刊》2019,(3):77-90
新生代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流动人口的主力军,且新、老两代流动人口已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分化和差异。为探究我国新、老两代流动人口在子女随迁决策过程中是否存在差异、差异如何以及具体的差异机制,文章使用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八城市"数据以及二分Logit回归模型对我国流动人口子女随迁决策的代际差异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新生代流动人口比老一代流动人口安排其3-12岁子女随迁的可能性低,且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3-12岁子女随迁决策过程确实存在差异。二者差异主要体现在"子女年龄"、"家庭本地月收入"、"流动范围"以及"流入地社会资本"这四个因素上。分析二者差异机制的交互模型结果显示,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随着"家庭本地月收入"和"儿童年龄"的增加,新生代流动人口安排其子女(3-12岁)随迁的可能性均高于老一代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可能性。由于新生代流动人口安排子女随迁的比例相对降低将会产生更多的留守儿童。因此,新生代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比例降低的深层次原因需要深入研究。各流入地城市应准确把握本区域内流动人口年龄结构,了解本区域内不同代际流动人口的困难和诉求,制定有的放矢、与时俱进的流动人口福利保障政策和制度。此外,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较大的城市应积极增加有关教育设施,制定并完善随迁子女教育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4.
《人口学刊》2019,(2):54-66
劳动年龄人口大规模流动,其子女的去向一直是学界关心的问题。已有研究证明相对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身心发展较为健康。包括子女性别、年龄、流动人口自身职业、收入等在内的多种因素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机会,但鲜见关于生育年龄对子女随迁机会影响作用的探讨。本文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目前只生育了一个子女且子女年龄在3-14岁的流动妇女为研究对象,分析生育年龄对其子女随迁机会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在控制了社会人口学变量、流动特征及流入地政策环境等变量后,生育年龄仍可正向预测其子女的随迁机会,越晚生育子女随迁机会越大;与生育年龄相关的社会经济状况可提高流动人口子女随迁机会,但无法替代生育年龄对子女随迁机会的预测作用,晚育对流动人口子女随迁机会的促进作用可能同时得益于年龄增长所带来的心智成熟;流动人口的生育年龄、子女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但流动人口的生育年龄比实际年龄更为单纯,对子女的随迁可能性有更大预测作用,该结论可推广至其他有关流动人口子女的研究中,使用流动人口的生育年龄而非实际年龄作为自变量将有助于区分父母特征和子女特征对流动人口子女相关因变量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成年子女的流动对其经济支持行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研究调查"数据,综合其中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流出地及迁移过程的相关信息,对迁移所带来的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行为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流动人口的迁移方式以及在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相关社会、经济背景均会对他们的养老行为产生深刻影响;迁移在提高流动人口经济赡养能力与维系其对父母的传统养老责任方面存在冲突—在流动人口的经济状况获得改善的同时,他们与流入地社会的融合削弱了其原有的养老意愿。研究还指出,就外出者在流出地所处的大家庭而言,他们与父母之间仍旧延续了传统的代际互惠和交换模式,成年子女之间保留了资源分配优化的群体合作分工方式,外出成为调节子女之间养老分工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民工融入城镇的难点问题。作者通过对珠三角城镇流动人口的调查发现,珠三角城镇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存在入学年龄大、就读民办学校比例高、转学率高、失学率高、犯罪率高和学习成绩低、升学率低、城镇认同感低等现象。针对现行的高考制度和短缺的教育资源,文章提出了教育公共资源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合理匹配的模式和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人口学刊》2019,(5):72-90
按照联合国标准,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同时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年轻人群体,这使得子代的教育水平通常会高于父辈。自Grossman(1972)从理论上提出教育会对健康产生正面影响以后,国内外大量文献从实证上证明了两者的关系,但是现有研究基本忽略了子女教育对父母健康的影响。本文通过使用2015年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OLS和工具变量等计量方法考察子女教育对中老年父母健康的影响。考虑一个家庭可能有不止一个子女,为此以受教育程度最大的子女样本作为基准回归并采用受教育程度最小的子女样本对结果进行检验以保证结果的稳健性。结果发现子女教育对中老年父母健康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采用受教育程度最小的子女样本进行检验结果并未发生改变。异质性分析发现子女教育对父母健康的影响存在年龄异质性,即子女教育对60岁及以上群体父母健康的影响更大。进一步对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子女教育能够通过放松父母所面对的预算约束和优化父母健康行为促进其健康改善。基于以上分析,文章认为现阶段在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增加对下一代的教育投资可以显著改善其父母健康。  相似文献   

8.
昆山市流动人口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6月对昆山市1197名流动人口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了解流动人口工作、子女教育、社会生活、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现状,探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2015年和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了我国流动人口家庭化特征、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的转变,流动人口家庭化呈现规模扩大化、结构核心化和转化多元化的特征.具体表现在:流动人口的家庭规模不断扩大,4人户及以上所占比重有所增加;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核心化,即夫妻和子女或未婚子女和父母一起流动成为当前主要的流动模式;三代主干家庭在流入地得以维系,流动人口家庭呈现出分裂而又聚合的多元化态势.同时,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化的因素复杂多样,个体层面的代际差异和职业类型、家庭层面的收支状况以及社会层面的户籍制度和居留时间等因素均对其产生显著影响.伴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进程,流动人口家庭对流入地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如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更为急迫.  相似文献   

10.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日渐严峻的现状,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制度保障滞后、流动人口自身素质低下、社会教育与管理体系不完善四个层面,系统研究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快制度改革步伐、有效配置教育资源、构建三维教育体系等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流动人口的婚姻家庭调查研究"课题的调查数据,分个人背景、流动经历、婚育状态、配偶背景等几方面对流动人口的避孕知识了解状况、避孕知识获取渠道以及避孕措施实施状况进行描述分析、对比分析和多因素影响分析,并建立多分类有序logistic模型对流动人口避孕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总体避孕知识水平一般,受教育程度、流动经历、职业、孩子数量、避孕措施实施等方面是流动人口避孕知识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陈国华 《西北人口》2011,32(2):70-74,82
本文利用较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结果,从社会文化机构接触、大众传媒接触、社团活动参与、课外知识来源渠道四个方面对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比较分析结果一致表明,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要优于留守儿童。文章最后从社会结构制约和家庭教育缺乏两方面分析了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流动人口婚姻满意度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动人口的婚姻家庭调查研究"课题收集的数据,从流动人口对婚姻生活的满意度和对配偶的满意度来描述流动人口的婚姻满意度状况,并对流动人口各方面的婚姻满意度随结婚年数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多视角多因素的综合解释模型,对流动人口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夫妻关系维系因素、冲突解决方式、婚恋意愿、权利模式等是流动人口婚姻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的流动儿童生存环境与就学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朝晖 《南方人口》2006,21(4):40-47
本文从湖南省湘潭市部分农民工的流动儿童就学状况出发,对其生存环境与就学率及学校取向影响作了简要分析,得出几点结论:其一,以户籍为基础的教育财政体制是农民工的流动儿童就学难的根源,有必要建立与人口流动性相配套的财政投入机制来解决教育经费的区域划拨矛盾;其二,农民工流动性过强、公立学校借读费过高以及文化教育程度的限制导致了流动儿童失辍学率居高不下,政府应当逐步弱化按教育成本投入确定的入学收费制度,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农民工家长的文化素质,为孩子创造相对稳定宽松的学习环境;其三,民办学校办学资格的缺失及城乡歧视形成的心理负荷导致流动儿童教育质量低下,政府应当渐近性地完成民办学校合法化整改工作,在城市主导价值观念下加速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15.
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社区服务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慈勤英  李芬 《南方人口》2002,17(3):14-17
我国目前对流动人口实行的防范式行政管理方法,在实际中不易落实,且易引起流动人口的排斥抵触情绪。因此必须针对流动人口的特点,采用计生社区服务模式为主的工作方式,转交流动人口的传统生育观。流动人口计生社区服务模式应着重:以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服务为宗旨;以生产、生活、生育服务为主线;注重社区服务的福利性质;以促进城市居民与流动人口沟通为目的。流动人口计生社区服务对于流动人口本身和社区计划生育而言具有很多优势,是以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07年年末在南京市进行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的问卷调查资料,以家庭对其子女“如何与城市人交往”的教育内容为切入点,探讨不同家庭背景的流动儿童是否有着不同的留城意愿。研究发现,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其子女的留城意愿存在着显著影响,而流动儿童的家庭背景差异也影响着家长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7.
乡城流动人口生育行为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城人口流动是我国目前最活跃的人口现象之一,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人口本身的生育行为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乡城人口流动中经济变量变动对生育行为所产生的一定影响,乡城流动人口孩子的价格、成本、效用及其家庭收入等经济变量的变动都会导致乡城流动人口生育行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杨慧 《西北人口》2011,32(4):121-125
本研究通过利用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问题调查资料,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展示了男女两性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状况与差异,探究了社会保险参保率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提高女性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程度、缩小两性差距、促进男女公平享有社会保障权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外来人口长期居留倾向的Logit模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任远  戴星翼 《南方人口》2003,18(4):39-44
本研究提出流动人口长期居留的“融入决定假没”,即外来人口进人城市以后,逐步深深地卷入城市的生产、生活中,他们与城市运转结合越紧密,他们将具有越强的长期居留倾向。随着长期居留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增加,其所关联的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居住、就业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经济问题势必逐步积累,需要城市管理者相应加以重视和管理。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的居住空间与居住形态是体现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着重分析了闵行区流动人口居住的基本特征与空间分布,构建了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的滞留模式,全面剖析了不同尺度下流动人口的流动机理,揭示了流动人口空间转换的状态与时空特征,提出实现居住分布空间优化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