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1 毫秒
1.
本文以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为代表,全面评述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缘起逻辑、理论方法及其学术性质,明确指出中国文化语言学是对中国传统语言学的螺旋式复归,是对立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学术新范型,充分肯定其历史性反拨与对于迈向21世纪的中国学术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不仅成为中国学术文化的中心,也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学发展的重要基地.以罗常培、王力、袁家骅、张清常等为代表的西南联大学者,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对中国现代汉语语法进行研究,同时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调查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论语言的人文性与词的文化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语言学以研究汉语的文化意义为已任。语言的文化意义是语言人文属性的反映。那么,语言及汉语的“人文性”,语言特别是词的“文化义”如何理解,也就成为中国文化语言学建设中不可回避的基本理论问题。一、什么是语言的人文性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建设必须首先对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系统看法:~是语言的人文性;二是汉语的人文性。中国文化语言学从发动到现在,走过了近十年的路程。在初期,尽管中国文化语言学开展得风风火火,但研究者对他们的主要研究对象——汉语的人文性,却一直避免给予明确的解释。1987年在南昌召开的“中国…  相似文献   

4.
沃罗涅日学派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三大主要学派之一.近年来,日常语言意识成为了沃罗涅日学派研究的焦点之一.搜集和整理沃罗涅日学派日常语言意识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证研究案例,对制定沃罗涅日地区语言文化政策及提高居民语言文化水平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发现,沃罗涅日学派立足于地区语言文化特点,开展日常语言意识研究,为提高沃罗涅日地区居...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近20年来中国社会语言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由于缺乏足够的国际交流,中国社会语言学曾经进入了“文化语言学”的发展模式。2001年以后,中国社会语言学开始脱离了“文化语言学”的导向,通过与国际语言学界的交流,逐步转向语言变异、语言变化、言语社区等重点研究领域。而2002年起始的连续几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开始把中国社会语言学推向了世界。随后,以2003年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的成立为契机,中国社会语言学进入了一个组织化、国际化、理论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语言学是当代中国学术的一种新范型,它的初创成功对于中国现代语言学是一场涉及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科学革命,以致二者之间不再存在"共同语言"。中国文化语言学又是从中国现代语言学中脱胎而来,以致二者之间又构成复杂的扬弃关系。本文从汉语语法观、词论、句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清理并显示了中国文化语言学与中国现代语言学之间的扬弃关系,论证了中国文化语言学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因西文已有之规矩"的研究方法、治学范型与汉语汉字不可调和之文化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分析了中国文化语言学学者之所以能够初步实现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扬弃的原因,指出了继续扬弃中国现代语言学于中国文化语言学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这篇文章首先论述了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翻译观的主要特征:语言学翻译观强调对等,文化翻译观强调交流.然后对比、分析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翻译观,总结两者突出的区别性特点,接着以实例说明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翻译观在翻译实践的具体操作中的不同之处,最后得出结论,语言学翻译观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文化翻译观更适合当今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语言学不是西方人类语言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西方人类语言学产生、发展过程的评述,归结出了其缘起逻辑、理论基座与理论核心并相较于中国文化语言学,剖析了二者的本质差异,认为中国文化语言学既不是西方人类语言学也不是对它的简单模仿,再次论证了中国文化语言学是在批判继承古今中外语言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融汇贯通了20世纪以来人类文化研究对语言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探索汉语汉字的文化真谛和中华文化的语言本质而构建起来的学术新范型。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语言学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中国语言学的现代化申小龙我国现代语言学是以西方语言学为参照系来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的。由于人类各民族文化本质上是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历史经验和心理结构的人,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对面临的不同的自然和世界提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因此各种文化之间...  相似文献   

10.
提到文化语言学,只要是语言学圈内的人,大概不会想不到申小龙的,因为,申小龙这个名字几乎是与中国文化语言学这个名称同时出现的。在短短的几年内,他以百万言的学术论文和两百多万言的专著,奠定了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根基,同时也塑造了他自己的形象,掀起了一股申小龙旋风。在急功近利思想泛滥,整个学术处于低谷而语言学更甚的今天,申小龙却能掀起一股旋风,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一、反思——跳出神秘的怪圈申小龙的文化语言的研究,是从对《马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语文学的回顾和评述,归纳出其缘起、发展的学术逻辑和历史逻辑,即以义为本、形音义研究相辅相承和文本解读、文化阐释;同时认为这是受制于又服务于中华文化和汉语汉字的必然的结果;因此中国传统语文学得以成为中国古代人文学科的领先学科和基础学科。文章指出,鉴于中国现代语言学漠视这一逻辑而抛弃中国传统语文学,最终不能不陷入困境的教训,迈向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要能为普通语言学做出它应有的贡献的话,当务之急是要研究、梳理、接续以及深化、拓展中国传统语文学的这一学术逻辑和历史逻辑,而中国文化语言学对此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成体系.与世界其他几种文化相比较,具有许多独特的地方.这种文化不仅具有根深蒂固的、超稳定性的内在结构,而且它对外来文化又有着一种极大的宽容性.这种内在结构以中庸思想为核心,以和谐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为了实现这种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审美心理模式表现为对称与偶数、制欲意识、天人合一.而在审美心理上则表现为经验性、稳定性、整体性和模糊性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3.
§1 文化语言学在中国的勃生、兴盛与寂寞“文化语言学”在国内是个新生的学科名称,但在国际上并不新鲜。它习惯上以“语言与文化”、“文化中的语言”、“人类语言学”和“语言人类学”等名称存在于学术界。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是伴随着西方学术界的文化研究(包括文化人类学、文化哲学等)而兴起的。如果从博厄斯算起,它在学术舞台上已发展了约一个世纪.假如追溯到摩尔根、洪堡德.则历史还要长一些。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来强调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新时期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吉林大学于1988年3月26日成立了中国文化研究所。该所下设中国文化与诗学、比较文学、中国文化与语言学、文艺学、《金瓶梅》等五个研究室。成员以中文系教师  相似文献   

15.
杨淑琴 《北方论丛》2004,(2):99-101
以儒释道精神为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生活和行为方式;而儒教、道教、佛教作为宗教对中国普通民众的影响尤其体现为对其天命观、鬼神崇拜意识等宗教心理的塑造.在儒释道教化大背景下阐释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对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众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当西方学者对大众文化中的"平民意识"、文化霸权、全球化以及消费文化进行批判时,转型时期的中国大众文化却以更加民主化、本土化的形式表现出其独有的特征.转型时期的中国大众文化将完成"平民意识"与主流意识的融合,实现民主与霸权的相互渗透,满足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异质诉求,彰显消费文化的一般特征,从而以一种更加统一的文化形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语言学: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语言学研究分为两大阵营: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前者以乔姆斯基为代表,后者以韩礼德、吉冯和兰盖克等为代表.两大阵营在语言观、语言习得观、语言运用观和方法论等方面均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也各不一样.本文认为,为了实现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与国际语言学研究真正意义上的同步发展和平等对话,国内学者应该顺应潮流,更新思路,开阔视野,增进两大流派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18.
在精神分析学的语境下,通过荣格与弗洛伊德的比较,呈现了荣格象征理论的来源与特点,核心观点是象征来源于无意识、尤其是集体无意识,其生成过程恰与无意识表达自身的过程相吻合.在象征与符号存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将索绪尔语言学引入荣格的象征理论,为荣格的象征理论找到了语言学的基础,并尝试建构一种以语言学为基础的关于象征理论的研究方法.实践证明,将索绪尔语言学的启示运用到对荣格象征实例的具体分析中,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挖掘荣格的象征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语言学是在传统语言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从传统语言学向现代语言学转向的过程中,胡以鲁的《国语学草创》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它第一次将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和具体的汉语研究结合起来,初步建立了汉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具有现代语言学思想的萌芽意识。  相似文献   

20.
身份建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份建构研究在话语形式、身份类型、相关研究问题和研究视角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并且呈现跨学科的趋势.社会建构理论家探讨了语言、权力与身份的关系,强调批评意识和自我身份意识的重要性.语言学家研究在特定的语境中话语对身份的建构作用.本文以奥巴马的总统就职演说为例,对相关的哲学和语言学理论进行了阐释,指出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有中国特色的、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身份建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