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促进人类健康是全世界的愿望.改善人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休闲体验的前提条件.毫无疑问,休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股新生力量,它有能力通过文化认同、扩大选择权、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促进个人、社区和国家的发展,对改善人类生存状况和提高个人的健康水平功不可没.世界休闲组织,作为世界性的组织,致力于帮助个人和组织了解休闲是如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致力于科研,促进休闲,并通过项目和服务,改进休闲政策和法规.世界休闲组织相信休闲能为全世界人民耨拥有精彩的人生提供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2.
幸福作为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一生追寻的方向.为了实现人类的幸福,马克思从"完整的"现实个人出发,消解了以往哲学对幸福抽象而形式的论述,立足于对"劳动-休闲"这一人类生存发展的两个合规律性样态,共同关照着人的幸福诉求与主体性价值回归.对此,马克思以"人民向度"为幸福研究的逻辑内核;以"劳动-休闲"的幸福意蕴为逻辑依据;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休闲"的双重异化为逻辑审视;以实现"劳动-休闲"的价值复归为逻辑构建,强调异化劳动是导致劳动不幸的根源,休闲异化则隐喻在异化劳动之中制约着幸福体验的获得,只有实现共有体面劳动与共享休闲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回归和成为幸福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由于人们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其对休闲之本质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休闲的主要目的是超脱常规,寻求一片自由的空间,享受愉悦的体验.若无正确的休闲理念或对休闲之本质无正确的认识,将使休闲沦为低俗的娱乐,造成休闲生活的变质.休闲是人类在自由时间内的自由活动和自在体验.自由是一个过程而非静止的状态,在自由中,人性的"成为"过程才能发生.真正的自由是我们人类最高的价值和终极目的,只有在自由状态下,人才能体验休闲的愉悦,自由是休闲的真正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休闲伦理及其道德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休闲与休闲中的道德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领域.休闲伦理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新的伦理视域.休闲失范给个人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由于休闲生活的双重属性,为休闲中的道德选择提供了可能.发展休闲道德观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隐逸思想的阐述,认为中国的休闲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人类温饱之余的"倚木而息"到<庄子>的"虚静无为",乃至到古代隐士的隐逸藏身,这其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休闲文化的主线.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古代的隐逸休闲思想体现了一种非功利性的人格独立化和自由化,是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6.
休闲文化是以和谐快乐为准则的文化,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之外的空闲时间里所进行的使身心轻松愉快、内容符合个人意愿、形式上生动活泼的活动并进而产生的文化形态。休闲文化传播的逻辑起点在人类早期的交流中,漫长的历史发展使之形成了人类群体所共有的休闲思维、休闲系统、休闲习惯及其行为模式。从休闲文化的传播走向和扩散功能来看,主要有休闲娱乐的逐步社会化、受到主流意识形态控制、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三个向度。休闲文化传播的整体性表现在不同民族或者国家对休闲思维、休闲系统、休闲习惯的选择性行为模式,不同民族传统和国家意识形态决定了不同休闲文化传播的文化行为和传播模式。大力开拓休闲文化传播的学术路径,扩展其研究视阈,对中国文化传播、社会和谐发展及增加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浙江遂昌三仁乡为研究样本,通过对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及畲民族文化的传承状态和途径的探寻,指出休闲教育和休闲旅游对传承畲族文化、保护和利用原生态畲民族文化、构筑富有民族个性的健康快乐的生存状态、促进人类自由和发展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并指出加强和推进休闲教育、扩大休闲教育受众面、将畲族文化纳入休闲旅游的框架,是拓展畲族文化传承空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把休闲置于审美的层面进行探讨是基于人类审美活动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及其具有的解放自我、释放自我的性质.休闲美学在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下真实地关注着人类的生存,展现出高扬生命、个性解放的审美特征.它支撑和守护着人类的精神生活的家园,有助于克服不良文化的侵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城市居民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用于休闲,人类正步入休闲时代.同时,信息技术的扩散和渗透给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和行为带来了巨大变化,以信息终端为工具的网络休闲正日益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方式.以移动信息时代南京市区居民行为问卷调查为基础建立数据库,根据研究需要将相关数据与城市居民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以及学历等社会经济属性进行关联,并分别分析男性与女性、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类型、不同收入水平以及不同学历层次的人群在网络休闲时间花费、网络休闲终端使用以及网络休闲功能应用上的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10.
成都休闲文化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市的休闲文化极具地方特色,因此保持它的休闲文化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成都休闲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的休闲文化具有大众性、超前性、娱乐性和多样性.基于调查,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成都休闲文化的形成机制:地域是成都休闲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经济是成都休闲文化发展的理性选择;场域和惯习是成都休闲文化传承的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中国古代儒家从天人合一引申出天人合德,论证了本体论依据,确立人的价值和道德的本原;天不仅是个人和人类社会的道德之本,而且也是人类的道德价值本原。天人合德建立了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立论根据,高扬了人在宇宙间的主体性和独特的道德价值属性,确立了儒家伦理道德的终极关怀和价值追求,反应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12.
范兴昕 《东方论坛》2016,(6):102-108
荀子提出了“应时”的观点,认为人类在思想上要尊重“时”,在行动上要遵守“时”,然后才能“应时”而动,利用自然规律满足人的需求;农业渔业等以自然为对象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以人为对象的国家治理活动,都应如此。荀子的“应时”观建立于“天行有常”“天人有别”的理论基础之上。荀子的“应时”理论所体现出的“弱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立场,较为适合我国国情,对于当前减缓环境污染问题、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具有理论和方法上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3.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中的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一语出自《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放弃了主体地位,服从于自然万物的规律,充当它们的辅佐者,那么,世间万物都是有用、有价值的,没有什么应该被抛弃。但是现代人忘记了这一点,所以人与自然冲突不断。  相似文献   

14.
<奇岛>描绘了一个乌托邦,一个以古希腊文明和中国道家文化为灵魂的智慧、快乐、闲适、风雅、自然、近情的理想共和国,同时对现代物质主义漠视和戕贼人的事实,对现代艺术、哲学及其他人文学问脱离人和歪曲人的荒谬,给予了痛快淋漓的抨击.小说要人们尊重人性,先弄清人是什么、人需要什么、人生为着什么以及什么才使人真正快乐,然后再去确定文化的目标和方向,再去确定什么是真正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揭示的人类同自然界在“存在论”上的一体性,为保护自然环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指明了总体方向;并从实践论角度指明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保护自然环境的结合点,为生态危机提供了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老人与海》中,作为“硬汉”的人类征服大自然的结果却是悲剧性甚至是毁灭性的。从生态批评视角看,这一作品体现了作家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许;其中的悖论也体现了作家自然观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7.
人类对于了解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一直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人对自然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从拟人说开始到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并受其影响所产生的机械论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从黑格尔揭示劳动证实了人的本质到马克恩恩格斯的人化自然理论,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努力去解读人与自然关系之谜,自然观的进步诠释了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类初始,由于人对大自然的充分依赖,因而形成了人与自然的"感性和谐"。发展到近代,由于人文和科学的力量,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日渐增长,因而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分裂状态。如今,人们发出了要在更高阶段上回归自然的呼声,这将会形成人与自然的"理性和谐"。人们重新审视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它已成为当今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努力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中,闲暇普遍地被误解为单纯的娱乐和消费活动,从而出现了闲暇观念深刻的异化,观念的错位带来个人生活的不幸和人类文明的瓦解。闲暇观的异化根源于近代以来西方的世界观、人生观。东亚传统的世界观能够为现代人创造性的闲暇生活提供人生视角。人是内在于"真我"的存在,人生的终极目的在于领悟和喜欢这个"真我",创造性的闲暇生活也就意味着以"修行"和"乐道"来充实个人的闲暇时光。人类应该实现从劳动的世界到修行的世界、从消费的世界到乐道的世界的转换。在近代文明成就和在东亚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当人类学会享受创造性的闲暇生活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真正协调各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由作为人的本质最高追求的总价值日标,标志着人与宇宙、社会的高度和谐。在对其追求与实现中,中西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两大路数,东方中国传统社会一文模式是“天人合一”人与天、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和谐统一;西方社会一文化模式是以“主客二分”的方式充分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内在矛盾。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中、西优秀文明成果,是一条将会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逐步通向自由之域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